
学习郭培友老师诗歌创作谈(二十一)《浅谈四平头》
宋彩功
手机里传来有信息进入的声音,打开一看,是郭培友老师发来的《诗歌创作谈(二十一)“浅谈四平头”》。关于诗词创作时,需要注意“四平头”,虽说以前也曾见过类似文章,但都是走马观花,只言片语,未曾系统学习过。所以,这次看到郭培友老师的专业性、权威性文章,是必须要认真学习的。
在学习后,我有几点收获如下:
1、欲知“四平头”,需先了解什么是“平头”?
比如:
“芳时淑气清,提壶台上倾。”
这是日本佛教僧人空海法师在其所著《文镜秘府论》中提到“平头”诗病时举的例子。第一句诗前两个字是平声“芳时”,第二句诗前两个字是平声“提壶”,这就是平头之病。
2、“四平头”是指绝句或律诗中某两联(一般是颔联和颈联)的四句开头相同。
比如:宋·梅尧臣《续金针诗格》中说:“诗有齐梁格。四平头格。
《曲江感春》诗:
江头日暖花正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按,梅尧臣所举《曲江感春》诗,即唐·罗隐七律《曲江春感》的前四句。全篇曰:
“江头日暖花又开,江东行客心悠哉。
高阳酒徒半凋落,终南山色空崔嵬。
圣代也知无弃物,侯门未必用非才。
一船明月一竿竹,家住五湖归去来。”
这里,律诗的前四句首字都是平声,即:“江头、江东、高阳、终南”,这就是“四平头”。那么,“四平头”到底算不算是诗病?
3、郭老师认为声调相同的四平头中,其上下两句(注意:这里,指同一联)中的第二个字同声是显而易见的诗病。我也同意郭老师这样的分析。
诗句的第二个字是节奏点,我们常说二、四、六分明,格律诗同一联的上、下两句的第二个字,如同平或同仄,就是“失对”,就动了格律诗的根基,那就出律了,当然是诗病。
3、那么,第一个字同平、同仄会如何呢?
既然第二个字,不论同平或同仄都是格律诗的禁忌,所以,我们只须探讨第一个字同声是不是诗病就可以了。那么,第一个字同平、同仄会如何呢?
举个例子:
杜甫《漫成一绝》曰: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江、风、沙、船”,这四个字位居四句中的第一个字的位置,这种“四平头”,难道因为是诗圣杜甫所撰,就是必须允许的吗?
非也!不是这样的说法。
唐人“律诗”中,“四平头”的用例也很多。如:杜甫《登兖州城楼》曰: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浮云连海岱,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馀。
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按,此诗八句首字皆平声,即“东、南、浮、平、孤、荒、从、临”,更可称为“八平头”。但是,他们的第二个字却是严格按照相对的原则变化的。请看:“东郡、南楼、浮云、平野、孤嶂、荒城、从来、临眺”。
据此可知,律诗的前四句首字都是平声,也是“四平头”。但是白居易、梅尧臣只称它为“齐梁格”,并没有说它不对或不好。
显然,郭老师在这里也是同意这种看法的。即,尽管连续两联的首个字是同平,或同仄,不属于必须禁忌的“四平头”。
我们所说的“四平头”,如果仅仅是四句中的第一个字同声,那是可以允许的。郭老师说:“这些诗中,有的上下两句第一个字同仄声,有的四句第一个字同仄声。这也说明第一个字,不论是同平声,还是同仄声,这种四平头都不是诗之禁忌。”
郭老师的看法,我赞成。
4、词性或者词的构成方式相同的四平头(词义说)
“四平头”之概念,到了清代纪昀(yún )、沈德潜(qián)、许印芳等诗人和学者在评诗过程中也经常提出使用。
这些具体且深入的论述,还是请诸位文友自己去阅读、认真体会去吧!本人在这里就不再班门弄斧,傻傻赘述了。
5、郭培友老师的综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学术界对“四平头”的两种不同的观点,我们没有必要浪费时间和精力,争论哪个才是“正宗”的“四平头”。
我们可以各个分析,弄清是不是诗病就可以了。
“声调说”中,第二个字同声是诗病。除此之外,第一个字不论是同平声,还是同仄声,都不算是诗病。
“词义说”中,对于动宾、偏正、主谓结构等一些个词组,虽然结构相同,如并不明显,且古今名家、名诗这种情况很多,不算诗病,可以不避。
至于像四地名、四植物、四动物、四人名、四物件等,古今名家、名诗这种情况也不少,亦不能算诗病,但是,除刻意强调外,宜尽量避一避。
2023.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