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三十家子石拱桥
当你走进隆化县七家镇西三十家子村时,首先映入到你的眼帘是一座四孔石拱桥,每天来往的人和车是川流不息,热闹非凡,这是矗立在茅沟河畔上的唯一一座石拱桥,这座石拱桥的建成已经四十多年了,是三十家子村民的骄傲,看上去大桥显得是那么高大、那么的宏伟和壮观,这座桥的建成给三十家子村民增添了光彩,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你可知道这座石拱桥是建筑在八十年代初,全村社员全部出工出力利用三年时间,当时是在没有电、没有资金、没有机械设备、没有技术、没有建桥材料的背景下建成的,在多么艰苦的条件和环境下修建而成的吗?回顾到八十年代初,当时全村有14个生产小队,3000多口人,土地4000多亩,河的西面有13、14两个生产小队,分别住在山沟里,河西还有20多户人家,村里的大部分土地也在河的西岸,全村人每天都要出出进进,要经过这条大河,到了雨季发河涨水人们就无法出行,地不能及时修理,学生不能按时上学,断绝了交通,人们需求的各种物资运不到村,农业产品又运不出去,阻碍了全村的经济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非常迫切,修一座桥是当务之急,民心所向,大队领导就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如何修建一座大桥,解决出行难的问题,有人提出修大桥的资金如何解决,修啥样的桥,还有人说修一个简单的人行桥能走人就行,还有人说都走了多少辈子,没有桥人活的也是很好的,还有的人说要修就修一座长久的大桥,意见不统一,就讨论有关修大桥的会议开了多次。1980年4月18日最后一次召开全大队各个生产小队长参加讨论会,大家一致同意修一座石拱大桥。修桥的重大事定了,接下来是做筹备工作,大队领导多次奔波,去隆化联系县政府、交通局,几经周折交通局同意我村建桥列为地方道路项目,采用民办公助的办法,即交通局负责设计和技术施工并帮扶部分资金,建桥需要全部人工和石料自行解决,交通局设计大桥全长68米,宽5米,4孔每孔跨度15米石拱桥,桥基础深为10米,设计洪水量为百年一遇,全部是石料砌拱。 按着在册劳动力大约600人,每人摊派义务工24个,四属户和没有劳力不能出义务工的按当时平均分值摊派。1980年5月20日,成立修建大桥的组织,总指挥:董树林、张振福、齐永春;技术员:王兴岐 (隆化县交通局)。统计:崔凤廷;保管组:张广文、张汉瑞 ;后勤组“聂宽、智万永;材料组:尹继儒、杨桂伍;灯光组:佟殿军、董文;石料组:熊财、佟悦廷、井合、刘忠民、王领;施工组:聂文奇、张汉彬、刘玉文、赵耀文;机械组:高兴金、陈振东、董新华、何坤、董树文、张树华;木工组:董殿国、丁学合、余清林。建桥口号:干部带头、党团领先、民兵骨干、全民动员、保证人数、整班整点、保质保量、任务保完、苦干实干、安全生产、大干二月、不按时间、轮车当前、工程安全 、百年大计、质量领先、提高警惕、防范锄奸、如有破坏、 严办、齐心协力、团结奋战、竣工庆功、奖励模范。建桥的人员是抽调14个生产队的强壮劳动力,每天都是三班倒,每班八个小时,白班是8点上干到下午4点下,小夜班是下午4点上干到夜间12点,大夜班是12点上干到第二天早8点,小夜班在下班后大夜班在上夜班前都到大队成立的专用伙房吃一顿饭,吃的是粥或玉米面窝头,窝头在当时贫困的情况下,不去皮,没有豆子只是加小苏打,没有菜,腌制白菜咸菜,但是人们吃到这样的饭感觉的十分高兴,吃的也是可口香甜的、知足的,真是饿了糠如蜜,饱了蜜也不甜。各路人马全部到位,大队支委带班,第一班张振福、郭瑞芝;第二班智万永、刘孝生;第三班刘俊文、熊财;第四班聂宽、杨玉廷;第五班董树林、尹继儒。

1980年8月23日正式开工建桥,参加今天建桥的是白班11生产队18人,9生产队6人,13生产队6人,小夜班是1生产队10人,2生产队10人,大夜班是3生产队10人,4生产队10人。开始挖桥墩,设计大桥是四孔,需要建五个桥墩,开挖桥基最难的一件大事,也是最艰苦和最艰难的一道工程,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任何机械,没有电,没有车,只能靠人工镐刨铣挖,需要根基深度为10米,由于方量巨大,困难重重,人力挖深1.5米就得留一米的平台,往下再挖,将沙土石头用铣甩到台上,人工再用铣送出地面,就这样每个桥基都要留三个平台,见到水后挖出坡形马道,用木头钉成木马,放到水里,再搭上爬梯,人工往外用抬框2人一组把挖出来的沙石料抬出去,工作效率非常的低,每一天也挖不多深,挖土方见水后就要停下来,等到冬天封冻后,安装上柴油机带水泵抽水,到了这个季节是滴水成冰,天寒地冻,有时还会遇到刮大风,下大雪,给人们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因为那时人们穿的是单薄的棉衣,没有棉大衣,没有棉鞋,没有手套,没有棉帽子,只好迎着呼呼的北风干了起来,到了夜间,零下二十几度,身上穿的薄薄的棉衣早已被凛冽的寒风穿透了,全身像凉水一样凉,冻得浑身发抖,脸上像刀割一样疼,裤子湿了半截,冻上了白白的一层冰,脚上沾满了水,凉水一样凉,冻得浑身发抖,脸上像刀割一样疼,裤子湿了半截,冻上了白白的一层冰,脚上沾满了水后都冻成了冰块,脱不下来,两只耳朵冻得像水灵当一样,疼痛难忍,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找到一些干柴,拢起一堆火,轮流下到水利干活,不下水里的就到火堆旁烤火取暖,正是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下,仍是埋头苦干,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无怨无悔,坚持到底。当时干一个班才挣到10多工分,到秋后10分工核算成人民币只有3到5角钱,下班后,来到大队伙房里吃上饭时,都感觉到饭是那样的热乎,是那样的可口,是那样的香甜,吃的是津津有味。五个桥墩用了2年的时间才完成。石料组的第一组组长董秀林带领10多名强壮劳力到15公里外孤山和宝山营的沟里开采石料,是在大蜗牛石上劈石料,在整块蜗牛石头上开劈,先劈成大块,再把大块劈成若干小块,规格是长50公分,宽40公分,厚60公分的毛料石,每人一天只劈出一到二块,他们整天吃住在当地,距离石头场子4里多路,他们在那里白天饿了啃一口窝头,渴了喝小河里流的山泉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都是坚持战斗在那里,用的钢钎秃了,就在石头场子升炉捻钎,时间长了双手磨成了血泡,到了冬天那里是整天见不到太阳,忍受着刺骨的寒风,迎着飘飘的大雪,这些人仍然坚守在工地,他们是从春天干到夏天,从夏天干到秋天,从秋天又干到冬天,一直干了2年多,劈石料6000多块,同时组织各生产小队出动牛、马车15辆,村里的拖拉机同时从那里往回运,大车每天是天不亮就从家出发,到地方装上车,马不停蹄的走,回来还是天黑了下来,两头都不见太阳,用了2个冬天的时间,车工600多,拉回6000多块毛石,运到家后,再经过第二次加工,把毛料加工成成品料,准备架桥时使用。石料第二组组长井合带领郑桂山、刘忠民等人开山放炮,崩石头,作为毛料石一块使用,开采毛料石头5000多方。经过2年的时间,把5个桥墩修建完成。开挖和回方量大约15000立方。第三年开始拱砌桥,组长是聂文岐、张汉斌,拱桥需要拱架,当时没有钢材、板材15米长的跨度怎么办?大家想尽多种办法都不成功,最后想到承德离宫里修陆合塔时用的是土埋留脖的办法,把塔顶子安上去的,当时也借用了这种土埋留脖方法,在两个桥墩中间,把当时挖桥基挖出来的砂石料,再加上黄土堆成圆拱形状,垫一层夯实一层,直到铺圆、铺满为止,在弧形的土层上面开始砌处好的石块,石块是过去量粮食用的斗形,上头大下头小,每块拱石重200多斤,没有吊车,全部是2个人抬上去,一块挨着一块的摆放好,整个桥底部全是用这种料石砌成,两边和桥墩连上,第二层放的石料就是上下同样大的,一层接一层,直到和桥面一平,砌平整个大桥,建桥人员在交通局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边学边干,质量要求十分的严格,处处把好关,当时是要质量不求进度,拱桥间隙处要用水泥砂浆罐实,没有震动棒,只好用钢筋一点一点捣实,太小的缝隙就用铁丝捅实,开始养浆,等待养浆半个月后,再进行第二孔,第三孔,分4次完成拱桥任务,每一孔需要沙石和黄土1400立方,4孔6000多立方,用完清走12000立方。1982年5月开始修桥面,桥面用水泥铺平后,在两边又跨出50公分的宽的人行道,为了出行人身安全并在两边加上铁管焊接的护栏,桥面是笔直平坦的,奋战3年,于7月1日正式通车,并于承赤公路相接。大桥的建设投入人工20000多个,牛马车工600多个,拖拉机200多天,从外地运回石料6000多块,村内开山炸石头7000多立方,用水泥300多吨,开挖、填方、回方20000多立方。县交通局帮扶资金30000元,县供销社支持资金5000元七家粮站支持资金2000元。

大桥的建成见证了上级有关单位和交通局规划设计者的辛苦同时也见证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三十家子村民的智慧和力量。当年修建大桥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这是老前辈们用辛勤的汗水而得来的。这座石拱桥为我们村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和推动作用,也是我村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