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敬荐
提示:南山位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被誉为中国南方的呼伦贝尔大草原;南山牧场是中国南方最大的现代化牧场。
·
风雨三十年
王显密
·
南山牧场自1956年创建以来,已经走过30年的战斗历程。(1956-1986)
30年前的今天,950名有志青年响应胡耀邦同志“向荒山进军”的号召,浩浩荡荡地来到荒无人烟的八十里大南山,建立了湖南邵阳地区第二青年集体农庄。青年创业者们为实现建立“共青城”的理想,在荒山野岭安家落户,团结战斗,谱写了开发南山、艰苦创业的篇章。
如今,青年创业者们用青春播种的理想基本实现。“共青城”初具规模,一栋栋楼房错落有致,一圈圈围栏绕缠山岗,一片片草地郁郁葱葱,一群群牛羊膘肥体壮,一条条牧道四通八达,盘山公路穿云过雾。现在,全场拥有各种建筑一百三十座,计三万二千平方米。兴建了一座日处理鲜奶十吨的乳品加工厂和一座600千瓦的高水头水电站,架设了二十五公里的高压输电线路,修通了八十五公里的盘山公路和牧道,建立了八万亩人工草场,铁丝围栏总长四百公里,存栏牛羊三千二百四十六头(只),其中黑白花奶牛一千一百头,良种种牛九十六头。从1973年转办牧场以来,向国家交售菜牛二千二百头,支援省内外种绵羊一千一百只、奶牛五百五十八头、国外良种牛五十五头,提供冷冻精液四十五万颗,出售炼乳一百一十万瓶、奶粉一千吨、羊毛六万斤。1985年总产值达到二百二十四万元,并从1981年起摘掉了亏损帽,利润逐年增加,1985年盈利二十六万七千元。五年中还清了历史所欠贷款一百三十五万元。职工收入也逐步提高,月平均收入从五十年代的二元、七十年代的十七元,上升到1985年的六十五元。昔日荒无人烟的南山,已经逐步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用较先进的科学技术武装起来的、祖国南方较大的种畜牧草良种繁殖场。
·

·
回顾三十年的战斗历程,南山的开发建设之所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以致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水平,主要是坚持了以下几条:
一靠艰苦奋斗。五十年代,南山的创业者以“生是外地人,死为南山鬼,不建设好南山死不瞑目”的雄心壮志,扎根南山、开发南山,比团结、比干劲、比风格、比贡献。尽管白天开荒,晚上修路,他们没有叫过一声累;尽管住的是茅棚,吃的是咸菜,“白天生产穿蓑衣,晚上睡觉打雨伞;身上虱子爬不停,手上血泡数不清”,但是他们没有叫过一声苦;尽管每月只拿二元钱,但他们都认为这样最值得、最光荣!正是靠这种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千百年沉睡的南山才得以苏醒,历代的不毛之地才有今天这样的变化。
二靠党的政策。1980年,我们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全场普遍建立了生产责任制,取消了职工的固定工资制,实行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原则。1981年即扭亏为盈,实现利润二万元。1982年,我们又进一步实行按产计酬、奖勤罚懒的生产责任制,并对干部的工资实行百分之二十的浮动,把工资和工作、生产任务完成好坏挂起钩来,破除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平均主义。1983年,我们又实行总场、分场、中队三级管理,总场、分场二级核算及总场对分场实行“五定一包干”的办法,利润增加到十万元。1984年,遵照赵紫阳总理视察我场的指示,并通过学习xi中央(1984)1号文件,改革了我场的管理体制,改进和完善了“五定一包干”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利润上升到一十九万五千元。1985年,我们又在深入改革的推动下,推行了以家庭牧场为主的承包责任制,确定了以牧为主,牧、工、商综合发展的生产经营方针,再次取得了新的成绩,利润达到二十六万七千元。实践证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南山兴旺发达、不断前进的生命线,是提高生产力、出效益出成果的强大动力。
三靠科学技术。几年来,我们在实践中充分认为到,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从而着重抓了以下几件事:一是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全场二十四名科技人员,有十二名分别担任了总场、分场、科(室)所(站)的领导职务,其他科技干部也有职有权。二是紧密结合生产需要开展科学试验。在北农大教授和澳大利亚专家的帮助下,进行了一千多个大小区试验,成功地引进了三十多个牧草良种,解决了人工草场建设的关键技术问题,选择出适应南山生长的当家牧草品种,找出了经济有效的肥料施用比例,确定了省工省钱,不受气候、地形、机械限制,便于进行大面积人工草场建设的方法,摸索出牧草播种的最佳月份。产草量由过去的亩产八百公斤上升到亩产二千五百公斤,载畜量由原来的五十亩养一头牛进步到十五亩养一头牛,产奶量由原来的每头每年一千六百公斤增加到三千三百公斤,成功地克服了以往牛羊中存在的“夏饱、秋肥、冬瘦、春死亡”的老大难问题。三是培育改良牛种。在黑白花奶牛生产上,培养驯化出会爬山、能淋雨、不怕寒冻,可以一年四季野外放牧的适应山地环境的放牧型奶牛。为了发展商品肉牛,我们还开展了杂交改良研究。以本地母黄牛做基础母牛,导入国外良种公牛如安格斯、西门塔尔、夏洛来牛的精液配种,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果。作为肉牛,本地黄牛三年出栏,出栏体重只有150-200公斤;而杂交肉牛一年半出栏,体重达三百公斤以上,而且肉质鲜美,并可役用,深受群众欢迎。闯出了利用南方草山资源的经济有效的路子。
·

·
三十年来,我们也走过曲折的道路,有着深刻的教训。总的来讲,是吃了两个大亏:
一是不按经济规律办事,吃了瞎指挥的亏。1956年,青年开拓者们在艰苦的条件下,垦荒四千五百亩,播玉米种七吨半,但只收获四吨;1958年又大种糖萝卜,种植三千亩,仅产糖八千斤;1959年又开田种水稻,结果所收无几;1964年后,转为以林为主,营造杉木近万亩,飞播马尾松二十余万亩,然而又以年年造林不见林而告终。这样前后十八年,不管是抓粮还是营林,都因违背自然规律、搞瞎指挥而受到惩罚,造成年年亏损,累计亏损一百零七万七千元。
二是违反经济规律,吃了大锅饭的亏。1971年,我们从沉痛的教训中清醒过来,试养牛羊成功。1973年,王震副总理派来北农大专家,中央、省、地业务主管部门对南山进行了全面考察,确定了南山以牧为主的经营方向。1979年根据国家畜牧总局的意见,将南山牧场改为“湖南省南山种畜牧草良种繁殖场”。以牧为主的路子走对了,但由于违背经济规律,在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在管理上因循守旧不依靠科学,仍然年年亏损。1974年至1980年,七年时间又亏损一百三十一万元。
·

·
开发南山已经整整三十年了。在这三十年中,我们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是我们前进的步伐还不快,贡献还不大,与上级的要求、与关注南山事业的兄弟单位相比,差距还很大。特别是南山作为一个初具规模的山地牧场建成以后,我们的经营管理跟不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同时,在前进的道路上,也还会出现新的问题,遇到新的困难。但是,我们决心以改革创新和开拓前进的精神,积极投入到第七个五年计划的伟大实践中去。
“七五”期间(1986-1990),我们要坚持“以发展奶牛为主,积极发展绵羊,保持菜牛基数,牧工商综合发展”的生产经营方针,达到存栏奶牛二千五百头,菜牛一千五百头,绵羊四千只,年产鲜奶九百万斤,年产奶粉六百四十吨,年总产值六百万元,年利润一百万元的目标。(1986.3.26)
·

·
(说明:本文源于原南山牧场党委书记王显密在建场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选摘。)
·
(文中配图均为南山牧场风光。)
·
尾韵:我们相爱在南山坡,心儿在这里找到乐园。所有期盼都回到身边,你的爱让我不再孤单……
歌曲《我们相爱在南山》.mp3
送你一缕春风,送你一朵冰雪,和我熟悉的月光;送你一个号码,不论路有多远,让你的世界留下吉祥。天地见证了我们的缘,你的爱让我有了永远……(感谢歌曲原创者!)
·
推荐阅读山径文学社部分作品:
点击链接-肖仁福作品
点击链接-张正清作品
点击链接-肖殿群作品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