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秋悦正在读书
《我们仨》是杨绛先生的一部散文力作,讲述了她与丈夫钱钟书、女儿钱瑗三人的人生历程。这部作品以真挚的情感、独特的视角和朴实的语言,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深深地懂得:家才是人生最温暖的港湾。
全书只有三章:第一部,我们俩老了。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在回忆录的第一部分,以一个梦境拉开序幕。杨绛这样写道:“有一晚,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钟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钟书不见了。我四处寻找,不见他的影踪。”末句又说:“钟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细腻的文字中诉说着埋藏在心里很久很久的情。
第二部分以最后几年他们仨相依为命的情感体验为主线,从“古驿道”上的聚散展开来写。梦中杨老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点地在她眼前消散。
第三部分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其乐融融,无比温馨。有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还有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照片中定格了。尤其是最后两张老两口相互理发的照片,让我真正领会了什么叫相濡以沫。
我尤其对书中的钱瑗印象深刻,她与父亲胜似密友,两人默契值满分,她聪明、坚强、孝顺、有干劲儿,工作中吃苦耐劳,与病魔抗争到底,尽管忍受着疾病和治疗的折磨,还想利用躺在病床上的空余时间,把过去和父母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写下来留为纪念。但不久女儿钱瑗病危无法执笔,最后只能由母亲来完成。在临近去世,她还不放心妈妈的一日三餐,特地写信教妈妈做简单饭菜。这份深厚的情感让我动容,更让我反思,我为妈妈都做了什么,能否像她一样付出?
他们仨的足迹跨越半个地球。无论暴风骤雨,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是他们避风的港湾。书中丝毫没有伤痛欲绝的语句,而是处处洋溢着思念,他们虽然阴阳相隔,真情却从不被阻断。家的意义,在她的书中被赋予深刻含义:决不会因为生命的消逝而改变。
家是什么?家在哪里?也许,诚如杨绛所言,家只是生命中一个必经的客栈而已。它不是归途,归途是一条通往没有终点的远方的路。尽管没有确切答案,我还是在杨绛的笔下,读出了“家”的存在意义。一个倾注了爱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可供安身的栖所,而是历经聚散离合,始终牵系于心的一份情,是日日夜夜跋山涉水依然走不出的万里长梦,是梦里梦外心心相印始终不渝的旷世之爱。
再平凡不过一个小家,因为有家人,很快乐,很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