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坐在老家院子中央那把很旧的藤条椅子上,椅子吱吜吜地响着,如伴着父亲在唱摇篮曲。父亲咪着眼睛,嘴巴不停地动着,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在哼着歌儿。若有人经过,他就赶紧起来给人敬烟,抑或是拿出酒杯给人倒上两杯酒来,当然不会忘记说这是他儿子老几老几孝敬他的。父亲为他养育的儿女十分自豪。
如今老家院子里那把藤条椅早已化为灰烬了,而椅子上那个满嘴无牙、黑黑瘦瘦、笑呵呵精神矍铄的老人再也没有坐在那儿咪着眼睛哼小曲了。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走完了他的八十五个春秋。他因胃癌不治而去世了。
父亲一生十分节俭。他从不给自己买衣服,他总叫儿子们把穿旧了的衣服拿回家,洗上几件,然后穿上,高兴得嘴都合不拢。儿子们给他买的新衣、鞋子,他总舍不得穿,保管得好好的。串亲戚时他再穿出去“晒幸福”。父亲从来不糟蹋粮食,那时我们弟兄姊妹多,粮食一直不够吃。在我的记忆中,家里不管谁的剩饭,父亲都会倒进他的碗中,从来不会浪费,甚至连桌子上掉的饭粒他都会捡起来。为了能让我们吃上新鲜的瓜果蔬菜,父亲总是在等到下午才急急忙忙赶到集上,将那些快收摊的摊贩们挑剩下的水果、蔬菜以极便宜的价格打包买回来。一大堆东西可把我们弟兄乐坏了,一会儿工夫,能吃的部分统统被我们消灭个精光,父亲就笑嘻嘻地看我们吃。
父亲喜欢喝酒,家里一个大玻璃瓶能装五、六斤酒。这是哥哥当兵后给父亲置的家当。泡上满满一瓶子药酒,劳累一天,父亲临睡前总要喝上一小缸子酒。这个习惯持续了几十年,父亲说是解乏气。的确,一大堆的农活就靠他一个人忙活,而母亲,繁重的家务,我们大大小小的七八张嘴也是让她累得伸不起腰,外面的活根本帮不上。
因此,我们弟兄长大后,从来没让父亲断过酒,这是他唯一的嗜好。我们试图把他接到城里,可他非要回老家去。给他零用钱他从不花。父亲走后,从他的遗物中竟然翻出一万多块钱来。听母亲说父亲曾交待她,这一万多块钱就给他办后事用吧,不要让儿女们花钱了,用这些钱办酒席,村上人来帮忙不要收礼,招待大家吃好。我边听母亲说边流着泪,把父亲叠成一沓沓的人民币一张张捋展……
更让父亲自豪的,他还是一名军人。他参加过解放太原和关中地区等战役。我小时候就依偎在父亲身边,听他讲战争故事,他讲他当时是一名马克沁机枪手,虽然只有十几岁,枪法却好,曾杀敌无数。父亲说,他要是能识几个字,肯定是干部。那时部队十分缺人才。父亲说的是实话,但现实未能如父亲所愿,在部队经过汉中时父亲因病被留在家里,等他病愈,部队早已开拔,他再也没有赶上队伍,也没能圆他的“干部梦”。于是便留在了生他养他的故土,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但父亲英勇杀敌的事迹方圆几十里都知道。
父亲一生勤劳,也很有志气。从部队回家,当时家中一贫如洗。和母亲结婚后,硬是从几十里远的北山一根一根扛回木头,一担一担挑柴火,修了五间土木结构的房屋。那时父亲每天都是早上四、五点钟出发,带上干粮,晚上才能扛一根木头或挑一担柴回家,日复一日,风吹日晒。当时我们家大、小七个子女,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七姊妹的上学钱,父亲都会毫不含糊地想办法。东凑西借。甚至不惜几趟往校长家跑,希望能把学费欠一段时间。父亲不识字,但他的儿女们个个学习都好。爱惜人才的校长也就破例答应了父亲的“无理”请求。就这样,这学期交上学期的学费,我们才勉强读完了小学、初中。记得我读高中时,父亲每周都上街,卖些大米、黄豆或鸡蛋,给我凑齐一周5元的生活费。父亲还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别亏了身体,而他自己却是饿着肚子回家,啃上几个红薯了事。有一年,邻居家买了台黑白电视机,我经常跑去看,父亲知道后很痛心,他说,“儿啊,要好好学习,长大了自己买个彩电看。”当时,我觉得父亲很不讲理。现在,父亲所说的彩电我已换了好几台了,多少父亲叫不上名字的家电都用上了。我想父亲一定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当他病重的时候,我那不谙世事,不到两岁的儿子跑到病床前叫爷爷时,父亲痛苦的表情顿时收起,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还连续说了两声“快快长!快快长!”。站在一旁的我,想起了他对我小时的教训,早已忍不住泪流满面。
父亲的勤劳、质朴、节俭和善良感动了上苍,出殡的时候,老天爷也哭了,下起了瓢泼大雨,雨水和泪水伴着悲壮的哀乐送走了父亲。父亲长眠在生他养他的黄土地上了!
父亲,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编辑 刘波)
作者简介
路正德
男,1969年3月2日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汉中市作家协会会员,汉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有散文、诗歌、小小说、通讯报道散见于省市报刊及内部刊物中,现供职于汉中市农村商业银行。
热门微刊
.......
品典中国合作运营——时点微观融媒
运营团队
总 编:关 勇
责任主编:李志鹏
编 辑:曾 铄
侯玉杰
技术顾问:吕少璇
法律顾问:杨 宏
新闻顾问:杨旭景
朗诵顾问:小燕子
美术顾问:李 月
艺术顾问:黄洲胜
人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