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万象于目中,凝千古于笔下
——读芳闻《丝路之城》组诗印象点滴
文/温 古

古人云:思接千载,心游万仞。概括人之思路博大深远与迅疾。私下思讨,是否有些夸张?近读著名诗人芳闻的组诗《丝路之城》,深然其言不虚。诗人参加第42届世界诗人大会,经历欧洲许多国家和城市,来去匆匆,如果作为普通游客,只是浮光掠影,但诗人芳闻竟在匆忙的路途中,留下二十四首诗歌佳作。她的这组诗作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普遍意义上的景物抒写,注入了情感关切与灵魂的拷问,作者除在广大时空上的大构架大格局让人赞叹外,还在于着笔于细节的精微准确和深邃,使诗句具有了洞彻和穿透力,从微观世界的角度呈现出内容的丰富多彩和幽微复杂。
在诗人王芳闻的创作的这组《丝路之城》(组诗)的《阿斯塔纳 》 《波特瓦尔高原的城堡》 和《 罗马行吟》(组诗4首)《地中海行吟》(组诗15首)《爱琴海写意》(组诗3首)共计24首短诗中,我虽细致反复拜读,但仍没有记住诗中的地名,因此特别叹服作者在创作中所涉及的历史人文,地理,以及文学典故之丰富,叹服作者知识面之广博。
她的诗总是在字面意义之外暗藏着字面之外的引申意,在语言正常思路之外还有复线潜藏。在欧洲现场景物,所触目客体的具体词汇中总是画龙点睛地同时出现中国同时代的事物和典故,或历史的的词汇,让诗歌的思路同时深入多个取向。使一个普通的词瞬间出现特异功能,点亮整首诗的光彩。这是一种穿插和隐喻的灵活运用,看似信手拈来,但体现出作者的文字修养和驾驭语言的深厚功底。

从罗马到唐朝,从荷马到当下的书写,从《神曲》到爱琴海的浪花……作者构建了多维的诗思空间,站在世界诗歌的角度上,自豪地将我华夏的文明推到前面和高处,这是一个来自大唐国度应有的高度和位置。这是对我华夏文学的自信。这是这组诗自觉的思想高度和厚度。
(温古,著名诗人,内蒙古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主任,《草原》诗刊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