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义春
1900多年前,我们杨姓老祖宗杨震(?——124年),东汉名臣,为官公正廉洁,以清白传家,世人称他“清白吏”,留下一条家训:“守祖宗清白二字,教子孙耕读两行”。我的祖父将这条家训,用大红纸写成对联,贴在堂屋后墙祖宗牌位的两旁。我六岁认字,就是从父亲让我认读|这条家训开始的。父亲常说:“为人,不读书,无以知礼;不知礼,无以为人。”这条家训成为我一生的指南。
1940年,家乡沦陷,日伪军在离家只有三华里的灰墩集筑上据点。黑狗队三天两头下乡扫荡,不是抓鸡,就是抢粮。我家的耕牛被牵走了,粮食被抢光了,又闹春荒,天灾人祸,在家日子实在无法过了。父母就带着我们四个孩子,跑反逃难到离家10里外的解放区远房舅舅家,靠父亲挑油担子,走村串户卖食油苦钱度日。父亲把我送到界矶头小学读二年级。父母和弟妹们每天只吃两顿饭,妈妈每天中午,特地煮碗山芋干稀饭给我吃。我是老大,看着父母和弟妹们都饿着肚子,实在不忍,我就对父母说:“爸妈,这学我想不上了,我在家也能帮你们拾拾草,挑挑菜。”父亲听我说要休学,立马从一只旧木箱中拿出跑反离家时从墙上取下的那副家训对联摆到桌上,叫我读一遍 。读后,父亲一脸不高兴地对我说:“老祖宗教我们耕读两行,现在,我们跑反在外,无田可耕了,你再不读书,不是把老祖宗的遗训丢光了吗?再穷再苦,你也得坚持读下去。”我说:“爸爸,我错了,我会坚持下去的。”一天中午,放学走到离学校不远的一块麦地旁边,我的同班同学韩大鹏见麦地里豌豆结荚,他伸手摘了两个,给我一个,吃到嘴里甜甜的。当时,就想,我如果用豌豆荚充饥,不是可以省下那碗山芋干稀饭给弟妹吃吗。第二天中午放学后,我就趴到那块麦地里摘豌豆荚吃。一次,两次,到第三次,正吃着,被田主人杨奶奶发现了。杨奶奶把我送到学校,告诉老师。老师一边教育我,一边帮我向杨奶奶道歉,把我家的困境告诉杨奶奶。父亲见我中午没有回家,来到学校找我,我把事情告诉父亲。晚上回到家里,父亲又把那副家训拿出来让我读一遍。问我:“这清白二字怎么讲?你做到了吗?”我说:“爸爸,我知错了。”爸爸说:“明天早晨你跟我一道,到杨奶奶家去认个错。”第二天清早,父亲把我带到杨奶奶家。父亲对杨奶奶说::“大妈,对不起,孩子不懂事,偷吃了您家的豌豆荚,我带他来向您陪个不是。”说着,让我向杨奶奶深深一鞠躬。杨奶奶已经从老师那里知道我家的困难情况,她不光没责怪我,还用一个小布袋装了满满一袋大米,硬是让父亲带回。还说:“姓杨的是一家人,带回去煮点大米稀饭给孩子吃。”我又向杨奶奶鞠了三个躬。这件事对我教育深刻,让我知道应该怎么做人。
1949年春,我考取盐城师范。拿到入学通知书,心中十分纠结:这书我能读下去吗?因为当年,家乡虽然解放了,但是,由于连年灾荒,家中一贫如洗。父母亲还带着弟妹,在外逃荒要饭呢。夜晚睡在床上,我在睡梦中,梦见父亲又把那条家训摊到我的面前。惊醒过来,我暗暗下定决心:坚持下去,有困难自己克服。放寒暑假,别的同学都返乡归家,我是有家不归,留在学校,帮助公家磨面,苦点小工钱,供开学交书本费。就这样,依靠勤工俭学,读完三年师范。
几十年来,我家搬迁五六次,这条家训一直跟随着我,挂在客厅里。我也一直用这条家训教育子女。我常把我童年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我家四个孩子,一男三女。四个孩子中,只有老三男孩是正正规规医科大学本科毕业,三个女儿都因为“文革”等原因,失去上大学的机会。到了八十年代,三个女儿都出嫁参加工作了。我和老伴商量,要让三个女儿继续深造。我们对三个女儿说:“人家说,嫁出去的闺娘,泼出去的水,我们不这样认为,我们希望你们继续学习,只要拿到本科毕业文凭,一切学习费用,我们全包了。三个女儿在结婚生子、工作繁忙的情况下,都先后通过自学考试、在职函授等途径,拿到了本科文凭。在第三代中,更是一代胜过一代。在我们的孙辈中,有两名本科毕业生,一名双硕士研究生,一名博士研究生。他们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为建设祖国发挥着自己的智慧和才能。
2023.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