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和一个城市的辉煌
——记中共张家港市委书记秦振华
作者马振兴
(原载上世纪90年代《经济日报》和《南方周
末》
经济日报编者按:
很遗憾,我没去过张家港。但去过的同行对我说,应该去看看,在张家港才明白了什么是“如沐春风”的感觉。大凡对重点要宣传报道的典型,挑剔的记者们多感到有些将信将疑。能让他们如此服气的地方并不多。
很遗憾,我没见过秦振华。在媒介上读到过“杨舍精神”、“振华精神”、“张家港精神”,知道秦振华是个为上面所欣赏的典型;张家港人称赞他“是一个好人,是一个好书记”,知道他是个能为民做主的好官;但这都不能让我感动。在大量生动而具体的关于张家港的报道中,我始终记住的是秦振华刚刚执掌张家港大权时的一番话“人生能有几次掌权?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我要用好这个权,多为百姓办实事!”掷地有声。对于一个当时已56岁的县级“芝麻官”来讲,敢如此“口出狂言”,令我感佩不已。
阅读此稿,使我们从一些侧面了解和体会秦振华和他的城市的“辉煌”历程,也多少可以弥补一些遗憾。但我还是希望能有机会到张家港看看,听听秦振华盛名之下的感觉。
《南方周末》编者按:56岁而任 县级市市委书记的秦振华,算是“ 老干部 了。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他不做升官 发财的梦,想的是如 何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所领导的城市和老百姓做事。正是有他这样不是眼睛向上,而是眼睛向下的“官”, 会使“苏南之苏北”的张家港,拥有今天的辉煌。
一个人,历经精力充盛的壮年后,仍有不屈不挠的坚韧,心里充溢着宏大的理想和激情,又恰逢激荡的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这些,实实在在地聚焦在一个领导者身上,就有了那么多的令人刮目相看的故事。
1992年初,出任张家港市委书记的秦振华就是这样的。
他是从穷、脏、差的县城小镇杨舍镇走出来的。1978年,秦振华到杨舍镇任党委书记时,全镇工业产值不足500万元,在苏州各县城镇中倒数第一。几年后,他走出杨舍镇时,杨舍镇已成为江苏省第一个工业产值突破亿元的镇,继而又夺得苏州乡(镇)国民生产总值和利税两个第一名。跃居江苏省的明星镇,"全国乡镇”之星。秦振华令人刮目相看,于是,就在他56岁,早已不属于“提拔对象”的情况下,走进了张家港市。
当时的张家港,被人讥为“苏南之苏北",干什么都犹如沙滩上造楼房麻袋上绣花,这一切倒激起秦振华的壮志和勇气。改革开放就是要胆子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要跨大步,朝前闯。这是百不逢一的历史机遇呀!
秦振华带领一班人南下广东珠海北上威海、开开眼界长长见识找找差距。
南北之行令他激动,也令他不安、这又促使他为激活张家港市的经济活力,提高全市的经济总量而甩开膀子大干!跑北京、南京、上海……有人概括,张家港人跑步(部)进京,在北京开的是部长级会议。在南京、上海开的是厅局长会议。秦振华频频穿梭于高等级的经济汇报会,恳谈会……汇报张家港市经济发展的思路和轨迹,展示张家港人改变面貌的勇气、责任和信心,请求各方面为张家港市的大发展献计献策。
为加快发展,他殚精竭虑,引进一个又一个外资合资企业。这中间的许许多多故事如“千里追台商”、“荣誉市民授台商”,见出令人感动的真心诚意。甚至在外出访,秦振华仍不忘寻找外商外资,他以他的坦诚,灵活的运作,快节奏高效率,唱好了这幕重头戏。
对市内企业上新台阶上新水平,秦振华更是放胆抓,一批像沙钢集团那样的大公司大企业很快在全省乃至全国脱颖而出……
这一切之后,张家港市的经济激活了,像大潮涨水一样,汹起来。这时秦振华思路又远远地走到前边去了。
造一条大路,让张家港的经济,让各行各业奔上快车道,再也不能让路制约经济的发展。于是推土机和筑路大军聚集张杨路,夜以继日,让通畅的高等级大路与外边的世界接轨也与世纪接轨。
建设装扮一个新市区,带出村镇的建设。低矮破旧的房舍住宅转眼间成了废墟一片,用一位中央领导同志视察时说的话,那一片“犹如是打了一场战役”,确实,张家港人用一个又一个战役摧毁老旧破残,催生出雨后春笋般建筑集群和高楼组合,这一排排一组组最美丽的凝固的乐章,也许是建设年代最急骤激昂的乐章了,而后又衍生出一个称为小区的城市组合,张家港变了!
创一个保税区带出一大片开发区这似乎是一个奇想,但秦振华却想到宽阔的长江在这里拱了一个弯,未必不是一种资源财富。“黄金水道”的“黄金价值"随江水东去的历史要结束,在这里设全国第一个内河港型的保税区,“以港兴市",以浦东为龙头,以沪宁苏锡常为依托,千条河道归一,搏击世界经济大潮。又是千军鼓壮志,又是上京闯部,同时在四平方公里和千里之外互为虚实表里开展“攻势”,仅用45天,赢得总理和中央省市领导青睐点头。保税区崛起长江南岸,揭开了改革开放由沿海向沿江推进的历程。
南岸不再沉寂,不再是小热闹,是遍地生根开花的嫁接过来的中外合资企业,这一切之后出现了产值几十亿元的镇,数十亿元的厂家,数亿元的村。打扮了一个共有的张家港的春天,然后是走到全国百强县行列的第二位。
一个负责人在任内完成一个方面的事业就堪称是大的政绩了,可是秦振华上任伊始便多方面推进完成令人瞩目的事业,是何等胆量和气魄!
这个传说和办的实事一样多的市委书记,以果断超前,雷厉风行著称,在调动干部积极性时果敢任用和短线换班,使干部们的准星永远瞄准事业扑在事业上,一旦有谁瞄准的只是小团体或个人私事时,事实上已难副其位了。而调动保护群众的积极性本身就是共产党人的天职,市府大院的“为人民服务”的金字正昭示着这一宗旨,秦振华在一年内看阅批转5000封人民来信,解决困扰市民的切近之事小到污染、噪声、孩子上学、道路交通安全……而自己很多时候一天只睡儿小时。境外招商时一天赶场50多次,发展三资企业时有次一顿饭换了7个地方吃,这样快节奏的高速运转,怎么能不拱得经济大潮一个浪头。追逐一个浪头汹向前
经济大潮有涨有落,有人在大潮中随波逐流、有人在跌潮时无所作为。大潮的激荡更显秦振华本色。他认为改革的力度,改革的成就在张家港有目共睹,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做得到的;而改革的意志和观念的牢固树立才是更迫切的,要抢占各方面“制高点”,保持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这就引发了整顿内部,大力营造投资环境,适时提出创建国家卫生城,制订迫赶亚洲“四小龙”的设想。这又是一场全体市民奋起的大动作.
秦振华常说:“我这点年纪还求个啥,就是朝前奔,只要老百姓好!”朴素得掉土的话里的朴素心;也就很容易理解秦振华的话语字典里充满着“拼搏”、“超越”和“拼抢”。在创造丰裕的物质文明同时创造高度的精神文明。
一条艰难曲折的上坡路,是张家港的创业路,也是张家港的大繁荣之路。不信东风唤不回,东风归来满眼春。张家港新了,张家港美了,张家港文明富裕繁荣了。
1995年5月13日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张家港时,高度赞扬张家港和秦振华的实干精神,“张家港是干出来的"!
伟大梦想的实现是张家港的光荣,光荣和梦想激励着秦振华,也激励着奋进的许许多多人。新世纪的大门已遥遥在望。这本身就是对每个人的一种呼唤和检视。回应世纪的呼唤、世纪的检视,张家港如何动作?这是一个十分深刻的命题。辉煌和光荣已铸在张家港大地上,而这一切又要求一个领导者把它看作一个新的奋进的铺垫,这就是张家港人的气魄。一切从零开始,进行第二次创业!这就是找准了基点,莫如说面对新的经济态势的一种策略:在运转中调整,各业齐抓,注重基础,突出重头产业,发挥保税区的优势,实施名牌战略,扬长避短,在市场经济的运转中争取更多的份额..
思路已定,安排就绪,这又是一次令人心跳的大飞跃,该是挥洒满把热腾的汗珠的时候了,秦振华成竹在胸,带领张家港人作跨世纪的冲刺,共同铸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