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浙江,一提到浙江,很多人就会想到舟山,舟山是海鲜的世界。渔民伯伯每次出海打鱼的时候,捞上来的都是一些活生生的海鲜,有鱼、虾、蟹和章鱼……这些海鲜有的运往菜场,人们买回去在家里做成美味佳肴,有的运往荫房制成鱼干,然后运到海鲜交易市场制作当地特产。
在以前,海鲜可是高端餐饮的“专享宠儿”,妈妈说,即使我们生活在浙江,吃一顿海鲜也是非常奢侈的,逢年过节,招待重要客人,餐桌上摆上几道海鲜,对主人来说是一个特别有面子的事,但现在海鲜却以亲民的价格“游”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餐桌上的常客。这里面究竟有怎样的故事?我在《走向深蓝》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走向深蓝》
海鲜“游”入寻常百姓家是党和国家对民生福祉的重视。渔业,对我们国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百分之九十的动物蛋白存在于海洋之中。然而,中国的渔业曾经处于非常尴尬的境界,养鱼没有粮,捕捞能力低下,海洋里有鱼捞不上来,人民群众长期处于“吃鱼难”的状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的奋斗目标,吃鱼问题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政策活跃了市场,我国的水产品产量跃居世界第一,解决了城乡居民吃鱼难的问题,保持了水产品市场的长期稳定。
海鲜“游”入寻常百姓家的背后是中国科技力量的强大,国家用科技来支撑中国渔业,取得了以家鱼人工繁殖技术、海带人工育苗养殖技术为代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创新成果。我们的远洋渔业异军突起,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远洋渔业国家之一,渔船规模、装备水平、捕捞加工能力、管理水平、科研水平已跻身世界前列。
海鲜能“游”入寻常百姓家是我们对绿色生态的坚持,绿色生态是渔业的底色与依托,我们国家为了保护和合理利用海洋生物资源,出台了一系列制度,不断探索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行的路子,渔业资源衰竭的状况得到了有效遏制,一些多年不见的鱼类又重新出现。
小小的海鲜,不仅是我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是中国渔业短短7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缩影,见证了我们科技力量的强大,是我们对绿色生态理念的坚守,这一切都源自我们党对坚持人民至上、持续增进民生福祉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