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路也的诗。读她的诗,我很少想到技巧,所以,也就无需拿起技巧的手术刀去一点点剥开那些诗,一点点亮出它的好。我只需敞开生命,用生命去倾听生命的律动;只需依着灵魂,让灵魂去感受灵魂的起伏。这是一种绕过修辞的阅读,是经验与经验的相遇,是审美与审美的会心,是感受与感受的交流。
这样的诗歌阅读,无法强求,只能等待。
我没想到,读她的随笔,竟也是这样的感觉。我只能感叹,读到这样的文字是一种幸运,是一种福分。
《写在诗页空白处》是路也的读诗随笔。是的,是随笔,而不是文论。文论是高高在上的,文论是需要理论支撑的,文论是需要故作姿态的。而路也的随笔,则摒弃那种无端的高高在上,提防那种言之凿凿却又似是而非的二手理论,拒绝那种刻板而又繁琐的拿腔作调。
也正因如此,她笔下的文字才那样有见,有识,有学问;有情,有趣,有本真。
正如她在《写在前面》中所言“这些笔记并不是教案,它也许算作写在教案边上的一些备注和眉批吧,当然要比教案更生动、更有趣”这绝非夫子自道,而是对这部书的精准命名。她是老师,但她最想和学生交流的,绝不是教案上的人云亦云与条分缕析,而是教案边上的备注和眉批。因为,前者谁都可能说出,而后者只能属于她自己。
这本书有见识,有学问,不仅仅是她在文章中提到了诸如李白、王维、白居易、艾略特、庞德、弗罗斯特等古今中外的大诗人,更重要的,是她面对经典时的轻松姿态与自由联想。和我们习惯的那种学问不同,路也的学问并不靠所谓的引经据典,而是靠她自身的体悟。她虽然没有像六祖一样“不立文字”,但她的文字也绝没有那种云山雾罩式的避实就虚,而是直抵核心、明心见性。她说的,是她的“见”,她讲的,是她的“识”;而这见识,不是派生的见识,不是贩卖的见识,而是她用生命印证的见识,这是“元学问”的一种。
这本书有情趣,有本真。而这一点,恰恰是“元学问”的洒脱与自在。她说“在这首诗的内部,读者用自己的身体、大脑、心窍、灵魂、神经系统甚至神经末梢,去填补这些诗页的空白……其实,这就是读诗的过程”这不仅仅是经验之谈,更是阅读诗歌的不二法门。诗歌不是纯粹的知识,它是经验,是才情,是感受,是生命全方位呈现的一种方式,所以,它才需要读者以全方位的姿态去理解、去拥抱。而这个过程,不需要世故,不需要藩篱,它只要坦诚,只需要生命自然地吐纳与俯仰。唯此,才是真正的生命自证与才情之旅。
可以这样说,路也的随笔也有她诗歌的质地和纹理,有她诗歌的节奏和气息——优雅而又自足的开合,融合着女性特有的细腻和任性。所以,她的联想才避开了线性的紧张,呈现出发散的轻盈;所以,她的发现才会那样贴心贴肺,她的语气才会那样“果敢”和“旁若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