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
学习景物描写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探讨景物描写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2.利用所学知识采用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指导下进行景物描写的写作训练。
3.培养学生用“有情”的眼睛看景物,激起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图片
二.什么是景物描写?
所谓描写,是指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文字,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描绘和刻画的一种表达方式。从描写的对象看,描写分成二种,分别是人物描写、景物描写。景物描写的主要内容有形状、颜色、质地以及音响、气味等方面。
三.如何写好景物描写
1.抓住景物特征
特征常常表现在形状、色彩、声音等方面。
如《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嫩”和“绿”就是春草的特点。对雨的描写,“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作者巧妙地运用比喻,将春雨化比作牛毛、花针、细丝,突出了春雨既细且密、闪闪发亮的特点
《三峡》抓住三峡的山连绵,高耸,三峡的水大、猛、险、急的特点来写。
2.有顺序地进行观察、描写。
描写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有次序有层次地进行观察,如从前到后、从里到外,或由主到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还要注意观察景物变化的全过程,从开始到最后,凡有变化的都要细致入微地观察,这就容易抓住景物的特征。
《济南的冬天》第4段
阳光朗照下的山由高到底写,重点是雪后山景按空间顺序由山上到山尖到山坡到山腰,城外远山按照由城内到城外的顺序。
3.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以写想象虚景。
(1)定点观察
如:《三峡》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俯视;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仰视。
再如:《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这样,观景的点各有变化,景物形态、色彩、情状也会各不相同,从而写出了景物的不同特点。
(2)移步换景
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
如《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写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
也可以写静态、动态,还可以写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如《三峡》一文,俯仰结合,动静相衬,描写灵活生动,读来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3)动用多种感官
例如《春》中的这段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这一段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等不同的感官,描绘了三种有代表性的春花,表现其繁华似锦,给人一种互不谦让、竞相开放、争奇斗艳的感觉。
(4)要巧妙的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优美的成语、俗语以及引用古诗词或名言锦句进行描写,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优美。
比喻、拟人、排比。
《春》中作者对“春花图”的描写: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这段文字,首句用拟人、回环两种修辞方法,描写了桃花、杏花、梨花竞相开放的景象,紧接着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
(5)动静结合地进行观察。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动衬静,以静写动,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如果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例如《安塞腰鼓》:“一群茂腾腾的后生。他们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
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有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
再如:晓雾将歇 ,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由静转写动,描绘了朝与夕两个时间段。(6)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正面描写是直接对景物进行描写, 侧面描写是通过描写其他事物来衬托景物。在描绘景物时为了使景物更真切、具体,更有利于烘托人物,可以把正面描写与侧面的烘托结合起来。
如《春》,写蜜蜂、蝴蝶,衬托春花的芬芳艳丽。
例:《三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突出了夏水的迅疾与奔放。
“或王命急宣······不以急也”侧面描写衬托出了三峡江流之急”。
(7)虚实结合进行描写
发挥想象与联想,将虚景与实景结合起来描写。
如《春》第四段中: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由春华联想到秋实,实景与虚景完美结合,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4.融入观景情感
相同的景物在不同人的笔下往往是不同的,而同一人笔下的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发生改变。描写景物时,要恰当地融入情感,使客观的景物鲜活起来,也更具有感染人心的力量。
如:《雨的四季》,作者用极富情感的描写,既展示了四季的雨的客观特征,又主观地赋予了它们不同的性格和内涵,使它们更有生命气息,更有感染力。
《紫藤萝瀑布》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 。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作者从正面细致描写紫藤萝花,描绘得非常形象、优美,依次描写了花瀑、花穗、花朵,从整体到局部,条理清晰,层次感强。还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融情于景,间接抒发了内心的愉悦。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从赏花很自然地写到忆花,写出了心情的变化。紫藤萝瀑布带走了焦虑与悲痛,给自己带来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这是直接抒情。
四、景物描写的作用
渲染气氛
烘托心情
推动故事情节
借景抒情
深化主题
五、写作训练
1.如果让你在校园内,观察一处景物,想想可以从哪些角度来观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会有什么新发现。请以《校园的 》为题,把这些观察角度和观察效果写下来。
2.透过哪个窗户能看到美丽或独特的景物?学校教室里的、家里的,还是其他地方的?请细致观察所看到的景物,拍下来并做好记录,以“窗外”为题写一篇作文。至少500字。
六.例文引路
校园的桂花
在飘飘忽忽的秋雨中,校园的那株桂花开了!(首句点题)它亭亭玉立于花坛之上,宛若披着轻柔薄纱的新娘。(从远处写桂花树静止的形态)走近一瞧,银灰色的 树干托起一团绿云般的树冠,密密肥实的叶片中点缀着一簇簇星星点点的米黄色的小花,好像秋天田野沉甸甸的稻穗,又似节日之夜金灿灿的焰火,煞是好看!(从近处写树干、树冠、叶片、花朵的形状、色彩)
清风徐来,桂枝瑟瑟,芳香四溢,把整个校园都熏醉了!(从视觉、嗅觉、味觉写桂花的动态)吸一口,甜津津的;掬一把,清爽爽的。(从味觉、感觉写花的香味)只要你从这儿经过,准会给你染上一身浓浓的馨香。古诗赞桂花:“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可见,桂花的芳香在花的王国里是出了名的。(在嗅觉基础上结合诗句写出总的感受)
校园的秋天
秋天悄悄地来了,来到了田野上,来到了小溪边,来到了小山上,也来到了我们的校园里。
校园的秋天到了,是从校园大门旁边的那棵柿子树开始的。夏天,柿子树的叶子如同青色的岩石一般。到了秋天,它们显出绿中带红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柿子,正在由青变黄,渐渐显露出一些红色来。那黄中带红的柿子像小灯笼一般挂在树上,像小装饰品,又像小星星,把树点缀得更加美丽。”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芳香,使校园里充满了秋天成熟的气息。
早晨,小草上透明的露水闪耀着,仿佛天上的白云变成颗粒状撒了下来,清新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阳光渐渐漫了过来,露水消逝了,树上闪烁着阳光,把绿叶染成金色。同学们都飞快地跑到操场上,随着喇叭里的口令做起操来。校园中满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校园披上金甲,阳光在学校的池塘上跳跃,走廊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龙横卧在墙壁之间。走廊上来来往往的同学们走着,跑着,跳着,像小鱼儿一样你追我赶,活泼又欢乐。整个学校充满了秋天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校园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使得校园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去得特别迟。于是,在青色透明的黄昏中,四周的山影一齐拥向校园,使校园暗了起来,如同一座城堡。
夜,终于来了。走廊上的灯接连亮起,连同它们在地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走廊不停地眨着眼睛,昏昏欲睡。晚自习下了,同学们在走廊上或行色匆匆,或追逐嬉戏……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忽然出现在天空的正中央,像一块巨大、平整、发亮的云母石,把学校照亮。山是墨一般的黑,而月亮从天空中把它那清明的光辉一直倾泻到地面上,把校园照亮……
原来校园的秋色是如此的迷人,我怎么才感觉到呢!
窗外
(1)祖屋的窗外,没有繁华的商业区,没有林立的高楼大厦,没有熙熙攘攘的行人,也没有在夜空闪烁的霓虹灯,有的只是一条窄小的、破旧的巷子。
(2)小巷有多窄?如果有两个肥胖的人在此相遇,其中一个必须委曲求全、敛声屏气地收起肚皮,才能勉强通过。小巷有多破?两边的院墙上,缀满了斑驳的暗绿色的苔藓。破碎的、漆黑的石砖之间,时不时会钻出一些顽强的蕨类植物,更是给这残破的小巷平添一种夹杂着几分生机的古旧气氛。(第2自然段通过设想两个肥胖的人相遇需委曲求全,从侧面表现了小巷的“窄小”;在具体描写小巷时,写了院墙有“斑驳的暗绿色的苔藓”,写了石砖的“破碎”“漆黑”及其夹缝中的蕨类,体现了巷子的“破旧”,增添了历史沧桑感。)
(3)小巷很安静,静得似乎感觉不到时光的流逝。路,是由一块块尺许见方的青石铺成的。走在上面,石板在脚下嘎吱作响,心底更生幽凉,时间如泥沙般在此沉淀。不远处菜市场的喧嚣被隔在了巷口,连阳光也只能浮在小巷的一线天空之上,泛出白色的泡沫。(第3自然段运用了多种感官从多角度写了小巷的“静”:运用夸张手法写了人的“错觉”;用石板发出的声响和“被隔在了巷口”的“不远处菜市场的喧嚣”来反衬;把“时间”比喻成“沉淀的泥沙”。通过动静结合,使描写更形象且富有诗意。)
(4)夜幕降临,昏暗的灯光之下,没有形色匆匆的赶路人,没有三五友人的谈笑风生,有的只是一片寂静。街角的路灯发射出一两点没精打采的灯光,仿佛是瞌睡人的眼睛,茫然地望着将视线投向窗外的我。(第4自然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街灯以情感。)
(5)这窄小的巷子虽是其貌不扬,但它隐藏着一段极为沉重的历史。
(6) 1944年夏,抗战末期,日军已节节败退,溃不成军。一支残部小分队来到此地,仍大肆抢劫财产、杀人放火,砖木结构的房屋在冲天烈焰中被破坏。担心遭到我军剿杀的他们,踏着当地居民的鲜血匆忙离开,留下了被烧得漆黑的、破碎的石砖和一片废墟。
(7) 后来,一群人重建了这个曾被血洗的地方。可能是想让后人铭记历史,他们保留了一小部分遭到破坏的院墙。这群人中,有我的太祖父。这,就是发生在祖屋窗外小巷里的旧事。
(8)未来的岁月,小巷一定还会像从前那样默默无闻,继续接受时间的冲刺。行人匆匆走过巷口,还是不会多看它一眼。但它所珍藏的,是一段沉重的历史。那段院墙,无声地诉说着中华民族曾经蒙受的屈辱。(第8自然段通过想象小巷未来的遭遇与历史的使命,写出了小巷的历史厚重感,从而深化了主题。)
(9) 并不是所有的往事都能如烟,总有些东西,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每每望出窗外,除了感受到一片寂静之外,我总能想起八个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窗外
窗外一片片的绿棉花上,有几片黄色的污点,可在高处一望,这一个个小黄点在绿色的棉花中却是一个不错的点缀。当风妹妹走来时,这些黄叶子就会翩翩起舞。是的,秋天来了。
清晨,薄薄的雾为秋天铺上了一层薄薄的丝被,在薄雾的笼罩下,太阳并不刺眼,而是散发出金色的光芒,温暖而又舒适,让秋天的凄凉添上了几分鲜艳的色彩。一座座高楼折射着日光,那光像希望,可点燃你奋斗的心灵;它又像心灵的窗户,在窗外透出一片光明。
小河道上粼粼闪耀的日光下,隐隐约约地游动着几条欢快的小鱼,大鱼带着小鱼在河水中欢快地玩耍;流动的水,冲刷着一块突起的石头,石头的前端光滑又干净,但后端却是凹凸不平,布满了苔藓,看上去是一块年纪很大的“老石头”了。这石头,经过流水不断的冲击和时间的磨砺,它的一面变得无比光滑、干净,我想人生也是这样的吧:只有通过自我长久的磨练才能成钢;但如果一个人总是躲避事物的跳动又不试着反击的话,便会像石头的另一面——毫无意趣。
河道的两旁铺着两行路,路上有闲人与欢快的小狗同行;路的两边又有几排树。这一眼看去,细细一品,感觉这个世界又明亮又富有色彩了——这儿生机勃勃,有人有狗,有书有草,在杂草大树中,还有许多的虫儿。在地上行走的人们都两两同行地谈着天,小狗们在追着打着闹着,但我并没有特别地去留意,倒是旁边默默无闻地植物吸引了我:一株株新生的小草不断被风吹倒,又不断仰起头,好像在想:有一天,我也要像树一样高大威武。还有,那夏天的花儿们随着一阵轻风飘舞下来,它们似乎是想带着最后的活力绽放出它们的一生的光彩,最后再落入轮回。秋天的大树则显得格外洒脱,风吹过,树叶们不断演奏着交响曲,随后又纷纷落下,此时几声鸟叫倒十分稀有了。
风,停了,一切事物都像静止了一般。风是凉的,日光是暖的,温暖的日光照进了窗内,散到我的脸上,眼中反射着光芒,那就是希望。在冷空气中的几丝温和也可能是冬天的一碗热鸡汤了吧。
在我看来,窗外的,不仅仅是景物,在其中,有着多少的故事,又有着多少的奥秘,如果在生活中细心观察、认真学习,你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好,真的让人特别流连忘返。
窗外,真的很奇妙!
七.结束语
观赏优美的景色,是感受生活;聆听悦耳的音乐,是感受生活;享受浓浓的亲情,是感受生活;拥在纯洁的友谊是感受生活;追求远大的目标,是感受生活……
同学们,希望你们热爱生活、热爱写作,记录令人感动的瞬间,搜寻过往的时光,写下喜怒哀乐,道出所思所想,让写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习惯与乐趣!
图文:赵晓坤
终审:孟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