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象源于什么
李忠继
当今时代,形象是个高频词,是个新宠儿。为了一个愉快的今天,我们早晨出门要整理衣冠,走上岗位要调整状态,下班回家要忘掉烦恼。因此,留心打造自己的美丽形象面对的不仅仅是社会,还有企业和家人。
其实,上述反映都是表面的、感性的形象,如果我们深层地、理性地加以认识,那么,一个问题就会摆在我们面前,形象到底源于什么?
说实话,我们平时只是笑谈形象,最多也是注意形象,又有多少人去思考形象呢?我对形象的思考,是因为读了一本由女儿极力推荐的书——《你的形象价值百万》,这本书洋洋洒洒、真真切切,它是世界形象设计师的忠告,它的作用是为彷徨在择业、经营、仕途中的人们提供指导,增加信心,让漠视形象的人们走出误区,步入成功。当然,这本书的作用还不止这些,它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话题,那就是形象到底源于什么?
女儿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自有她的道理。女儿要体面出行,要融于社会,要面对顾客,当然不能忽视形象这个问题。我理解女儿的心情,但我更想就形象的来源,形象的根基,与女儿探讨外部形象的另一面。
毫无疑问,形象是要用内涵去塑造的,形象的树立有它的内在关系,一个人是先有富裕后有形象;一个企业是先有效益后有形象;一个国家是先有实力后有形象。倘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再好的外部形象也赢得不了别人的尊重。
比个人和企业更有说服力是国家形象——纵观中国历史,国家形象不是终身制,当你固步自封、抱残守缺的时候,原有的形象就会渐渐模糊,渐渐消失。
中华五千年文明说明了时代悠远和内涵丰富的历史,但就是这样一个曾经傲视天下,雄踞东方的大国,终因清朝的闭关锁国,腐败无能而引发了如泣如诉的《七子之歌》和倾之国库的战争赔款,从此东方古国风光不在,中华民族受尽欺凌。虽然那时的中国皇帝依旧是皇冠龙袍的包装,中华大地依然是长城长,黄河黄,可你还能够说大国的形象照旧吗?
清朝的败落告诉我们这样一个真理——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发展、不断强大,才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够确保人民的安全和福祉,才能够维护自己的国家形象。
那么,国家形象从何而来?如果直观地说,国家形象是从一个个可亲近、可信赖的人的外在而来,是从一桩桩有底气、有荣耀的事的内涵而来。关键的是,国家形象要用人来打造,要用有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的贤能来打造。尤其关键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国家形象的打造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永远在路上。
不可否认,贤能是打造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哪怕你身残,但志不能残。这里,我想起两个人,一个是有身残的中国人,一个是有身残的外国人。
中国古代军事家孙膑和美国二战时期的总统罗斯福,他们虽然生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但他们有一个高位肢残的共同点。按说残疾人本无形象可言,但在他们中一个能凭马车决胜千里,一个能踞轮椅运筹帷幄,最终,孙膑依靠谋略打败了庞涓,罗斯福携手盟军打败了希特勒,孙膑的智慧,罗斯福的魄力书写了那时战争的辉煌。
孙、罗二人的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只有使用一切爱国情怀、有远大理想、有过硬本领的志士仁人,才能保住他的国家形象。
中国需要实力,也需要形象,但绝对不是那种表面形象。中国需要的是国家繁荣昌盛,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象进入联合国,完成两弹一星,实现飞天梦想,打造国产航母,拥有护国神器的真实形象,而不是那种脱离实际,劳民伤财,搞样板工程、形象工程的虚假形象。
回顾中国的形象之路,她有损有荣。今天的中国人深知用先烈们的鲜血和智慧铸就的国家形象来之不易,也深知树形象难,保形象更难的道理。
至此,形象源于什么,女儿一定有所领悟。国家形象源于此,企事业和个人形象就更不例外。

作者简介:李忠继,男,湖北孝感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曾在省市级报刊和多个公众平台发表文章。坚信借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感动,书写身边的崇高乃人生乐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