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满家国情怀的叙永刘家大院
作者:刘建华
荐稿:叙永县作家协会
策划:李腾双 钟小平
图片:钟小平(刘家大院、桂圆树图)
制版:春到百草园

刘家大院的今昔
癸卯新年正月初十这一天,我在叙永县硬笔书法家协会主席钟小平老师的陪伴下,前往新东门宝珠街61号,瞻仰革命前辈刘竹贤先生故居刘家大院。据刘竹贤先生的后人介绍,这是一座具有川南典型民族风格的清代四合院,它座东南向西北,在叙永东城首屈一指。在时间的流逝中屹立了一百多年,它一直被人们叫做响当当的刘家大院。太阳升东落西越过它的屋面,给这座大院注入温暖的光和热,满院生辉,洞天福地,地老天荒。院子地基深重,氏族枝繁叶茂,家庭人丁兴旺,和谐友爱,人才辈出。

我们视线所到之处,可见少数斑驳的梅花窗格,画梁雕栋以及多年未修缮的残瓦朽椽、破梁败檩。虽然上面被历史的尘埃覆盖,有失鲜艳夺目。但依然发出古代悠久的技艺光彩,看到古精美绝伦的高超手艺。

而今院子外部面目全非,原来的雄姿不见踪影。失去当年的雄伟阔气。内部也四分五裂,被多家房客分住。但从那长十米,宽四米的宽大天井可以想象当年刘家大院庄重、威严的宏观气势和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与规模。
院子的主人,曾经与杨姓左邻王姓右舍为伴共度时光。与街坊们和谐共处,相互依存,彼此提携,同舟共济。

四合院的后面是一个比四合院宅基地还要大许多的后花园,坝子周边,在主人刘竹贤于1927年离开之前栽种的五棵桂圆树还在人们面前展示它们靓丽的风姿。在我们釆访时一个姓陈的八十四岁高龄的婆婆说,桂圆树至今每隔一二年还在结出累累果实。桂圆树返老还童,显示它们不服老的旺盛生命力。睹物思人。令人万千遐想。
十九世纪晚期至二十世纪上半叶,正是刘家大院金光闪闪,光辉映照的兴盛时期。但过后它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人遗忘,不知院主是谁,也不知其子女们的过往今生。万幸的是,两棵长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浓阴密布的桂圆树,在向人们宣示,任你风霜再厉害,人世沧桑,也不被摧毁压垮。也提示人们继续扶持它们爱护它们,永葆青春。

传家宝
古语曰:堂屋亮堂不生灾,正堂宽阔出贵人。祖父刘定洲,出身儒商,书香门第,他正直善良大度,克勤克俭,与人为善,经营的商业兴隆。祖母刘罗氏,出身名门望族,大家闺秀,她勤俭持家,精于内务,贤惠可亲。父亲刘竹贤,传承刘氏高贵基因,克己奉公,损己利人,含容处事,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办事,是刘家屹立天地的顶梁柱。刘母也出身大户人家,温柔敦厚,乐善好施,谦卑待人,慈母孝道,是刘家大院一尊德高望重的菩萨。虽然父母视一双儿女为掌上明珠,但一生都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从取子女的名字就可看出。刘竹贤1907年出生。竹贤是出自唐代白居易的《养竹记》,即“竹似贤,何哉?”贤者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女儿筠如,出自宋代苏辙《墨竹赋》“叶如翠羽,筠如苍玉”。筠的本意,竹子的青皮,引伸为竹的别称,坚硬。像竹一样正直,竹一样的高洁,廉明,品性直爽。希望子女成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之材。兄妹二人的确在一生中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兄妹二人是刘氏中的龙凤,刘家大院的光荣匾,刘氏宗亲的精神支柱。

刘竹贤的正直善良,艰苦朴素,光明磊落的精神和品质,一直影响子女们的人生航向,对子女们的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深刻地留在子女们的心里。在重庆工作期间,规定每天步行上学回家,风雨无阻,坚持不懈。教育子女们养成良好的吃苦耐劳的习惯,诚实坦然的品格。同时又宽厚善意地对待身边的人。如他心爱的四女被护士打错针不幸离世,当领导要严厉处理护士时,他说:“我女已死不能复生,追责已无补,不能再毁了这个年轻人一生。”可见其心胸之宽阔,度量之大,品德之高尚和人文关怀,少人比肩。

孙辈也承袭着刘氏血脉,发扬光大,继往开来。他们年富力强,正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他们中有的人是地方法院的副院长,有的人是医院的技术骨干,有的人是人民银行的中层领导,也有的人是国企、民企的高管。他们多数是优秀的共产党员,发扬家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愿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美好而尽心尽力地忘我工作。
曾孙辈们也逐渐长大成人,身体流着家族的血液,对人生有着更高的理想追求。他们中有的在异国求学,体现新一代年轻人的价值,他们前途无量。

英雄儿女的家国情怀
刘竹贤的一生,经历过中国大革命的洗礼,有铁窗的冶炼,有漂洋过海的异国求学,有在革命征程中的餐风露宿,有为革命走南闯北的风险,也有聆听革命先辈的谆谆教诲和接受其无微不至的关怀的体验,也有在实现建设新中国的热切期盼与实践。更有饱尝人格侮辱、身心摧残和家庭分崩离析的遭遇。刘竹贤在川南师范学校读书期间,受到革命家恽代英的重大影响,积极参加各种进步活动。16岁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17岁组建学行励进会总会,开展工人运动,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反军阀运动。自认识肖楚女,吴玉章等革命志士后,18岁到南京从事革命活动。19岁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1927年至1930年受党组织派遗回四川泸州叙永发展革命组织和开展革命活动。
1930年至1935年在日本学习回国,先后在上海、重庆工作,创办南方印书馆。在学校教书,从事党的地下工作。重庆解放后,投入到接收和建设工作。曾任重庆市文教局主任秘书,在任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秘书处长时,写下“实事求是,民主作风,虚心冷静,艰苦奋斗”的校训。把学习的知识贡献出来,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建设人才。

1932年刘竹贤送妹妹刘筠如去成都读书,翌年让妹妹转入南京金陵女子中学。受胞兄影响,思想进步很快,1937年走上革命道路。她具有很强烈的爱国抗日救国思想,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参加抗战话剧《突击》公演。1938年到鲁西北工作,用文艺宣传抗战,赴前线演出。后调山东翼鲁豫战区,任抗日游击队队长。1944年调山东开展妇女工作,写下著名的《告山东妇女同胞书》。在革命斗争中,她练就了使用双枪本领,后成为一个出色的团级指挥员。1948年解放成都时英勇牺牲,时年34岁。

兄妹有热切的家国情怀,勤俭持家,以俭养德,为爱家而付出亲情。革命斗争中,身先士卒,为爱国而奉献青春和宝贵生命。刘家大院,英烈永垂青史。
可是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社会强调“阶级斗争”的政治气氛下,学校以“莫须有”的理由,把刘竹贤一家遣返叙永,由居委会监督管理。但刘竹贤借机惠泽乡邻,他勤劳朴实的良好品质得到乡亲们的信任和认可,尊称他为刘先生。这在当时,也算是极稀有而又高贵的称呼了,他受之无愧。他还按当时的政策,主动把宝珠街的祖业(刘家大院)的大部分数百平方米的房子交给国家管理。他给儿女们讲述自己革命正直的一生,要儿女们不忘父辈的初心,要本分做人,勤俭生活,向上向善,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刘氏家族争光。

可是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刘家大院遭到灭顶之灾。刘竹贤在肉体上受尽折磨、家庭分崩离析、以及难以忍受的屈辱的生存环境下,他留下可亲可爱的家人,无奈含冤离世。
由于现代历史的种种原因,几个年幼的子女因父母关系也受到严重影响,生活艰苦,大半生坎坷。幸好雨过天晴,苦尽甘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生活才有所改观,过上了好日子。刘竹贤的冤屈也得到洗白,在叙永县革命历史纪念馆里有他的灵位和英勇的革命事迹展出。

刘家大院的威严、庄重的根基犹在,和谐可亲的血脉永远流传,家国情怀的基因代代承袭。
自然是神奇的,历史是可歌的,刘竹贤栽的几棵桂圆树,现已是百年参天大树,它们见证了百年历史沧桑,人世沉浮。刘氏命脉也像蓬勃生长的桂圆树,显示出它生生不息、旺盛顽强的生命力。竹贤在天之灵可得以安慰。诗曰:宅基深重撑大院,英烈出自儒商门。人生道路少平坦,家国情怀多美誉。革命生涯建功绩,传奇岁月有经文。桂树根深立天地,竹贤自有后继人。

注:文中一些资料摘自钟小平、刘邦暄合著的“《峥嵘岁月曾记否 留得幽兰一缕香》中共叙永特支创建人、第一任书记刘竹贤传略”

作家风采

刘建华,笔名老骥,1942年8月3日出生于四川省宜宾县(现宜宾市叙州区)商州镇。退休后定居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叙永镇。
四川省作家协会、泸州市作家协会、叙永县作家协会会员。
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沉浮》(2008年)、《摩天崮》(2012年)、《安享晚年》(2013年)、《病变》(2014年)、《三个母亲河一个女人》(2016年)、《白话清末民国永宁商会》(2020年)、《永宁勒扯部传奇》(2022年)七部以及短篇小说集《回首》(2014年)、诗集《对联诗集》(2022年)。共400余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