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家》是一部很有意味的长篇小说
——李国平
这几年我们常常被王海所召唤,在我们心目中有一个文学的组织者、公益者、号召者的王海的形象。这大概没有错,王海是一个慷慨、热情、舍得精力,具有文学上的古道热肠的文学人。西咸、咸阳的文学氛围不许沉寂,必须兴盛。作一个比较,在陕西,似乎还找不出一个地区文学生活如此活跃,这离不开王海的热心热情,有没有这个热心热情,一个区域的文学生态是不一样的。
王海似乎有使不完的精力,也有感召力。当然,写作是个体劳动,但是写作的动力、创作的激情、积极的良性的刺激,恐怕离不开一个群体的交流激励的氛围。陈忠实过去概述陕西的文学氛围,叫互相拥挤,志在天空。这是陕西文学的传统,这些年来,这个传统在咸阳的文学土地上得到了继承和彰显,如果要评先进,颁个军功章,应该给王海一个。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这丝毫不影响王海的写作,他是一个勤奋的作家,从《老坟》到《回家》,隔3年一部长篇,在创作上很突出,在咸阳,是榜样。
王海的创作,架起的是历史和现实的桥梁。捕捉的是时代的大主题,比之于王海笔下的秦汉存序,比之于现代中国、当代中国最大的结构变迁,恐怕是城乡的变化。王海的文学关注心之所系、笔之所书,没有离开过这个时代发生的巨变,通过对古老土地上的历史和现象、城市与乡村冲突和融合的书写,传达着他对生活的情感判断。
王海是一个家乡咸阳的书写者,在王海笔下的咸阳是一个大咸阳,立体咸阳、复合咸阳、历史咸阳、乡土咸阳、城市咸阳,古朴和美丽同在的咸阳,波音的机翼下还有田野的咸阳。就是在这一个书写中,王海的长篇,仿佛咸阳的文学志书,在这里可以读出历史和现实、理智和情感、怀旧和向往、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和顽强的生命创造力,如果从这一维度评说王海的文学创作,会打开王海写作的又一重意义。
现在让我说一下《回家》,《回家》的主题并不是山川秀美,题材并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而是消失的村庄和留恋的情感。我这样说,并不是说它们构成矛盾性关系,而是王海《回家》的具体的特定的描写对象、情景设置,决定了他要处理的题材。在《回家》中,占据生活舞台的是一些情感上被迫、理智上遵守的背井离乡之人,不是土地、坟墓里的先辈,也不再是30年前出走缅甸的前辈,而是经历着改革开发、市场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一代。王海并不展开庞大叙事,而是把笔墨、把感情、同情,给予了这一代普通百姓、低微之人,写出了他们的艰辛、他们的资源和能力之有限,更写出了他们的善良、厚道、勤劳,写出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重建家园的努力。
《回家》是一部很有意味的长篇,它并没有写土地之子、村庄之子离家的过程,如果写,那一定有许多冲突,伦理的、情感的和利益的。《回家》写的是曾经有家之人离家之后的遭遇,脱离土地、脱离农垦的生活方式,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情感生活、人际生活,这些人不管性别、不管代际辈分,他们都具有二重身份,一重是本原的身份,一重是模糊的,自己也不能确认的身份,需要重建、重新确立的身份。作者就是这样具体的具有实感性的写出了这个社会、时代人们的状况和时代景象。

《回家》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永恒的感情,而王海《回家》中那个家,家乡在写实层面并不或者已经不具了理想的意义,所以作者给予了笔墨,但我能读出在这部长篇中,作者并不愿意给予更多的笔墨。我们读《回家》的后记,王海还有许多体验、资源没有用,五陵源上那个古老的乡村,一代人离家和回家之路,王海留给了下部长篇。
2023.8.16

【李国平】出生于1960年,陕西泾阳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1982年至1985年在陕西作协《延河》编辑部供职;1985年参与《小说评论》创办,后一直在《小说评论》供职,1993年任副主编,2006年起任主编。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21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原《小说评论》主编,西北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作品著有评论《遥远的印记》、《路遥评传》。主要成就曾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编辑奖等。曾多次担任过茅盾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的评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