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出版长篇小说
——为文散记之六
作者 朱军
继小说集《码头情话》之后,你继续创作中短篇小说和散文,但是你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更大规模的叙事文体,那就是长篇小说。据一些资深作家说,衡量一个作家文学成就大小的,很大程度上是长篇小说的有无和成败;一些资深评论家也说,某某在创作一些短小的作品之后,就有了长篇巨制,这是一种创作的远行。甚至针对一些作者没有短篇作品的训练一上来就拉开架势写长篇小说,评论家门就有些费解,甚至大摇其头,觉得不可思议。对此,你没有太多去想,因为你自己就是在写了许多年和大量的短篇作品之后才有了写长篇小说的书写,而这个时候,你已经44岁了,也就是到了2007年,这个时候你的第一部小说集还没有出版呢!
记得那个时候,水乡的风起云涌搅动了你的心肠,码头的许多小人物让你难以割舍,你自己四十年来的生活让更你百感交集,同时老街的日子也在起起落落,至于你的父母,你的同伴,你在老街看到的从前和现今,乃至许许多多的悲欢离合,都让你感到了日子的沉重和轻盈,那么你的心思一下子就纷纷扬扬,便有展开一种大模叙事文体写作的野心,这就是长篇小说。
这个时候,你已经阅读了不少的长篇小说,中国的,外国的,从前的,现在的,单部头的,多部头的,简短的,漫长的,都在你的视野里出现过。那些令人惊心动魄的长篇小说,那些涵盖好几代人的长篇小说,那些传统的长篇小说,那些新潮的长篇小说,那些爱恨情仇的长篇小说,都让你动容,也让你叹为观止。你没有像过去研究散文结构那样研究长篇小说,没有像朗读诗歌一样诵读长篇小说,更没有如同后来知晓的陈忠实那样,把一部小说拆卸开来,仔细地研究,只是被一部部长篇小说感动着,激昂着,深深地打动着,久久地难以平息。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左拉,莫泊桑,肖洛霍夫,马尔克斯;曹雪芹,施耐庵,吴承恩,罗贯中;叶辛,张炜,张扬,周克芹,莫应丰,莫言,北村,陈国凯,阎真,格非,等等,他们的长篇小说,都成了你曾经阅读的范本。那么,到了这个时候,你想到要写出一部长篇小说,你没有把眼光盯在古代和外国,也没有盯在浩大的中国大城市,而是久久地打量着自己的脚下,打量着那个令你悲欣交集的汉河世界。
是的,汉河世界。这个地方,涵盖着你生活行走的全部天地,有家乡的县份汉南,有曾经学习成长的江北城区,有参加工作走过的每一个小小地方,从平原到山地,再到那个让你长大的小小码头。好比福克纳生活和盯住的美国南部那个邮票般大小的地方,好比贾平凹生活许多年的的商州,好比沈从文魂牵梦绕的湘西,还有孙犁战斗过的晋察冀,那么这个被你称为汉河世界的地方,有一条河,那是大河,是几乎与长江黄河淮河齐名的汉江,波浪翻滚,生生不息,奔腾不息,衍生着一代代的子民,催生着无数的人,也送走了众多的生灵。河上的帆影,席卷的泥沙,荡漾的清波,就是你第一部长篇小说要浓墨重彩去描摹的世界,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
有了“典型的环境”,必定就有“典型的人物。”环境催生着人物,人物营造着环境,环境和人物的水乳交融乃至相反相成,就必定形成故事,必定在旷日持久的变奏中有着某种命运的走向。那么这种交错和碰撞,这种祸福相随的变故,这种难舍难分的交织,就是叙事了。就人物而言,你设计了这样三组人物,一组是刘子俊、李雨霞、刘奇穴、姚素云等家庭人物,代表着一种演进和成长,还有亲情;一组是赵一民等乡村政界人物,代表着一种本土的基层政治力量;还有就是汉南县和汉河市政界的各种人物,比如李光,比如王永波,乃至韩云山和林跃,这些都是林林总总的汉南与汉河政治人物,写照着一种山河大地的人事代谢。第三组人物,则是刘子俊成长中的情感人物,比如雪晴,比如何枚,还有春莉,这些女性,成为刘子俊生活的一路见证。至于一些过场人物,来来去去的,也有不少,但那只属于氛围的,可以一路探看,不做究竟。你来不及疑惑,这是不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呢?但是作为一个个人物,倒是存在并且鲜活的。那么,一个写作者如果把这些在脑海里风起云涌,在身心中席卷一番,并做了一些打理,就会有表达和写作的冲动,更会有可能拿起笔来、进写长篇小说创作的强烈愿望。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你的长篇小说的构思了。是不是呢?应该是吧!对于这种构思,你似乎不是从2007年才开始的,而是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的,那会儿,早期的日子里,一个梦想,一个念头,就或许是最初的构思。但是说实话,真正的文学构思,真正的长篇小说的构思,只有是到了这个时候,也就是进入2007年的时候,你在创作其它文学作品告一段落的时候,在灵光一闪念的时候,才渐渐地正式开始的。这用高尔基的话说,用鲁迅的话说,就是你的长篇小说构思,到了这个时候,才从自由王国进入了必然王国,开始进入即将投入创作的一种有意识构思阶段。如此,你的长篇小说,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就这样开始了在脑海里的运转,也就是艺术的构思。而今想来,当时的情形真的就是这样,你有了长篇小说的想法,开始构思,也开始被小说的的人物和情节追赶着,一路奔赴起来。
2007年的春天有些神奇,夏天也有些难耐。那么到了2007年的秋天似乎更加神奇。因为这一年你学会了电脑写作,这一年你有了43岁,这一年宿命般地有了长篇小说的写作冲动,并且有了构思。春天诚然是美妙的,那么夏天和秋天也是烂漫和丰硕的。这里要说这一年的夏秋之交,对于你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的构思,似乎有着异乎寻常的意义。春天里,你思前想后,设计小说的大结构,也即全书三卷四十二章,第一卷《遥望星河》,有十二章;第二卷《红白玫瑰》,有十八章;第三卷《梦里梦外》,也是十二章。夏天里你去基层从事税费本职工作,协助市局的主要领导干一些收税带队和信息化工作,表面上好像与文学无关,其实是在做一些身心的准备和情绪的铺垫,算是一种补充。之后在九月份去城固桔园行走一番,对着满眼的金桔和往事,筛选着一些素材。这时候,橘乡作为你曾经供职的地方,浮现出一些身影,有近处的人影,也有远方的人影,淅淅沥沥的雨丝,也让你在品读往事。这样就到了九月的中下旬,你在古城明珠小区一个叫蜗居斋的书房里,开始了键盘上的书写,写出小说开头的章节,那也是不紧不慢的。如此十月来到,又滑翔过去,你还在书写;待到十一月份到来的时候,你去湖南的长沙学习,这是第二次去,和此前的第一次有些同中之异。相同的是还是远足漫游,和沈从文走得很近,不同的则是这一回有了长篇小说的一路书写。你带了笔记本电脑,写出了预定的章节。到十一月底,第一卷写完,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胜利。接下来,你一边上班,一边阅读,也加快了小说第二卷的书写。大约是按照每个月七到八章的的节奏,居然在元月中旬完成了第二卷,那么小说就完成了三十个章节,也才用了五个月。接下来是过年,走亲戚,可还是没有停笔和耽搁。这第三卷的书写,当然是有些疲惫了,可还是一路冲荡来去,一路席卷;借用当时读写手记中的话说,那是一片战马的嘶鸣和席卷的烟尘,你冲荡着,写着小说;你被追逼和拖拽着,让小说的人物驱赶着往前奔赴,到处亦是一种硝烟的涌动,到处是一种精神的刀光剑影。到了二月,你写了不少;到三月,你写了更多,并且在三月的末尾一路冲刺,奔向了小说的尾声。这时候,前路茫茫;这时候,前路漫漫,而且胜利在望。到了一片昏天黑地的时候,你来到小说的最后两章,还有一个并不简短也不冗长的结尾。那么这时候,小说的尾巴翘起来,又落下去,你呼天抢地,你一鼓作气,你一唱三叹,你身心合一,终于在某一天写完这部三十九万字的小说,你用去了全部的积累,却采用了仅仅七个月。后来回想,这一次书写,是第一次长篇小说拉练,也是速度不慢的小说书写;你在消耗自己,你在燃烧自己,你也在天地日月的风雷激荡中让自己过河入林,完成一次长篇小说的跋涉。
你为何写的这样快呢?这可能是素材在胸,成竹在胸,抑或笔底风雷激荡,一路慨当以慷,终于快马加鞭?还是你想写一部长篇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于是有了出人意料的进展和速度?可能是吧。但有一点,那就是冥冥之中的因果,当时没有端倪,后来才渐渐地显现出来?那就是,2008年的3月23日,你写完了这部长篇小说,开始叫《双栖星座》,后来才改名并定名为《寻梦》。到2008年的4月,接下来开始筹备运动会,待到“五一劳动节”之后,运动会即将开幕的时候,又去省局培训,刚刚回来,参加完开幕式的第二天,就到了令人震惊的5月12日。那一天,汶川地震突发,你的生活,许许多多人的生活,都被打乱秩序,你的这部长篇小说,也被久久地搁置下来。到了这时候,你才看到你书写长篇小说不舍昼夜的背后玄机,那就是灾难的到来前夕,千钧一发,你冥冥中在和时间赛跑。是不是呢?可是能是吧!
“5·12”巨震,连带无数的余震,你所在的古城人人惊惧,许多的城市也是一样。古城这边,到处是抗震棚,汉江对岸的水乡老家也冒出了许多的抗震棚,你穿梭之后,震惊之后,就进驻抗震棚,渐渐地适应这种近乎极端的生活。那一阵子,你和许多人一样,整天背着一个包包,装着各种卡片,还有身份证件,连同一些零钱,与妻子、女儿一道,抗震自救,可以说风雨同舟。整整两个月,甚至三个月,都是这样。其间,你去了略阳和宁强,参与抗震救灾,也给灾区送抗震篷布,还接待过省级局长。那一阶段,来到汉中的国家级领导很多,税务总局的局长,省地税局的局长,都在接待。就在接待完毕上级领导之后,你又考虑如何处理写完不久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就是说如何出版的事情。这时候,已经到了2008年的七月底,与动工开始书写小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年,这时候的心思,因为灾难有很大的不同。
出版的启动从这个时候开始。进入八月,你先将电脑中沉睡的小说稿子通读并修订一遍,修正错字,把几个章节修改一次,对明显的错漏予以校正,在可以定稿的时候确定下来。之后寻找出版社,一番寻寻觅觅,也算敲定。同时交给印刷厂开始排版,待到清样出来,水乡南岸的作家张今悟先生主动请缨承担校核任务。进入十月,他用一种如临大敌的态度对待这部书稿,一身短打,昼夜兼程,三次校对用了不少的时间,其认真的态度令人起敬。这时候,封面设计和装帧也开始进行,几次反复,确定为蓝色的封面,一个手拎行李、寻觅不已的男子图片进入封面,封底部分呢,采用赵熙先生、李彬先生和陈兴云先生写下的推介文字,都有某种认可,还有对于文学的感应。这当中,西安的朋友李彬先生带着你寻找评论家赵熙先生的情形浮上眼帘,那大概是在早秋,古城还有些热,李彬带着你穿行,作家赵熙爽快地答应阅读并写序言,不久就写出洋洋三千字的序言,题为《感性的明锐,人性的光华》,对拙作给予热情的评论与分析,实在是古道热肠。作家赵熙,本来就写了不少的小说,此番欣然作序,是一种奖掖后人的豪放之举。序言拿到,小说的校对也进入第三遍,无数的错愕之处被改正,一次梳头洗脸的过程接近完成。那么到了此刻,这部小说才算是进入出版的最后程序,那就是进入印制阶段,一路出发了。
2008年底,你的长篇小说《寻梦》终于成书。当新书面世,你的感觉是欣慰和有福的。其欣慰,在于此生你有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作为一个写作者这不能不说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有福,在于这本小说的完成和出版,得到许多文学同道的帮助和支持,没有赵熙先生,没有陈兴云先生,没有李彬先生,乃至张今悟先生的切实帮助,小说的命运将是不可想象的。有可能就写不出来,即使写出来了,能不能成书和面世,也将是一个未知数。在此,你以文学的名义,再一次向他们致谢!
由此开始,你的长篇小说《寻梦》起航远行。由此,长篇小说《寻梦》一天天走进读者。小说印了两千册,陆陆续续地开始流通。汉中广播电台先后两次播讲这部小说,业内人士,文学同仁,社会各色人等,都听过这部小说的电台演播;一些老年朋友,一些出租车司机,甚至一些不相识的人都听过这部小说,有一位后来入狱的干部,也对人提起过这部小说在电台的播出。尤其是小说中写到的新生婴儿出生落地的情节,让人热泪盈眶。那么渐渐地,这部小说就成了过去时,如今算来已有十五年的面世时间,它被多少读者阅读或者听见过,就已经是一个未知数了。文学界的人士曾经提到过这部长篇小说,觉得感情浓烈,文字灵动真切,有着阅读的快感。
更有意义的事,2008年底出版的这部长篇小说,催生了你后来的七部长篇小说,让你增强了创作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信心,有了精神的动力。以此为发轫,2010年你写出第二部长篇小说《厚土》,2011年出版;2012年和2013年,你以几部中篇小说为基础,打磨并形成了长篇小说《四季书》和《在水之湄》,出版后亦受好评。2013年,你的历史小说《张鲁》开始创作,2015年面世,引起反响。2019年,你创作长篇小说《匹马戍梁州》,书写陆游在汉中的故事,2021出版并在陕西理工大学召开分享会,亦有热议。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你仍然开笔创作长篇小说《大河东流》,后定名为《深河》,与长篇小说《寻梦》和《厚土》一起成为“水乡系列小说三部曲”,这部小说2022年出版,正在和读者见面。2022年你已经五十九岁,可一种热力冲击而来,你用一年时间创作了长篇小说《蓝色经纬》,共三卷、三十个章节,二十八万字,对你穿行二十七年的税海作了小说叙事的书写。这时候,你的长篇小说已经写出八部,七部出版,一部等待面世,也算是蔚为大观了吧?
这里的叙述当然不是为了以创作丰富自乐,而只想说明一点:正是因为第一部长篇小说《寻梦》的创作和出版,带动了后面的小说创作,尤其是长篇小说,是以此为开端的。今生今世,你的文学之梦,你的文学之缘,你的小说书写,你的长篇小说阵列,就是从第一部长篇小说《寻梦》开始的,它是一道关隘,跃过去,就是另一种境界;它是一个标志,催生着后面的长篇小说,对此,就你自身而言,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小说面世十五年了,这一点始终如初,映照着你的文学时空,更激励着你的文学之旅。
(朱 军 2023年11月2日,写讫于天音阁,2023,11,3,修订)
【作者简介】朱军,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汉中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汉中市赤土岭文协微信官网首批驻站作家,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现居汉中。已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和诗集等文学专集51郜,共1200万字。(编辑:刘波)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