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见一年柿子红
文/龙茂泉
七月枣子八月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寒露刚过,柿树的叶子慢慢由绿变黄,由黄变红,青绿色的柿子也被秋风染成了亮黄色,等叶子开始飘落了,凸现在树上的柿子格外醒目,红彤彤的,像一盏盏红红的小灯笼,挂在树上,又见一年柿子红,别有一番风景,不由让人产生暖意和欣慰。
每年秋天重阳节前后,在老家农村田地里到处可见饱满的玉米、沉甸甸的水稻、成熟的果子等各种农作物,这是收获的季节,是大自然对人们劳作的回馈。和成熟的庄稼一样,笑脸挂在了人们的脸上,我看不到人们有什么秋的惆怅,尤其是接着就是秋播小麦和油菜蚕豆等农品,在播下来年的希望以后,就可以进入了农闲,这正是人们休生养息的好时节。

对于柿子的记忆总是甜的,小时候家里很少有水果,买水果更是奢侈之举,老屋前后园子里的果树上零星结的一些果子,也就是桃子、梨子之类,桃子还没熟的时候,便迫不及待的摘下来吃,酸涩味早盖住了桃尖的一点甜;等到梨子挂果的时候,早早数着树上有多少梨子,偶尔发现多了一个,总是惊喜不已,其实那是一种叫“糙葫芦”的梨子,算是野果子的一种,味道并不好吃,这并不影响儿时对果味的记忆。

至于柿子并不是奢饰品,我家老屋后就有两棵属于自己的百年老柿子树,每到收获季节,母亲就在院子里搭出个小棚,召唤家里老老小小一大家子人刮柿饼,刮柿饼的做法很不简单,顾名思义就是将采摘的柿子削去鲜嫩的外皮,露出软糯的果肉,放在搭好的棚上或用绳子把柿饼穿起来日夜晾晒,使其充分吸收日月精华,当然期间还需要防止蚊虫啮食,所以一般都会放置几个在外面专门供给虫和鸟吃;大约一月过后,将其收集起来,随即放在桶里密封,让其发酵长霉,这个过程也大概一月左右,等再开盖的时候,满眼就全都是雪白雪白的柿饼了,看上去就很惹人垂涎欲滴、迫不及待地品尝了。那是一种甜的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甜味,从味蕾到食道都是一种享受!柿饼的表面慢慢凝结一层白霜,一个月时间的发酵,既保留了柿子最原始、最天然的味道,饼肉又显得瓷实而劲道,还有一种稀松软塌的感觉,吃起来香甜绵密……
柿饼的做法比较复杂,以清柿为原材料,而且还要经过采摘,筛选,削皮,挂晒,捏制,捂霜等10余道工艺才行。遵循古法,天然晾晒,无任何添加剂,晾足两月有余,直至果肉清甜红亮,外皮挂满白霜。百年工艺,代代相传,从深秋到隆冬,柿饼手艺人一刻不得闲,用挖挖(刮皮工具)将皮细心削下,用绳子把柿饼穿起来,一个一个挂在绳上,好柿饼5斤鲜柿才出1斤柿饼。

一生一“柿”,“柿柿如意”,经历了春的孕育,夏的洗礼,秋的沉淀,冬的升华,如果人间还有琼浆玉液,那一定是形容的柿饼,吃过一回,便胜过人间无数佳品。
柿子是中国传统的水果,一直以来就在各地种植着,柿子的外形红润圆实,形如“如意”,又因“柿”与“事”谐音,所以用来寓意“事事如意”,历来被许多文人画者作为题材,入文入画,在传统意义上表达了一种朴素的期许和希望。
柿子浑身都是宝,柿叶、柿蒂、柿霜都能入药,有和胃止血、清热润肺之功效,柿子还能补充大量的维生素。但要注意的是空腹吃多了,容易产生柿结石,不宜消化。

到了现在,家家都栽有果树,水果店里的水果,不分季节,不分区域,琳琅满目,柿子也不稀罕了,味道也感觉大不如以前,挂在树上,熟了也没人摘,只当作欣赏果了。
柿子霜红满树枒,金秋时节,到处都能看见的满树金黄,红彤彤的柿子,我停足瞩目,忍不住摘一个放到嘴边,寻找那儿时的味道,香甜醇厚,记忆绵长……
作者简介:
龙茂泉,土家族,1957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法院退休干部,湖北省恩施自治州作协会员,恩施州网络媒体协会会员,《白鹭文刊》副主编,《世界文学》签约作家,《中国乡村》认证作家,《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法院报》《中国绿色时报》《湖北日报》《恩施日报》《白鹭文刊》《武汉文学》《中国乡村》《青年文学家》《中国西部散文选刊》《工友》等报刊杂志达千余篇。近三年获文学诗歌征文各等次奖项20余次。法院志书编纂人、政府新闻奖、最高人民法院荣誉天平奖章获得者。著有散文集《清泉乡音》《南坪印记》、画册《终生难忘战友情》。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