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碧薇:一个人的山水盛宴
本文为孤城诗集《山水宴》序言,发表于《特区文学》2023年第8期。发表时有删改,此为原文
孤城的名字总让我联想起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依我的想象,《凉州词》里的“孤城”一定比《双旗镇刀客》中的大漠小镇更加慷慨苍凉。选择了这个笔名的孤城,内心也必定逶迤着难以纾解的苍茫。苍茫无处可去,只好在孤独的自我城堡中游走,于是,才有了一意孤行的东西南北,有了一个人的山水盛宴。
当我翻开孤城的诗集《山水宴》,这份不知该往何处去的苍茫便显影在眼前。首先打动我的是《旁观者》。“这逝若汹涌的过往/我需要泪眼模糊,才能将你看清”,只这两句,我便想到酒后的孤城。孤城好酒,但每次酒后,他的眼睛并不会变浑浊,反而更清亮。酒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既能发酵人的情绪,又能净化人的情感。在孤城身上,我不止一次看到这种力量:“后来/酒有了清冽的锋刃”(《从城河楼到阿瓦山寨》)、“买得酒壶当花瓶/案头尝有独乐寺”(《风铃酒馆》)、“散淡人在江南小镇的驿站,/一夜病酒”(《李坑》)……言至此,我又绕回一个古老的话题:诗人与酒。在很多人看来,诗人与酒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实际上,不饮酒的诗人也为数不少。不过,饮酒的诗人会把酒写进诗里,赋予酒一份文字的荣耀,长此以往,“酒”便与“诗人”紧紧地绑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
孤城恰恰是会饮酒、也爱饮酒的那一类诗人。对他来说,酒是诗歌的同构物,是诗的物质性分身,是诗在世间能显现的那部分。很难厘清是酒催生了诗,还是诗定义了酒,诗酒之于孤城,就是一个事物的两面。“三千杯盏,置换冷暖有无”(《李坑》),如果说,酒早已是孤城生命的一部分,那么,在他的诗里,酒还是底色,是基调,甚至具有某种原型功能,构成他最基本的、也是最突出的文学人格。
酒能检验人的情感。孤城是一个重情的人,这在他的诗里有迹可循。他有一首《互为翅膀》,写得十分雅致:
留一首诗不写,只存放在心底
这是紫薇,这是海棠,这是合欢……
停一杯酒不喝,细听蛐蛐儿用小牙齿
沾月光
将别后的秋夜,磨得日渐凉薄
全诗只有短短五行,却雕琢出一个幽微纵深的情感世界。在这个“互为翅膀”的世界里,两位主人公没有直接出场,甚至都没有属于他们的人称代词,但二者之间分明存在着一种相互依托、支持的关系。相思/思念是古人反复书写的主题,古典汉诗中不乏以酒为道具来写相思/思念的,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即为典型,李清照也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柳永则有“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雨霖铃·寒蝉凄切》),范仲淹亦有“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碧云天》)……在如此强大的传统下,新诗写相思,就必须要提供与古典汉诗不一样的东西。《互为翅膀》也出现了酒。与前述例子不同的是,这首诗里的酒起到了双重效果,它作为一个道具,既是在场的,又是不在场的,因为诗人明确说到了“停一杯酒不喝”。道具被悬置起来,另外的情境才得以创设——“细听蛐蛐儿用小牙齿/沾月光/将别后的秋夜,磨得日渐凉薄”,写得漂亮,收得稳当。悬置的酒,用旁观的方式,成为相思在场的见证:越是停酒不喝,越能听到内心的声音;越是“日渐凉薄”,相思就越是浓墨重彩。
孤城诗集《山水宴》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23年
《互为翅膀》还体现了孤城诗歌的一大优点:擅长造句。孤城诗歌的诗意,多从情境中来。情境的复现,通常需要句子来缔结。《冰瀑》就写得很特别,“久等春风来松绑的冰瀑/被向下的力逼得/惨白”。诗人没有直接描摹冰瀑的外观,而是造出一个虚境,强调冰瀑、春风与向下的力之间的关系。诗尾则将冰瀑与人生境遇联系起来,“锐利/像倒挂在钩上,被洗净的/此生”,景物被人格化,让读者产生代入感。此外,《春天,皖南一带》里亦有佳句:“春风一路捻亮桃花的灯笼。”同样的佳句,亦见于《胭脂井》,“牵挂一个人,她那么陡滑”;见于《寻访绿翠潭》,“好潭水隐居深山密林/好潭水绝決/——不留活路”……从结构上来说,这一类诗里比较出色的是《小阁楼》。如题所示,“小”是此诗的第一审美属性,诗人在开篇就抛出了四个关于“小”的词,“小心,小步,小声,小坏”。“四小”指向的,是“小阁楼里瞬间乍现的小温暖”。在“小”的层层包围与推进中,诗人的总结是“亮瓦照见尘埃,也照见身边喜欢的人”。其实,“小”也是孤城这本诗集的一个美学特质。与“一片孤城万仞山”的磅礴雄浑相反,这本诗集里的孤城,更偏爱从小处入手,用细致的笔法描绘个人体验。哪怕是在北方,他看到的也是“竹影向木雕窗低低递过去的,/是跟进的深院空落。/清风拂过,盐粒在叶片、册页、眼眸里,/闪烁微光”(《临沣寨》),感受到的也是“细针脚的叮嘱,红窗花的愁”(《走西口》)。
“小”,意味着情绪的分解、诗意的细化,其背后是细腻的情感与敏锐的感受力。酒,或者说酒一样的文学品格,强化了孤城对自身、他者和世界的情感体验。一边是“小”的不懈堆积,一边是酒的持续发酵,孤城最终在诗里建立起一个独特的自我:既苍阔又柔婉,既微凉又温暖,既隐藏着创伤,又外露着酒的酣畅。或许,我还可以进一步猜想:对孤城而言,酒不只是一种陪伴,还是一种修复,更是诗与人生的黏合剂。与酒为伴,他能走遍万水千山,能独自消化内心的隐痛,并将修复后的自我以诗的形式重新展示出来,继续咬紧牙关生活,继续默默忍耐,继续保持盼望,不负这席山水的盛宴。
2023-4-18 北京
作者:孤城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23年9月版
定价:24元
ISBN:978-7-204-17679-3
内容简介
《山水宴》这部诗集收集了诗人多年来在故乡、在异乡、在路上赶赴一场场“山水盛宴”时写下的长短诗,共计160多首。诗人用灵动纯熟、简朴干净、节制收敛的语言把自身的悲与喜、悟与惑隐藏于诗歌之中,用细腻的笔法、精巧的结构、深沉的意象将生命之体验化为文字之精血,诗作中充满人世间的青草气息。
作者简介
孤城,本名赵业胜,安徽无为人。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理事,《诗刊》社中国诗歌网编辑部主任。曾参加《诗刊》第12届青春回眸诗会,著有诗集《孤城诗选》《山水宴》等。
孤城诗歌摘选
铁匠铺
山水已有形
风物仍在碰撞。茶马古道
纳西族妇人背驮幼子,身后紧跟
另外
三块嫩铁。怯怯的
面呈酡红,内心尚未溅落锤声
人世如淬
光阴的手艺
尚未找到适合的铁砧
旁观者
时光从牙缝里
剔出骨架
我一朵一朵饮过凋敝的春天
如你所见
那走失在灰烬里的,被灰烬永恒吞噬
我且活着。只是活着
如你所见
一日日,长风无从拆走我内心的庙宇
这逝若汹涌的过往
我需要泪眼模糊,才能将你看清
互为翅膀
留一首诗不写,只存放在心底
这是紫薇,这是海棠,这是合欢……
停一杯酒不喝,细听蛐蛐儿用小牙齿
沾月光
将别后的秋夜,磨得日渐凉薄
冰瀑
水流许是一层一层被冻僵的
这些掉队的激情
被剥夺了流速和水声
悬而未决
足可使人
在水上,刻下留言或名字
久等春风来松绑的冰瀑
被向下的力逼得
惨白
锐利
像倒挂在钩上,被洗净的
此生
养鱼经
一条鱼孤单
两条鱼乏味
三条鱼
刚好
救活一缸清水
供词
一江出鞘——冷光——伸向地平线
有时
干脆架到落日的脖子上
我们半零落
绝望
春天在窗外喊哑多少回嗓子了?
那把木椅
再没能回到山林——回到一棵树
骚动的身子里
探出那些绿茸茸的,兴奋的
小耳朵
寂静
静到在枯守的深夜,越来越能听懂
一把日渐疏松的椅子
发出的
闷吼
夜色无语苍凉,更迭如流
一只乌鸦
一团雪,再也不想白活在其它雪们中间
一团雪
一个窟窿,要黑给这个世界看
一团雪
不惜孤绝,狠命将自己从白雪中
抠出来
一团雪愣是按照自己的想法
飞起来
一团雪,一只茫茫雪野里的乌鸦
在用自己针尖大的一块黑
擦一望无垠的
白
那些草们
谁在风中 身腰一弯再弯
把泥土当作约定的方向
最后一拨雨水 踩过来也踩过去
草的肩头开始接近一个人内心的
空灵 仅剩下一簇零乱的月光
没有霜重 且比雪轻
刚好能系住浮动的村落 辽阔的寂静
如果有一天 草们枯死了
那也没什么——
生命过于沉重 在两个春天之间
允许换一次肩
小阁楼
小心,小步,小声,小坏
没人知道,小阁楼里瞬间乍现的小温暖
细雨煲着三两声新燕的小调情
小阁楼,遗落水袖年代里散淡霉味的悱恻
旧器具。雕花木格窗外
西河静静流淌,在暮色浓处,拐入一声唏嘘
光线微暗,刚好适宜一阕
怀旧词
亮瓦照见尘埃,也照见身边喜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