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主播梅芳竹青诵读
111节
112节
113节
114节
音频合成阳光
刘西元长篇小说
《两棵橄榄树第111节》
连载111
县人代会按期召开,李春林在人代会递交了两条提案。第一条提案:公立医院应以公为主,不宜走市场化。
第二条提案:建议在饶洋瓷厂设立客车上落站。
按要求,代表提交提案需十名以上代表签名才有效,
釜山二十左右个代表,大家自然都热心助力签名。
提案发出二个月,人大提案办公室回复,二份提案已转有关部门研究办理。
果然不出一个月,饶洋瓷厂增设了汽车上落站,这使周围群众欣喜万分,在此没有上落站,石井,陈坑和瓷厂约三万人出行省走了二公里的路。以前当地政府也多次向上反映希望在此增设汽车上落站,但终是泥牛入海,这次借人大代表之力终于如意以上偿了。能为家乡人民办点实事好事,李春林甚觉宽慰。
第一个提案得到批复是:李春林同志,你在本届人大所提的128号提案,因涉及政策面较广,已提供领导决策参考,谢谢你为党和人民建言献策。″
李春林也知道,这改革大政策是大势所趋,非改不行,但对他于把公立医院搞成以经济为中心是有看法的,这样势必引导大家団结一致向钱看,忽视了他的公益性和社会服务性,不利于人民大众,不利于事业发展,这并非杞人忧天
夏季计划生育如火如荼地开展,除了结扎,人流,引产,放环也骤然增加,张怡静和黄医师要兼顾下乡和门诊,加班加点是常事,在基层卫生院没有星期天,住在院内的医师,没有中午,晚上,只要有病人来就得立即处理。张怡静这二天又中流感了,喉咙痛疼,全身痠痛,还有中热,但科室人手紧,只好坚持上班,她利用无病人间歇,赶快吊点250亳升的液体加点药物,她也不敢输太多液体,怕病人来了耽误病人时间。专干陈六妹和东官的妇女干部张媛送来一个引产对象,张怡静只好边吊针边先开各项检查单,让对象先检查,以免浪费大家的时间。而且有时对象一时同意了,又突然反悔也是时有的事。陈六妹和张缓感动地说:"难得有怡静姐这样的医师。″
1982年底全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会后,各地公社逐步改为乡、镇,釜山公社已改为釜山镇。李春林和张怡静的家庭也被镇妇联评为"五好家庭。"一家人过着和谐开心的日子。
初秋的一天,镇组织委员老李通知李春林到镇找他有事商量。
李春林按约时间来到老李的办公室。老李说:"小刘,有件事情吴书记说先与你商量一下,卫生局通知你调往上芝卫生院任院长,张怡静也一起调去上芝,这个月底就要报到,吴书记让我先征求你的意见,你想不想去?如不想去,就暂留下,待慢点有机会,我们向上级要求,让你来负责全面工作。"
突如其来的情况,李春林始料不及,他来釜山三年,各项工作已熟悉了,虽中片地阔路远,最远的要走三四十里山路,计划生育常常下乡,确实辛苦了,但习惯成自然,也是以苦为乐了。现在有了上升的机会,实也难得,据说人的一生只有七次机会,抓住了,人生就会逆转,没有抓住机会就会碌碌无为一辈子。俗话说,树椰死,人挪活,还是搏一搏吧。
待续
刘西元长篇小说
《两棵橄榄树第112节》
连载112
于是李春林对老李说:"我来釜山三年,镇领导和群众对我非常关心,给了我不少帮助和支持,凭内心说确实舍不得离开,但既然上级下通知了,我是党员还是服从织需要好了。"
老李说:"既然如此,今晚我与吴书记汇报一下,再与朱院长告知,后天早上你才来办手续吧!″
后来李春林才知道,原来吴书记知悉朱院长已有向组织部要求调县药材公司,吴书记才敢如此许诺。
李春林回家将调动的事与张怡静照实说了,张怡静说道:"要调动也要往外,往县城走呀,干吗又回山里去?"
李春林说:"这是组织需要,我们只有服从的权利,不要怕,是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老公这样说了,张怡静只好静默了。
第三天李春林和张怡静去镇组织干事老李那里了办调函到卫生院朱院长那里开到卫生局报到的介绍信。
朱院长说:"真的想走呀,你俩一走,我们卫生院可损失大了,有你在这,医疗业务的事基本不用我操心,但你是升迁的,我也不敢耽误你的前途,以后可得常回来啊!″
李春林说:"组织召唤,我也只好服从,在你的领导下干活,我也觉得很开心。以后我会经常来向你请教学习的。″
到了卫生局才知道,原来上芝镇委镇政府因计育形势紧张,一个四万人的乡镇只有一台手术队,而且妇产科徐医师急于想调驼江市她老公那里,而且原任詹院长因不当批评计育手术人员引起手术医师消极工作,全镇计划生育进度在全县排倒数三名内,受县委、县政府批评,镇领导严厉批评卫生院管理无方,计划生育手队未能较好配合镇的中心工作,造成全镇计划生育工作滞后,詹院长一气之下,赌气回家,三个月不到卫生院上班,反正他即将退休了,放任卫生院工作混乱不堪。这计划生育任务完成得如何,省市县都列入年底对下级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度,镇领导向卫生局强烈要求换院长,再调些手术医师到上芝工作,局领导再三考虑,才选定调李春林夫妇去上芝,一是工作需要,二是李春林是本地人,有利于开展工作。
李春林和张怡静在局人事股开了调动通介绍信,见林局长一个人在局长室,进去拜见了领导。
林局长关心地说:"决定你二人调去上芝卫生院,是局反复研究才确定的,希望你们发挥优势,努力工作,不要辜负局的希望。″
李春林说道:"承蒙局长关心,我去后一定努力工作,尽心尽职地完成局和镇领导交给的各项任务。″
林局长说:"上芝卫生院情况较特殊,工作开展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你一心为公,多靠大家力量,以开展外妇科手术为突破口,在改革中兴利除弊,会很快打开局面的。″
"李春林说道:"我虽然有信心好好工作,但以后还靠局长多支持指教啊。″
林局长说道:“以后遇到有什么困难,多与局通气就是。
李春林俩人辞别林局长,连局安排的工作餐都不吃了。径直来到表姐刘素琼家吃午饭。
刘素琼五年前已调来县医院,家住在县委机关宿舍,因姐夫林新民调往乡镇任职,县政府分给一套三房一厅的住房。
听到表弟要调往上芝,刘素琼说道:"回家乡工作总比在釜山好,又升了职,好好干几年,将来有机会就调入县城来。″
张怡静伤感地说:"要调动也应往县城调呀,这一住又不知要住几年了,我们这些就是当山猴子的命。″
刘素琼又安慰了几句,两人吃完午饭张怡静自己先回釜山去了。
李春林当天下午拿着介绍信,一人先到上芝镇报到了,并约定30号搬家。张怡静先回釜山帮忙照看两个小孩,张怡静回到釜山第一件事就托亲戚三船兄把两只猪卖了。现在到月底只有五天,卖猪在圩日才有开市,这几天夫妻俩赶着和朋友话别,利用空闲时间收拾行李。到了要离开釜山那一天,上芝镇政府派了一辆轿车来载人,朱院长帮顾一辆货车载行李,行李不多,几十小把柴草和几袋烧火的锯末把车都装满了,那时大家还没煤炭烧,张怡静舍不得丢掉,硬是塞上车载去。张志荣夫妇本想随车送去李春林一家去上芝,但李春林的胞弟李春生和胞妹李春兰随车来帮搬东西,车坐不下,只好约待以后才来上芝作客。
李春一家在亲友、同事的欢送中离开了釜山。
不知李春林去上芝卫生院如何开展工作?看官莫急,且听下回告知。 (待续)
下回预告:第十六回 怡静雨夜救治产妇 春林力推经济改革
刘西元长篇小说
《两棵橄榄树第113节》
连载113
第十六回 怡静雨夜救治产妇 春林力推经济改革
将近上午十一点钟,李春林一行才到上芝卫生院,妇科徐医师三天前已调走,但她那间住房却被护士林娟先占了,林娟原住房在家属宿舍东边,面积较小,但她嘴甜善交往,平时与徐兰医师关系较好,她向徐兰要了锁匙,徐兰一走就直接搬进去。詹院长长期不到院办公,医院一直处于管理混乱状态,虽然还有一个蔡副院长,但蔡副院长因出身不好,文化革命被人整怕了,而且她也准备近月就调驼江市工作,懒得得罪人,任其霸佔,让新院长去处理。这情况李春生随车来时已告知了,李春林说待到了才叫镇政府来处理。
李春林只好将东西堆在院长室,柴草床铺等暂堆放在走廊,一家人和两位司机中午到市场草草地吃了一餐。
得知如此情况,镇政府詹镇长和管卫生的袁委员中午来到卫生院做工作,林娟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说道:“我原住那间太小,二张床都打不下,以前和詹院长说过,詹院长同意有人调走就给我调整,现在徐医师走了,我怎么不能搬?”
袁波委员正色说道:“以前詹院长有无答应我不理,但现在是张怡静医师调来接替徐兰医师工作的,这房子应给张医师住,她也有母亲和二个孩子要住。″
林娟说:“她不是有詹院长那间房可住吗?”
袁委员说:“那是院长办公室,她一家五人能住下吗?”
“那就我原住那间给她还不夠吗,算跟她换还不行吗?”林娟仍不肯退步。
大家都知道,徐兰房间就与院长室隔壁,换着别人,一个小护士给她十个豹子胆,也不敢与新院长和新医师抢房间,这林娟是怎么啦?
詹镇长见林娟这样蛮横无无理,火冒三丈地说:“你这样蛮不讲理,抢占房间,限你2小时内搬走,如再不搬走,我镇政府就叫人把你东西丢出去,还要严肃处理你。”
他又对在场的蔡副院长说:“蔡院长,现在是中午一点钟,你负责监督,三点钟你把情况打电告诉我。”说完,气忿忿地和袁波委员走了。
镇长两人走后,蔡副院长对林娟说道:“你也听镇长说了,你想怎么样,把事情闹大了,对你也不利啊!”
林娟呆坐一旁不肯出声,有时默默地用纸巾擦着红红的眼角,她知道,镇长已下最后通牒了,再占下去,得罪了镇政府,又得罪了新院长,以后肯定会吃不了兜着走的。况且她八年前因生活作风问题还受写检查,受记过处分过。思虑良久,她很不情愿地说:“要搬,只有我一个人也搬不动呀!”
在场的几个员工暗暗偷笑,当初搬过来时,怎么搬得动呀!大家知道她这样做肯定会得罪新院长的,况且新院长的胞弟李春生也在院内工作。谁敢帮她,没事找蚤咬!
蔡院长见林娟松了口,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说道:“要搬,我会叫几人帮忙。”
李春生和李春兰也说:“要搬就快点动手,天色已变,台风雨就要来了,听广播说还是强台风呢。”
蔡副院长又叫来几个帮手,大家七手八脚,把林娟的东西搬回原房间,又把房间打扫一番,把李春林的东西搬进去。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李春林的行李还没搬完,风雨顷刻而至。
待续
刘西元长篇小说
《两棵橄榄树第114节》
连载114
呼啸的狂风夹着黄豆大般雨点,肆虐着这座人称“小香港”的小山城,人们都龟缩在家里,担心天会塌下来,儿子宏坚,女儿淑娟刚到异地就被突如其来的风雨吓得倦缩在床上。李春林从谅山载来的一大堆柴草都弄湿了,好在岳母想得周到,先抱二捆进房内,不然晚餐都无法煮了。
李春林全家人刚草草地吃完晚餐,妇产科的詹幼玉医生就卷着裤脚打着雨伞急促地打门:“李院长,张医生,快来看看,来了一个产前子痫,怎么办?”
这詹幼玉年近五十出头,在妇产科已二十多年,虽非科班出身,但她服务态度很好,有一副热心肠,病人有请必到,在当地小有名气,找她的病人也不少。
“在哪里?”李春林问。
“在妇产科门诊.产妇还不时抽搐呢。”
詹幼玉回答道。
“走,去看看”,夫妇俩人二话没说,拿起雨伞就出门。
“呼”的一阵狂风夹雨打来,两人的雨伞差点被卷走,院坪的水已有一尺深,病房后面溪水往回灌,三人趟水到门诊妇产科,护士詹淑莲也已赶到,产妇袁美花躺在产床上,半昏迷状态,全身有中度水肿,不时还有抽搐1-2分钟,鼻孔上已插上氧气管,她丈夫和婆母焦急地看着张怡静。
张怡静迅速地对产妇做了检查,最后摘下手套,给产妇盖上小被巾说: “是产前子痫,收缩压185,舒张压98,头位,宫口己开四公分了。”
“怎么办,医生,能不能在这里处理?”产妇的老公杨仁波和婆母李桔子一副惊慌和求助的眼光看着眼前这位陌生的女医生。
张怡静望了望李春林三人,向詹幼玉问道: “幼玉姐,这里有没有头吸工具?”
“有头吸工具,已消毒好。”詹幼玉回答道。
张怡静又望了李春林一眼,见李春林稍一颌首,她已心领意会,十多年的相伴,她对这个既是领导又是丈夫的每一个细小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心领神会了,见李春林支持,转身对病家说:“病情很危险,产程已开始了,你们家属看怎么办,是想送成丰中心卫生院,还是在这里处理?”
“医生,天下这么大的雨,又没车,我们没法走呀,再说病情这么重,孩子快要出生了,万一半路孩子出生怎么办?医生,求求你们,我们相信你们,让我老婆在这里处理吧!”杨仁波双手拉着张怡静的手恳求着。
“既然,你们家属相信我们,我们自当尽力抢救,但万一有什么意外,可不要怪我们医生,怪我们医院啊!”李春林对杨仁波说。
“不怪,不怪,你们都是为我们好,我们怎能怪医生呢?”杨仁波和他母亲李桔子齐声说。
说话间,张怡静已开了抢救处方,詹幼玉拿出导尿包准备导尿,张怡静把处方单拿给詹幼玉征求意见, 护士詹淑莲已着手准备输液,李春林简单写了“病危通知书”并写明”病家要求留在本院处理”,让杨仁波签了字。各项工作忙而不乱,迅速有序地进行着,四人都守候在诊室,严密地观察病情和产程。
窗外的风雨仍下个不停,窗内六颗怦怦跳动的心一直悬着,血和尿的检查也送来了,证实了产前子痫的诊断,产妇虽安静一些,收缩压有所下降,但不时还有短暂的抽搐。
十二点多钟,詹幼玉对产妇又做了一次检查,汇报说: “宫口已开了10公分,胎心率120次。”
“好,立即胎头吸引,结束分娩。”张怡静果断地说。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