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的品格,红柳的情怀
——《李广聚诗词散文集》序
钱声广

我与李广聚先生相识于80年代后期,那时他任成都军区空军司令部军务处副处长,我从空军航空兵第三十三师司令部军务科参谋到基层任连长,是他推荐我这个从未谋过面的小连长到军务处当参谋的。由此说来,他既是我尊敬的领导,也是我的恩师兄长。自1989年他调到济南军区空军后,我们就一直没有见过面。31年过去了,近几年我们才得以微信联系。
近日,他在微信中告诉我,准备将自己写的诗词、散文和随笔结个集子,在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向敬爱的党组织献礼,并提出要我作序。我说,给老领导的书作序,确实有点胆大妄为了。您可以把部分文稿发给我看看,不敢写序,可以写点感想。很快,他就发了一些诗词散文与我。拜读再三,着实惊喜。作“序”虽不敢当,但读后感肯定是要写的,因为先生的文章着实打动了我。在先生的笔下,不论是回忆部队生活的短文,还是歌颂西北高原红柳、胡杨的诗词,无不洋溢着先生真诚而又厚重的情感。诗的山水,词的岁月,是先生的人生阅历与体验。如今他把它们结集出版,让我们有幸看到他的心灵历程与生活的精神世界。

由诗及人,由人及诗,我想到了与李广聚先生在一起工作时的情景。先生高大俊朗,浓浓的眉毛下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这双眼睛,在工作中随时会捕捉到常人难以发现的深层次问题;但在与部属相处中,这双眼睛又是那么的和蔼可亲,真诚厚道……一想起先生当年在抓部队正规化建设上的用力,在关心培养部属上的用情,点点滴滴,心中顿生无限感慨。
李广聚先生1946年4月出生于山东冠县,1964年9月,中学毕业后走进了军营,1993年转业到地方工作。29年的军旅生涯,他把青春奉献给了军队,奉献给了国防事业,在军队的大熔炉里淬炼出的严谨作风已融入了他的灵魂和血液中,对党忠诚、对军队的热爱已成为他心中历久弥坚的信念。记得今年“八一”时,他给我发了一篇短文,叫《梦回军营》。文中写道:“昨夜梦回军营,是那么真实,那样亲切……梦里我在组织处里同志起草《加强部队正规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的文件,并激励起草头遍的同志,你最关键,你决定成文的速度……”我当时回复他: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证明您过去为部队正规化建设呕心沥血,关心人才培养,现在您仍然心系部队,心念着您的部下。

“文以载道”“诗言志”“诗缘情”,皆为中国古代诗文论经典,高度概括了诗文的基本属性。通览李广聚先生的诗词散文集,完全是寓工作、生活、亲情于诗文中,文字清新,意境开阔,既有人生感悟,又有哲思,且不拘泥于形式,丝毫没有雕琢之迹,呈现出质朴自然的风韵,满满的正能量。他在《胡杨赞》中吟诵道:“大漠深处看胡杨,黄沙红叶古树桩。碧水蓝天似仙境,西北是个好地方。”谁都知道,早些年的大漠深处,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曾战斗在西北高原多年的李广聚先生用拟人的手法,把我们的战士比作为胡杨,使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一息尚存、决不放弃的胡杨精神更加充满血性。
李广聚先生的诗文创作题材十分广泛,可以说西北、东北、西南都留下了他的足迹,除了那些极富色彩的军营生活外,在他的诗文中,我们总能读到一种无声的爱,是那么细腻,富有柔情,这是一个铁血军人的一种才华。他在《我老伴》一诗中吟道:“边防战士爱红柳,为兵歌唱无所求。翻山越岭到哨所,西北高原写春秋。”这是为他的夫人、我尊敬的赵春花大姐从军50周年而作。短短的四行诗,情真质朴,含蓄清丽,有着巨大的爱的容量,也是他们爱在西北的见证。

感慨良多,回头一看,果然不像个正经的序言,就权当是部属为老领导站台吆喝吧。在《李广聚诗词散文集》即将付梓之际,我要送上我心中最大最真诚的点赞!
2020年12月18日于成都
作者介绍

钱声广,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杂文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原副主任(副馆长)、一级巡视员。著有杂文随笔集《官道拾遗》《仕途微言》《宦境闲语》。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