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大青山
王统富
深秋时节,我所在的党支部组织党员去临沂市费县大青山革命教育基地学习。

一路上,汽车行驶在洁净顺畅的沂蒙山公路上,五颜六色的原野美景在窗外匆匆闪过。农家门前晾晒的花生玉米,白唰唰、黄灿灿,很博眼球。屋檐下懒洋洋的狗和猫正在甜甜的酣睡,一幅幅山里人家的田园生活,祥和宁静、温馨恬淡。时间不长,我们已经来到大青山跟前。
已过仲秋的大青山依然披着丰厚的绿装,植被覆盖率几乎达百分之百,站在山脚下看不到任何裸露的土石,真是名副其实的青山啊。举目远望,大青山横亘于薛庄镇南北,雄伟险峻,山西侧坐落着突围战纪念碑,碑的左右两侧是记载大战史料的纪念馆。高高的纪念碑,巍巍耸立,烈士浮雕栩栩如生,凛然刚毅。我仰视着这些无畏生死的英烈,不由得心情变得肃穆专注起来。

讲解员的一句话“欢迎各位到大青山突围战纪念馆学习,请大家把手机调到静音或者关机状态,保持庄严肃穆”,收回了我的思绪。
那是1941年11月29日,抗大一分校移驻费县东大青山西侧的薛庄镇胡家庄、大古台一带。当日,115师、山东纵队发起绿云山(沂南县孙祖镇)战斗,为免受损失,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战工会、八路军一一五师、山东纵队等后方机关约六千余人相继转移到大青山地区。日本鬼子得知这一情报后,连夜调集重兵,以一个混成旅团的兵力合围大青山。北、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是日军主力,西南方向猫儿山、李行沟一带有伪军(刘黑七土匪部)把守。此时陷于敌人包围圈的我方人员中,大都是非战斗人员,所配武器数量少,质量差。据幸存的八路军女战士说,当时平均七、八个人一只枪,每只枪最多只有十发子弹。抗大一分校第五大队是有武装的学员队。在抗大一分校校长周纯全的指挥下,首先抢占制高点,拼命阻击北、东、南方向的敌人,掩护领导机关和后勤人员突围。这次遭遇战,据谷牧回忆录说我方牺牲一千多人。据幸存者回忆,西南方向由汉奸刘黑七伪军把守,是突围逃跑的唯一路线,由于伪军里面或许还存有民族底线的人,不愿意帮着日本鬼子杀中国人,从而放松了阻击,早已疲倦至极的后勤人员才不致全军覆没。他们踏着牺牲的遗体和鲜血往山外奔逃,慌乱的傍晚时刻,正是烈士的遗体为后续突围人员标注了求生的方向,多数人终于逃脱了死亡。而担负阻击掩护的抗大学员绝大多数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大青山。

22岁的抗大学员程克率领战士在南北陡山上阻击鬼子,弹尽粮绝后与鬼子肉搏,身中数刀牺牲,掩埋他时嘴里还咬着鬼子的耳朵。二中队队长邱则民率队在大山顶阻击敌人,机枪手牺牲后,他端起机枪猛烈扫射,子弹打光后,摔碎机枪跳崖殉国,时年26岁。省战工会副主任、秘书长陈明和结婚不久的妻子省战工会姊妹剧团团长辛锐突围时双腿被打断,为了不拖累部队,分别自杀殉国。看到此处,我无语凝噎,泪水夺眶而出,此时,在我身边几位老党员的脸上也挂满了泪花。

第二展室的内容同样令人动容。那场惨烈的战斗结束后,当地穷苦老百姓舍身救护八路军的故事更是感天动地,可歌可泣。

大青山东麓的小布袋峪村的党支部书记刘苦妮,掩藏了20名受伤的八路军机关人员,当鬼子搜索时,把她丈夫绑在树上打的死去活来,逼他说出八路军藏身处,这个大字不识的庄户汉子被打得遍体鳞伤口吐鲜血,就是一字不吐,最后被鬼子活活烧死。刘苦妮的儿子铁柱为引开鬼子有意暴露身份被日寇机枪打死。

为养护八路军伤员,一贫如洗的寡妇马兰亭卖掉了女儿,换回了20斤小米给伤员熬粥吃……刘苦妮同时失去丈夫和儿子,强忍悲痛,继续从事着时刻都有生命危险的工作,正是相信共产党和八路军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站在刘苦妮、马兰亭她们的画像前,眼睛又一次湿润了。此刻,更加坚信中国共产党为何要视人民为父母,要走群众路线,工作要接地气。更理解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思想内涵!
“青山有幸埋忠骨”,大青山从此英名远博。

二个多小时的党性学习结束了,离开了相伴英魂的大青山,回程时,映入眼帘的同样是满含诗意的金秋美景和温馨幸福的繁荣景象,可我的心情却轻松不起来,越发感觉这一切来之不易,吾辈更需珍爱有加。
🌟 诗🌟 经🌟 唯🌟 美🌟
🌟 国🌟 风🌟 传🌟 奇🌟
🌟 欢🌟 迎🌟 走🌟 进🌟
🌟 国🌟 风🌟 诗🌟 社🌟

作者简介:
王统富,男,生于六十年代,山东临沂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中共临沭县委宣传部四级调研员。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
历任乡镇党委副书记、县文联主席、县作协主席等职务。
曾在《大众日报》《齐鲁晚报》《读者》《南方周末》《中国纪检监察报》《作家报》《支部生活》《文史天地》等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杂文、纪实文学等百余篇作品,喜读文史,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编辑简介:王思雨,女,笔名:诗雨年华,80后,山东临沂人,临沂市作协会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品见于《齐鲁晚报·青未了》《新疆文学》《临沂日报》《七月颂歌》《东方散文》《真言贞语》《今日头条》《双月湖》《鲁南商报》《钻石文艺》等各大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