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间油画
——访“皮画”大师沈运香老师
编辑/亢乃坚
【导读】画师用电烙铁在一张平整的树皮上来回烙了半日,一幅表现侗寨吊脚楼民俗风情的“素描”便呈现在眼前。画师用电烙铁在一张平整的树皮上来回烙了半日,一幅表现侗寨吊脚楼民俗风情的“素描”便呈现在眼前。
不到30岁的沈运香是桂林临桂县五通镇一个地道的农家女。1999年,她从桂林艺术学校室内装潢设计专业毕业后,突发艺术灵感,在树皮、猪皮、牛皮上绘画。她的“皮画”以少数民族人物、风情为主要题材,将中国水彩画和西洋画技法相结合。

“皮画”以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风格广受青睐,不仅在桂林、北京、西安等旅游城市畅销,而且远销东南亚和美国、加拿大等地,被称为“中国民间油画”。

沈运香的画室是一个挂着“三皮画社”牌子的二层楼房,墙壁上挂满了“皮画”,内容包括仕女图、少数民族少女、花鸟鱼虫等20多种,看上去比纸质画更富有立体感。
‘皮画’因‘画纸’材料不同而使用烫画或工笔画等绘画技法。若以树皮为材料,就用电烙铁把作品内容烫上去;若以猪皮或牛皮为材料,则用工笔画的技法,用浓墨重彩一笔一笔把作品内容画上去。”沈运香说。
在沈运香的带动下,全家一道学习“皮画”,家庭画坊每年生产、销售“皮画”6000多张,销售额超过30万元。
沈运香创作的牛皮画《欢乐与丰收》《苗家风情》已被广西民族博物馆收藏,她还受邀参加了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
沈家的“皮画”声名鹊起,很受市场欢迎。不同材质、大小的绘画作品价格悬殊,牛皮画最贵,树皮画相对便宜,单价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有的大画卖几千元。
五通镇自古以来就有舞文弄墨之风,这个仅有6万多居民的小镇有800多户专门从事绘画产业,是中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广西民间特色艺术之乡”。
临桂农家女“三皮画”远销国外
10月18日下午,由临桂县五通镇三皮画室赶制的10余幅别具一格的“三皮画”精品被送往南宁,供前来参加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东盟客人选购。此前,他们制作的数百幅“三皮画”已销往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
“三皮画”就是用树皮、猪皮、牛皮作的画。这种被称为“中国民间油画”的“三皮画”,就是由三皮画室主人、农家妇女沈运香独创的。
今年27岁的沈运香系五通镇仁和村委松林村人。她自幼酷爱绘画,1995年自费到广西民族艺术学校学习室内装潢设计,并坚持用业余时间学习重彩画。1998年,沈运香独自到云南实习。此间,她为一些工艺品上以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为主调的重彩画所倾倒,于是就在当地拜师学艺。
五通是“广西民间特色艺术之乡”,全镇有500多绘画专业户,2000多人从事与绘画有关的产业。1999年,沈运香学成归来。作为农家女孩,她首先想到是像镇上其他人一样靠绘画维持生计。
一天,沈运香在作画时偶然想起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在兽皮上作画,另有一番风景。兽皮太贵,能不能在树皮上作画呢?沈运香决定试一试。她到山上砍回一棵松树,拿到木材加工点锯成一面光滑一面带皮的木块。当天晚上,她就专心致志地在松树皮上作起画来。通过半个月的努力,10来幅别具一格的“树皮画”制作出来了,她自我感觉不错,只是不知道有没有市场。
于是,腼腆的沈运香背着这些画来到桂林市区的一些工艺品店试着推销。不想,很快就被一家工艺品店看中,并给了她400元钱。沈运香大受鼓舞,决心用自己独创的画闯出一片天地来。后来,沈运香又买来猪皮、牛皮作画,这些画同样受到了顾客的欢迎。
“三皮画”以中国传统的工笔重彩画法为基础,摹仿云南画派装饰画风、线描填色,内容以少数民族人物生活风情为主,画面构图饱满、夸张,深受中外游客喜爱。
“‘三皮画’的成功,离不开镇里的关心和帮助。”沈运香说2000年的一天,一位镇领导因手机没电到她家里打电话,看到墙壁上挂着的“三皮画”非常赞赏,说要给她想想办法。当年,沈运香的“三皮画”作为五通镇的一个文化产品,参加了在阳朔举行的桂林首届农副产品展销会,并与来自本地及湖南、上海、北京等地的客商签订了销售协议,拿回了几百张订单。
随着市场的扩大,沈运香一个人忙不过来。2001年,她到镇上租了房子,创立“三皮画室”,招收了20多个学徒。现在,她几乎每天都在赶制各地来的订单,每年制作“三皮画”达2000~3000幅。产品不仅走出了桂林,走出了广西,还远销到英、日、韩和马来西亚等国。
最让沈运香激动的是,今年2月26日,来广西考察民俗文化产业的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特意来到沈运香家,对她自创的“三皮画”赞赏有加,并欣然题词:“独具神采”。孙部长还鼓励她继续探索、继续创新,把“三皮画”做大做强。(信息来源:南国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