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山为邻,静享时光
妙月
沿着石板铺设的宽台阶前行,红叶南天竹、绿叶淡竹、黄色金鸡菊像扎染的布面那么有层次,美丽又古朴。
走进唐冶山,继续东行,南侧是已铺成人字形图案的山体环路。山路两旁,高低错落的树木已经染上了些许秋色。酸枣树上、海棠树上,粒粒果实饱满诱人。苦楝树在空中依然播撒着绿色的清莹;石楠在眼前闪着绚丽的“火焰”;不少小野花依然仰着魅惑的小脸摇头晃脑,很是可爱;阳光的影子摇曳了一路。
一边走着一边扩胸深呼吸,只觉一股新的活力注入全身。总有那么一种错觉,仿佛这里是专属于我一个人的。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大多数时间,很少碰见其他人。也许是周末的原因?好像又不全是。
不知不觉已来到南面上山的台阶处,拾级而上,空中传来“进入公园,严禁烟火,严禁携带火种”的语音提示。右侧一个红色的圆形镂空指示牌上,写着详细的“文明游园须知”。
山体被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浓郁绿植包围着,仅仅用“葳蕤”二字是无法形容那种茂盛的。山坡上,紫色的风铃草、蜜糖霜般的花叶芦竹,还有一整夏都勤勉地开着的紫薇花、喇叭花,时不时地吸引着我的视线,更搅动着我的思绪。
在鲁西北大平原长大的我,出门见到的都是一望无际、一马平川的平地或田野,小时候没见过山。在家里,经常被父亲读古诗文时所描述的山景吸引而心动,父亲一边给我讲解,一边诵读“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渐闻水声潺潺……”“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诸如此类的优美诗句,让我对山充满了向往。
第一次见到山,还是在离开家乡外出求学的火车上,而且是远远地一晃而过,但从此心中便对山生出了诸多好奇,山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

每次火车快到济南时,窗外都会出现那座山。后来得知,那是济南很有名的一座山——华山。元代画家赵孟頫因此山而留下了传世之作《鹊华秋色》。诗人李白曾称赞此山:“兹山何峻秀,绿翠如芙蓉。”所幸我毕业后来到了山清水秀的济南,得以尽享这里如画如诗的景致。
工作之余,山的神秘吸引着我走向它们。我去了近处的千佛山、华山、腊山、五峰山、梯子山、泰山,还有远处的香山、黄山、三清山、武夷山、五台山、九寨山、长白山、云南苍山等。每一座山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林林总总,各不相同。我总是被它们的神秘和景色的奇绝所迷醉而流连忘返。
相比于那些过度开发的山,我更喜欢接近原生态的山,喜欢有野趣的景致,喜欢不雕之璞的美。比如那疯长的狗尾巴草,比如那随处盛开的野菊花……就像一个纯朴秀美的村姑,比那浓妆艳抹的摩登女郎更让我喜欢一样。
工作的忙碌,老居住区的喧闹,时常让我觉得一颗心无处安放。那年,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近山而居。山的质朴厚重坚固如父,山的稳健包容魁伟如兄。山,仿佛是一把定心锤,让我享受着岁月波澜之后的清静与闲适,恬淡与悠然。与山为邻,享余生岁月,简静、自由、安和、轻松、惬意,是我最喜欢的状态,在这里,刚刚好。我爱山,爱山中诸物。
有句话说得好:真正的宁静不是远离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深处修篱种菊。深知自己的心还没有修炼到如此高度,就让山的沉静来安抚我这颗凡心吧。闲暇时,我时常独自到唐冶山上来坐坐、走走。赏朝霞似锦,观落日熔金,听鸟儿尽情欢唱,与花儿窃窃私语。与山间一草一木相约相处、相亲相爱,于我是一件特别愉悦的事情。在我看来,这里就是一处闹市中的桃花源。
南侧半山腰,又看到了那个四柱木顶的朴素的亭子。亭子前脸有一副楹联:
赧郎夜影韵犹荡
霓裳长舞袖再飞
横批为“和畅”。
请教了不少文友,也看不出这字出自谁之手。一个热爱文学的同学告诉我,上联“赧郎夜影韵犹荡”典出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在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唐代时秋浦多矿,尤以银铜居多。诗中的炉火指冶铸之火。诗人李白的这首诗描写了冶炼工人在明月夜劳动的热烈场景:炉火照彻天地,紫烟中红色火花如星闪耀,冶炼工人在明月之夜,一边劳动一边哼唱着歌儿,歌声响彻寒峭的山谷。这是赞颂冶炼工人的诗作,诗人饱含激情地唱出了一曲劳动者的赞歌,是古典诗歌中少有的珍贵作品。
为什么亭子上会出现这样的楹联呢?原来,唐冶山是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地方。据资料知悉,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东征高丽时,大队人马一路浩荡颠簸,在经过一个地段(今济南唐冶)时,大军疲惫不堪,粮草短缺,便下令就地安营扎寨,歇息并筹集粮草。这天,李世民走出军帐,闲步附近小山,无意间竟在这座不起眼的小山上发现了铁矿,他如获至宝,惊喜不已。铁矿在当时是冶炼兵器的宝藏,于是,李世民下令在此修建冶炼厂,大规模冶炼兵器。渐渐地人们就在这里聚集起来,形成了一个村子,起名唐冶,但村子里的人并非都姓唐。那时的唐冶成为李世民东拓版图的战略要地,是军队冶炼锻造兵器的重镇。村民们在此繁衍生息,一代代延续下来,直至现在。据悉,前几年,唐冶发掘出了唐代冶炼钢铁的炉灶。唐冶村、唐冶山的得名,都与这个故事有关。
沧海桑田,千年巨变。如今的唐冶,高楼鳞次栉比,集居住、办公、学区、游玩于一体,已经是一片崛起的新东城。唐冶山也焕发了青春,树木成林,鲜花盛开,春夏秋冬,四季风景如画。尤其山坡上的唐槐,挺拔俊秀,从春季的嫩黄嫩绿到秋季的深绿,是一道渐次递变的迷人风景。新铺的石板路曲曲折折,逶迤而上。登山的过程,仿佛是沿着时间的隧道,与古人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驻足细听,耳畔好像传来古人叮叮当当冶铁铸造的声音。
不知不觉,已到山顶。极目远眺,秋阳静谧,云朵悠然,清风拂面,身心畅爽,不禁想起刚刚读完的林语堂先生《生活的艺术》一书中的一段话:“山中往往有地位极佳的房子,人在其中能将全部风景收到眼底,无论望到哪里,如遮着山尖的白云,飞过空中的鸟,山泉的琤琮,鸟喉的清越,种种景色,都等于自己所有。”
注:本文选择杜东平散文集《刚好遇见你》

作者简介:杜东平,笔名:妙月,济南市,女,籍贯:德州。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及第八届理事会理事,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张炜读书会会员,周三读书会会员。为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未了”副刊签约作家。主要文体:散文、随笔。作品刊于《山东工人报》《联合日报》《农村大众报》《山东商报》《当代小说》《职工天地》《济南日报》《济南时报》《当代散文》《诗意人生》等报刊。散文作品曾分别在“华成杯”首届吴伯箫全国散文大赛、“融媒所向 舜时飞扬—我与舜网20年”征文大赛、“我与泉水的故事”征文大赛、“传智学院杯山东省首届职工原创文学作品大赛”、“泰山杯”山东省第三届职工原创文学作品大赛、“国投信达杯”诗歌散文大赛、“济南市‘精准扶贫’文学采风创作征文”及第一届、第二届“青未了”散文大赛、“海岱文化•讲好山东故事”征文大赛等赛事中获奖。《河工 河夫》《在琵琶泉边,聆听清越之声》《即将远去的老宅》等多篇散文被收录不同文集。出版有个人著散文集《刚好遇见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