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二二七)
杨浩然 偶然著
二二七、“大寨”和“小岗”的较量
说来也怪,肖凤仙将上百个中外寿星请进敬老院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将玉皇大帝、四大菩萨(文殊、普贤、观音、地藏)、四大天王(持国、增长、广目、多闻)请上莲花山时,当地群众一片欢呼;把战斗在沂蒙大地上的无数英雄请进沂蒙英雄博物馆时,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表扬。
可当马三和跃进将毛主席和陈永贵等请进景区后,却遭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坚决反对。
按照新任乡长钱厚的说法儿,叫“个人崇拜”思想作祟、与改革开放政策相悖,必须立即拆除!
马三据理力争:“钱乡长,难道改革开放就不讲毛泽东思想了吗?党章上明文规定,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你不是不知道吧?‘农业学大寨’是毛主席提出来的,陈永贵同志为中国的农业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难道塑一尊像就违法吗?
请问,牛鬼蛇神是被毛主席打倒过的,为他们树碑立传你咋不管?耶稣是西方人的主,为什么在中国泛滥?‘小岗经验’值得推广,他的推广确实给农民带来了实惠,但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你觉得这种经验还能推广下去吗?”
一连串的反问,把钱乡长问了个哑口无言。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已成了社会焦点。每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一号文件都把“三农”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可摆了一年又一年也没理出个头绪。至于走“大寨模式”,还是走“小岗模式”成了争论的热点。
大寨的集体化模式,让人们看到了团结的力量。而小岗的包产到户模式则发挥了个人能动性。但也导致了人口老龄化、空心化,医疗、养老问题得不到解决,村民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这时候,人们开始反思了。并将目光重新聚焦在了大寨上。大伙儿突然发现,原来的大寨模式并不比小岗模式差,似乎更符合国情。
当然,两种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从目前来看,集体化模式需要发扬。小岗模式也得发挥其优势,避免其缺点。
传统的独门独户单干已经无法满足当今农村发展的需求,农民单打独斗已很难取得成功。可通过搞集体经济,成立农业合作社,就会形成规模优势,从而打造现代化农业品牌。这个转变之路类似于过去的大寨到小岗的转变。
过去,农村经济主要依靠个体农民的努力来完成。每个农民都喜欢独立耕种,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谋生养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模式已显得力不从心了。
按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带领下,国家与人民应该积累了大量财富才是,可为什么政府没钱、企业没钱、老百姓更没钱呢?钱到哪里去了?令人深思。
通过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增长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全球都为之侧目。但自上而下都没钱,这不是矛盾吗?
政府之所以没钱,是因为不断扩大公共服务、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政府还需要处理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如: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教育等,也需要大量经费。
企业没钱,大都体现在高负债率、产能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等。此外,企业也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包括环保、职工福利等,都需要资金支持。
老百姓的没钱,是多方便的。尽管中国的国民经济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但一些社会问题仍然存在。如:低收入群体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不完善、医疗和教育负担过重等。使得一部分人感到生活压力巨大、难以满足日常开支。
那么,钱到哪去了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出了问题,如:过多依赖出口和制造业,而不注重内需和服务业的发展。此外,财富分配不均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最大祸根!
正因如此,马三才痛定思痛,选择了走集体化道路。通过实践,也证明了这条路行得通。就连香港的龙大和肖凤仙都潜移默化的喜欢走这条道路了呢。让“大寨精神”发扬光大,将陈永贵同志请进山,就是最好的体现。可他没想到会引起一场风波。
风越刮越大,捅到县里去了。于是,县领导来了,公安部门来了,城管、乡管都来了,要强拆。
马三顿时火冒三丈:“拆可以,先把城里的老君堂、清真寺和娘娘庙拆了,再把名山大川的和尚庙、姑子庵和那些耶稣像全拆了!只兴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啊?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国策,难道走社会主义道路犯法吗?马家峪人推崇‘小岗经验’,但也喜欢‘大寨精神’,这有错吗?”
人,越聚越多,群情激愤!县领导一看众怒难犯,没敢惹,便向省市有关部门汇了报。
也许是得了尚方宝剑吧,县领导发话了:“把马三、跃进带走!”
龙大站在人堆里气得直跺脚,血压迅速升高。一不留神,轰然倒地了。
马三急了,龙大有心脏病,怕气。
跃进更急,背起龙大就往医院跑,可刚跑进医院,龙大没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