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爱国,山西省万荣县高村乡人。1956年生于西安,1982年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西安财经大学教授。长期从事教学与科研,曾在诸多报刊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等。早年多致力于文学创作,中年以后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与学术探究方面,专注于《红楼梦》和老庄思想研究。主编了《我们这一代》文集,参与编撰了《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中师文选鉴赏词典》;著有中篇小说《罂粟过后的土地》、散文集《一丛浅淡一丛深》、诗歌集《一肩记忆》等。
编者按:这是作者为尚振东先生已经付梓的《飞云诗稿》写的序言。文章对老先生近年来创作的800余首诗词作了较为全面、系统、中肯的评价——不仅在内容上飞溅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思想火花,艺术上同样融贯着“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璀璨光芒。既敏于思索,秉先贤之朝华,又大胆创新,化腐朽为神奇;既深挖细掘,悟传统之精髓,又晴耕雨播,道常人所未道;登山则云霞纵横,观海则波浪翻滚,赏月则牛织晤面,看花则兰菊竞秀;一草一木都有看不尽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一人一事都有说不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总之,写出了诗词应有的整饬美与意象美,写出了人生必须的进取心和奋争心。(本刊编辑:弋戴平)
尚振东先生的《飞云诗稿》即将付梓,甚慰。此前,他曾嘱我为其写序,我自知力有不逮,推脱再三,他执意不允,盛情难却,只好觍颜献芹。
先生长我十二岁,既是同乡,也是校友(阎景中学),但在创办《我们这一代》网刊之前并不认识。只是因为喜欢旧体诗词的缘故,才渐渐地熟络了起来。于是,共同的爱好搭起了友谊的桥梁,亲切的乡音拉近了感情的距离,聊起天来,除了家长里短,就是平仄音律,间或谈些时事政治什么的,一点都不感到拘谨。有人喜欢用“忘年交”这个词比喻年岁差别悬殊而交情深厚的朋友,我却不以为然。与先生交往的五年时间里,他总是称我为“老师”,这让我感到很不好意思,纠正过几次,让他直呼其名即可,他只是呵呵一笑就岔开了话题。尽管先生已是年届八旬的老人了,但在我的印象中,始终认为他和我不相上下,甚或比我还小,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吧。
《飞云诗稿》收录了先生多年来发表的近800首诗词,其中有400多首入选《党旗颂》《建军大典》《建国大典》《红船百年》《中华诗词年选》《百年诗词精选》等大型文献,50余首刊载于《我们这一代》文集,200余首散见于《山西日报》《德育报》《学习报•教育周刊》《运城日报》等省市报刊,以《学习报•教育周刊》为最。
如果把审视的目光放得高远点、宏阔点,而不仅仅局限于一首诗、一首词的话,那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先生的诗词无论从数量上、质量上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准,这对于一个物理学专业出身的他,尤其难能可贵。
总体来看,先生的诗词除一小部分是叙写亲情、友情、旅游和吟颂先贤、赞美花木而外,绝大部分都是歌颂党、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字里行间闪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忠诚和信仰,腾挪摇曳中彰显出一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担当。几乎可以这样说,跃然纸上的每一个字符都跳动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自豪感,发自内心的每一声呼唤都喷涌着炎黄子孙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勇毅前行的家国情怀。醉心于古典诗词的他,时时刻刻把国家民族放在心上,年年岁岁把江山社稷挂在嘴边,每有所感就诉诸笔端,每有所闻就构成诗篇,每有所见就凝为词笺,尽管所写的诗词不一定都是精品,但他乐此不疲,嗜好成瘾。难怪人们说他:“亮节高风堪赞叹,笔耕不辍著颇丰。古稀尚有少年志,巨笔挥洒爱国情。”诚哉,斯言!
养怡之年,壮怀激烈。赋诗咏志,填词传情。先生的诗词不仅在内容上飞溅着“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的思想火花,艺术上同样融贯着“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的璀璨光芒。格律诗也好,长短句也好,抑或别的什么样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视界高远,心境澄明”的胸襟,或直白,或婉曲,或内敛,或外化,或劲健,或柔美,或流动,或沉静,既遵循应有的规则套路,又符合特定的韵律节奏;既能灵活处理字句,又能巧妙安排词章;既敏于思索,秉先贤之朝华,又大胆创新,化腐朽为神奇;既深挖细掘,悟传统之精髓,又晴耕雨播,道常人所未道;登山则云霞纵横,观海则波浪翻滚,赏月则牛织晤面,看花则兰菊竞秀;一草一木都有看不尽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一人一事都有说不完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总之,写出了诗词应有的整饬美与意象美,写出了人生必须的进取心和奋争心。
著名国画家杨顺来先生山水画
需要说明的是,尚振东先生的绝大多数诗词都在《我们这一代》网络平台上发表过,并且所发表的每一首诗词我都逐字逐句拜读过,审阅过,对个别不妥当的词句还做了认真的修改。不仅如此,在所发表的20期诗词前面,我都加了编者按,该说的都说了,不该说的也说了,先生不嫌浅陋、憨直、冒昧,全部附在《飞云诗稿》中,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为了避免重复,这里就不再啰嗦了。 另外,《飞云诗稿》中还收录了《我们这一代》微信群里诸多作家、学者、教授、诗人、文友对先生诗词的评语。这些评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辞恳切,见解独到,精彩纷呈,美不胜收。这些品鉴,既是对先生历年来含辛茹苦、耕耘诗坛的褒扬,也是对先生殚精竭虑、矢志创作的颂赞,其中不乏“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感同身受,更有“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的由衷慨叹。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为诗不易”。诗词这东西,说易也易,说难也难。说它易,是因为不外乎平仄、对仗、押韵之类的条条框框,只要具备初中以上学历的人稍微下点工夫都能够掌握。说它难,是因为大多数人在锤词炼句上存在短板,在社会阅历上存在短板,在思想境界上存在短板。文字功力不精就写不好,生活积累不丰就写不深,认知水平不高就写不透。文学史上所谓的“郊寒岛瘦”就是因为孟郊和贾岛这两位诗人在锤词炼句上做足了功课才名垂后世的;在社会阅历方面,李清照由于对金人入侵、党派纷争有切肤之痛,所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经常被世人当做典范交口称赞;南唐后主李煜也一样,若不是做了阶下囚,是断然写不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千古名句的;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如此深刻、精警的诗句只能出自生活困顿、穷愁潦倒的杜甫之手,李白是绝对写不出来的,所谓“诗穷而后工”者也。从以上所举古圣先贤来看,写诗并不难,难的是写出华彩来,写出精品来,写出“人人心中有而笔下无”的名作来。
纵观先生文集,有许多为人称道的诗句,比如:“红旗铁马摧枯朽,紫笔雄文拄昊穹。”(《毛泽东》)“圆梦中华天地改,恩泽百姓日月新。”“负重赶超凝众志,严实精细破千难。”(《献给两弹一星元勋》)“光射法云开圣境,雾围金顶润农田。”(《孤峰山》)“一脉文明源圣地,千秋雨露降尧天。”(《后土祠》)“凭栏但有诗情在,不羡人间万户侯。”(《登黄鹤楼》)“一身正气照今古,五卷雄文改地天。”(《纪念毛泽东诞辰126周年》)“中英谈判英雄气,联大陈词大国风”(《邓小平》)“直将道义示天下,不畏强权即自由”“日理万机家国幸,情连百姓子民亲”(《周总理》)“气吞瘴疠梁天使,术迈鹊佗钟南山。”(《抗非典》)“千尘荡涤东风健,万里挥戈疫病消。”(《梅雨溢香》)“手舞追身影,眉飞喃语声。”(《题长子维正》)“非为千金掷,应因一寸丹。”(《呈友人》)
再比如,“动容领袖问饥寒,万众奋争先。三军舍死营救,百姓再生还。”(《诉衷情•玉树不倒》;《胡锦涛》)“铿锵号令震苍穹,海上首阅兵。如虹舰阵驰骋,银燕遨长空。”(《诉衷情•海上阅兵》;“伏虎降龙,同舟共济,沧海横流见群英。旌旗奋,走中国道路,万马奔腾。”(《沁园春•国庆献词》)“主席挥手阅兵,严词告诫东瀛:玩火灭亡自取,人间正道和平。”(《清平乐•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颂》;“鹏程万里同风雨,盛会千秋有锦囊”(《喜迎党的二十大》)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锦词秀句,熠熠生辉,不仅在思想上充满了正能量,而且在艺术上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值得人们鉴赏、学习。
值得一提的还有,《飞云诗稿》中,尚先生对群友文章的点评荟萃(409段)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书区别于他书的一大亮点。傅履安教授在《人生不老是精神》一文中对此做了高度评价,说是“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既有老祖宗的处世教诲,又有新时代的奋斗豪情”,我完全赞同。
慈颜善目谁能识,坦荡胸怀世亦奇。扫径秦城张筵久,封书晋国畀鸽迟。闲余可奋如椽笔,感瞬能歌泣鬼诗。最是一年秋菊好,品茗促膝正当时。(《七律•赠尚老振东》)这是我前年写给先生的一首诗,不揣冒昧放在这里,作为结语吧。
2023年3月18日于西安
附录:关于诗词创作的一点感想
平仄、对仗、押韵是诗词创作者最需要了然于心、融会贯通的三个规则,看似简单,但也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掌握的。就拿“对仗”来说,无非是“天对地,河对山,乡村对都市,酷暑对严寒”等,看一下清代学者李渔的《笠翁对韵》就全都明白了,当然,买一本《对类》或《声律启蒙》也可以,这些都是关于对仗的启蒙读物,有助于初学者掌握对仗的基本规律。但是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就相当复杂了。北京大学教授王力先生在其所著《汉语诗律学》中将近体诗的对仗分为十一类二十八门(一类:天文门、时令门;二类:地理门、宫室门……五类:草木花果门、鸟兽虫鱼门;八类:方位对、数目对、颜色对;九类;人名对、地名对;十一类:副词、连词、介词、助词),又将对仗分为四个层次——工对、邻对、宽对、半对半不对。其中,半对半不对一般不能应用于律诗中间两联,尤其是颈联,如“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只能处在首联位置。
在律诗创作过程中,最使人头疼的是“工对”,也就是“颔联、颈联”的对仗。对得好,满篇生辉,对不好,全诗败落。如“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花开北陌东阡外,人在朝三暮四间”(宋·朱翌《书事》)其中“北陌东阡”与“朝三暮四”各自成对。再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沧海”谐音“苍海”,所谓沧浪之水也。“苍”,草色,引申为青黑色。由于“苍”“蓝”均为颜色词,故形成对仗。
2023年10月28日于西安
都市头条编辑:张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