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律·伟人颂(新韵)
郭仁炳
硝烟不断江山破,匪祸连绵社稷荒。
腐败官绅肥自己,挣扎匹庶陷淤塘。
农工仰望开明主,志士勤寻治理方。
庆诞轰雷惊广宇,泽东降世现朝阳。
注:匹庶即平民。

5、南山篝火
5.5
次日早饭后,许自力五人来到干溪东侧低台阶,穿过高大而茂密的树林,一道状如城墙的黄土峭壁挡在眼前。郑平取出测绳,将绳头递给周民,测得低台阶宽约15米。秦爱民在记录本上作好记录,许自力在图上作好标记。接着,各人在峭壁上敲出新面,滴酸起泡强烈,说明黄土含钙较重,是高矗而不坍塌的原因之一。
他们五人按张大哥所说,向南行走十多分钟,确有一条较窄较陡的横向冲沟,向上延伸。冲沟底部,僵石多,砾石少;冲沟两侧陡壁黄土中,常见白色窝牛壳化石及僵石。许自力和周民留在第二级台阶下,郑平兄妹和秦爱民攀上第二级台阶顶,高大茂盛毛竹林之下,是厚约半米、由丸砾、僵石和泥砂组成的混积层。郑平将测绳卷交给秦爱民,让她贴近第三级台阶不动,自己拿着绳头,从毛竹林中穿到第二级台阶顶部边缘,测得该台阶顶部平宽为三十五米。然后将绳头绑定地质锤,下沉到第二级台阶脚部,周民将绳头解开后,测得第二级台阶峭壁垂高为二十米。以此类推,进而测得第三级台阶顶面平宽为四十二米,其峭壁垂高为三十米。该台阶顶面约有一米厚的古河床砾石和泥砂混积层,但无僵石。包括约五米高的第一台阶在内,第四纪新构造运动造成整个南山上升的总高度或河流下切的总深度,约为五十五米。
他们五人穿过第三级台阶顶部的毛竹林,出现在他们眼前的便是三叠纪石灰岩高山。但是,当他们沿北坡冲沟攀上山顶时,惊奇地发现,高山南侧只有峭壁,并无山坡,实出意料。许自力和郑平举镜向南方观察,只见低丘起伏,干沟纵横,草木丛生。再搜查东南方,见到一低丘岗上,顺躺着几根巨大的树干,郑平惊叫一声:“硅化木!”许自力大声回答:“看到啦!”他二人随即招呼其他三人,顺着山侧冲沟,下到山脚,沿着弯曲的干沟,奔硅化木而去。
他们大约走了一个多小时,先在干沟底部见到硅化木碎片,后攀上岗头,只见十多条巨大硅化木同向顺岗而卧,最粗的直径近一米,最细的直径超半米,最长的近二十五米,最短的也有十五米,顺卧方向为北东三十度左右。敲开新面,年轮和木纹结构清晰。再看对面岗丘,散布着不少大型的硅化木树墩。如此壮观的场面,
顿使郑青选好角度,摆好画架,聚精会神地素描起来。
另四人在取好样,做好记录,编好图之后,就硅化木的成因,进行了讨论,归结有三。一是一亿多年前的侏罗纪地质时期,这一片地区曾是广阔森林。二是强烈的地壳运动或意外天体事件,使森林地区沉陷,林木被迅猛洪流冲倒,小的被冲走,冲不走的大树干就地被新的沉积物深埋。三是地化作用强烈而奥妙,大树干的碳质全部被硅质交代而形成硅化木。
郑青将硅化木及树墩素描,图画好后,已过中午十二点。他们吃过午餐,紧接着赶往南边的单面山。但沿途既未见到石炭纪和下二叠统的石灰岩,也未见到上二叠统的泥岩和煤层;只是在单面山山脚,见到侏罗纪砂砾岩地层,以小于十五度的低倾角,不整合盖于泥盆纪砂岩地层之上。因天色已晚,于是折回南北向干溪,寻找新的宿营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