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调理案例汇总
文/李伟
图/来自网络
2023-10-22
学习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三年有余,学习以来对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理解不断加深,平时也不断实践,让这一疗法不断娴熟于心。
回顾学习以来自己调理过的案例,总结如下。
1. 调理感冒发烧, 每次二十分钟,调理两次恢复健康。
2.调理甲流,每次三十分钟,调理两次,恢复健康。
3.调理胃胀,调理一次十分钟,恢复健康。
4.调理头疼,调理一次十五分钟,恢复健康。
5.调理颈椎不舒服,调理一次五分钟,恢复健康。
6.调理牙龈上火,调理一次五分钟,疼痛感消失。
7.调理头晕,调理一次十分钟,恢复健康。
8.调理癫痫,调理一次五分钟,恢复健康。
9.调理不爱吃饭,二十分钟,胃口恢复。
10.调理咳嗽,调理一次二十分钟,恢复健康。
11.调理三阳,调理两次,每次三十分钟,恢复健康。
12.调理眼睛红肿,调理一次,二十分钟,恢复健康。
13.调理睡眠不好,每次二十分钟,调理三次恢复健康。
14.调理肩关节疼痛,每次二十分钟,调理三次恢复健康。
15.调理哮喘,每次二十分钟,调理三次恢复健康。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已经融入我的生活,每天下班都会用他来解除一天上班的疲惫,上好的中医都是治未病,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在治疗未病,欲病和已病方面效果都很显著。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面世,让人人成为中医成为了一种可能,沿着中医这条路不断前进,不断进修,提升每个人的境界,为世界人民的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感恩师父把研究三十多年的大道至简的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传授给我们,每个人如果健康方面的困惑,都可以通过学习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得到解决,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帮助大家将生活迈向健康和谐的轨道。因此,请全社会有识之士积极学习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联系方式:13964896768。

和弟子谈中医神经导能疗法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3.10.25日16时10分一45分作
今天,和一位女弟子谈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她来自少数民族,是一位有爱心,有智慧,有原则的女弟子。
弟子自从学习了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以后,大展身手,在自己和亲人身上展开了积极的临床实践。她不仅是学习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始终如一,严谨严肃,一丝不苟的女弟子,而且,她又是一位学者型女弟子!是师父一批优秀的学者型弟子中的杰出的一员。她在临床实践中,善于思考,不放过一种微小的症状,从细微处来验证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神奇疗效!所以,她写了好多案例,像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写小说一样,善于观察,见微知著。这种严谨的务实作风,既是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大家庭的传统,也是最能显现她个人悬指济世,博爱救人的鲜明风格。
弟子虽是女士,但她很勇敢,善于挑战。每当遇见一种种不同的疾病,她都善于挑战!她如同其他的杰出的同门一样,流淌着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大家庭殷红的爱的血液!她告诉我,自从学了这一疗法以后,见到病患,内心顿生怜悯之心!不救内心过意不去!弟子的这种爱心,正如我当初一路走来的心情!为什么我的弟子们如出一宗,同出一辙般那手相似,那么真诚!把同心情和救世心紧密地结合了起来!而弟子离我很远,一个在山东,一个在宁夏!弟子们天南海北,五湖四海,海内海外,这是如何爱心相仿,善举如一呢?
她告诉我:“师父,每救一次人,感到很幸福!这无法用语言表达!不是用钱能买来的!”这种感觉勾起了多少浓浓地回忆!救人幸福,是我的弟子们一个共同的感受!
她名中一个“和”字。她非常谦心,不会就问我。每次,我都她一一详细地回复。对弟子们,我秉持孔夫子“诲人不倦”的遗训。她理解力很高,每每感恩感谢师父的指导与鼓励!
我们在交流中也谈到了社会传播的问题。她告诉我,就是因为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大道至简,患者们不当回事,太简单了!本来一种用别的医术医治起来很费力的病,在她手里却轻松解决,所以,被她调理过的人不以为然!她感叹到,那些患者,被医院反复医疗折腾过,反而觉得医院厉害!她说,他们不知道我的手法的背后有多么强大的系统性的理论支撑!
她的话一语道破了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精髓!只有弟子们能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别人既使亲自体验了,也弄不明白其医术背后的奥秘!
有些人回家“照葫芦画瓢”,没有多大效果,肯定会疑问,这是为什么?因为没有系统地学习中医神经导能疗法!
今天,感与和弟子宁淑和的交流,写下这篇文字。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一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