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散曲·中吕·朝天子·故乡
作者:尹玉峰(北京)
故乡,挂肠,牵念能成酿;酒香馥郁暖心房,泪盏琉璃状。花落池塘,鱼波荡漾,柳丝长又长。月光,梦妆,冉冉掀天浪。
编者按作者尹玉峰系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

写在前头的话
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地滋生了一种紧迫感。总担心在人生落幕之前,该做的事没有做完,因为懒惰而留下遗憾那才是真的遗憾。
顺着这个思路往下捋,发现总体上还好,没发现有太多的懒惰型遗憾。按照“不求闻达于世,但求无愧于心”的标准来看,此生还算过得了自己。至于过不过得了旁人,我自己说了也不算,不如姑且放下。
回顾平生,既有风雨也有晴。早就打算写一本自传,为的是来到人间走一遭,希望哭着来笑着去,自己给自己有个交代。十多年前就已经动笔,断断续续写了两三万字之后就丢在了一边。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自我怀疑。一生酸甜苦辣真的可以在一本传记中凝聚展现吗?笔力存疑,容量存疑。其次是自惭形秽。既非达官,也非显贵,市井小民一个,说得好听一点,也就一介布衣,何以附庸风雅出什么传记?市井、布衣也出传记,这世道会成什么样子?再有就是静不下心来。写东西是个虔诚的活,不说焚香净手,起码要心无旁骛。这对于我有点奢侈。我有时候自责般地扪心自问,一天到晚的,操的都是哪门子闲心?还有就是缺乏毅力。人说老而弥坚,我不能理解。年轻时就没有什么建树,老都老了,还弥个哪门子的坚?自我宽慰,堕怠病发。想想又有点于心不甘。既然不能静下心来写自传,能不能找个折中的办法,既能实现对人生的回顾,又不至于搜肠刮肚,伤肺伤肝。思忖良久,决定先把过去发表过的一些文章整理一下,如若能够凑成一碟,不失为一种比较适合我的懒办法。
脑洞大开,行动起来。主题是建立家族文化。
清代学者张澍在其《姓氏寻源》一书中写道: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参天之木,必有其根。这个根和源就是家族文化。家族文化是全体家族成员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家族的传承之根、生命之源,是最为特殊的家族财富。从我的父辈算起,我在我们这个家族算是经历多、见识广的一个。从家族文化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我对我们这个家族的延续和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爱家爱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断注入正能量,把家族建设好了也是爱国的具体表现。
中国有句古话叫富不过三代,说的是财富传承不会长久。家族的传承不是财富,而是精神。家族精神是家族文化的内核,也是家族文化的特色。几乎每个经久不衰的家族,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特色,有着至高无上的家族荣誉感、使命感、责任感。正是这种文化,这种精神,才可以支撑着整个家族走向辉煌发达。正是这一个个辉煌发达的家族,组合成更加辉煌强大的中华民族。
一个家族的文化形成,往往需要数代人的共同奋斗和积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一代人要做好一代人的事情,才能完成对下一代的托举。一个人如果不能完成对下一代的托举,人生不能谓之为成功,更谈不上完美。尽管成功和完美也是相对的。
在我即将步入古稀的时候,下决心整理过往拙作,并选择合适的平台再晒一晒,这有点像农民晒余粮,又有点像渔民晒渔网。渔民晒渔网是为了织缺补漏,农民晒余粮是为了防潮除虫,而我晒拙作是为了梳理、归拢、修订平生所作,待有条件时汇编成册,把我的家国情怀记录下来。如若后人不弃,就作为家族文化的一部分留给后人吧。家有余粮鸡犬饱,户多书籍子孙贤。本人不善经营人生,余粮不多,但喜欢阅读,藏书不少。藏书中散见一些本人发表的诗歌、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量不算大,但足够成书。试想着,如若哪天能把这些汇编成册成为藏书中的一本不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吗?
有了这个折衷的办法并且付诸实施,自传就可以再放一放了。
是为写在梳理、归拢、修订已发表过的文稿之前的话。
弯弯的小河静静地流
我的家乡在皖中丘陵,离省城很近,早几年已经被划为郊区。
那儿没有山,所以称不上山青水秀;那儿古来没有出过什么名垂青史的人物,所以也称不得人杰地灵。
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二十几户人家,房屋相连,坐北向南,一字摆开。一条小河蜿蜒从村西南流入,从村东南流出,成“U”字形把村子包抄起来。
小河没有属于自己的名字,也没有人考证过它源自何处,流向何方。
小河似乎并不看重这些,它静静地流淌着,没有疲倦,没有奢求,没有枯竭,没有咆哮,它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冷静地观察着身边发生的一切……
十年浩劫的烟尘也曾污染过这条无名小河的上空,河边这个小村庄在“左”的狂潮中也没能幸免。
那时节有两条标语口号直让现在的老百姓想起来还要冒冷汗。一条叫做“割资本主义尾巴”,一条叫做“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这两条标语在那个扭曲的年代背景下,就像两道紧箍咒,箍得乡亲们透不过气来。
不敢种经济作物,不准搞家庭副业,拿几个鸡蛋换咸盐也得偷偷摸摸的进行。
大轰大嗡大锅饭,良田硬是不产粮。汗珠掉地摔八瓣,一个劳动日还不值一斤咸盐钱。
谁都希望富裕,谁也不甘贫穷。但是当贫穷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时,人们又不得不无可奈何地接受它。
我记得那时候极少见到村里人穿新衣。就连过新年,大多数人也都穿着带补丁的旧衣衫。
我有位远房大哥,当时五十多岁,人精瘦,脸饥黄,因为他一年四季总戴一顶紫红色的破毡帽,我就叫他红毡帽大哥。红毡帽大哥孩子多,格外穷得冒尖。他空有一手好篾匠活,绝不敢搞“资本主义”,面对日盛的穷困束手无策。
每年冬天,红毡帽大哥总是穿着那件旧棉袄,听说那还是解放初他刚结婚时做的,已经补得看不清本来面目了。但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他埋怨什么,时不时还能听到他唱几句戏文。他时常跟别人说:“解放前成年讨饭,乱坟岗上拣衣穿,冰天雪地里光脚乞讨,挨狗咬,遭白眼,那滋味一辈子也忘不掉。现在一家人暖和和地在一起,日子紧巴点算个啥,真正过不去了,还有政府救济,知足了。”
村里人的住房更寒碜了,一律的土墙草顶,又矮又黑暗。谁家也没有力量盖间大点、亮堂点的新房子。还是红毡帽大哥看得开,“草房冬暖夏凉,小点暗点无所谓,藏得住头就行呗。”
小河知道乡亲们的困难,它没有袖手旁观,它倾其所有,默默地帮助乡亲们共度难关。
那时集市供应本来就差,乡亲们手里又没有钱,逢年过节请客待友,最好的菜肴就是小河里捞上来的鱼虾。
那些年我们家也穷得叮当响,亲戚朋友间来往不多。偶有亲朋登门,父母总是热情地留人家吃饭。然后由我披挂上阵,带上四五把用旧蚊帐剪成的尺五见方的小虾网,用麦麸做饵料,到小河边钓河虾。不出一顿饭功夫,就能钓上一斤多又肥又大、活蹦乱跳的河虾,佐以青韭爆炒,煞是美味。
每年开春,村里人为一日三餐犯难,吃菜也犯愁。这时候小河坎上的野菜总是滋生得又快又多,成为名副其实的“公共菜园”。
我也曾多次加入挖野菜的行列,随着一群小伙伴来到河坎上,一边挖野菜,一边嘁嘁喳喳地说些有趣的话题,无忧无虑,乐也融融。
小河蕴藏着我的欢乐与追求,小河孕育着我的梦想和期望。
一九七二年秋,我满十七岁,应征入伍来到云南,后又随部队换防到武汉,在武汉经人介绍结识了同在空司大院当兵的妻子,育有一子,相濡以沫。赶上大裁军,结束军旅生涯,转业到了广州,一转眼离开家乡都快二十年了。
这些年我到过很多地方,真正领略了祖国的山河是多么壮丽。诸如风花雪月四美俱备的云南大理,雄奇幽博四绝皆佳的东岳泰山,真可谓万紫千红,美不胜收。但是真正让我魂牵梦绕的仍然是皖中丘陵的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庄,还有村边那条弯弯的小河。
曾记得入伍离开家乡的那一天,乡亲们送我去新兵团集结。
那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离开家乡,又是只身去那遥远的边疆,心里有几分惆怅,几分难过,还有几分怆然若失的迷茫。
父母和乡亲们送我到村前的高坡上。
我和亲人们作别,再次深情地回头看了看那个生我养我的小村庄。在小河的环抱下,它显得格外的瘦弱、贫瘠。我深深地祝愿它早日脱贫,早日富裕兴旺……
离开家乡以来,我回去过四五次,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要算一九八二年春节那一次了。
那是家乡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第二个年头。
贫瘠的小村庄像是变戏法似的变了样。当初那一排低矮黑暗的旧草房变成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一条平坦的砂石路直通到村前的打谷场,村西的小学校已经一改破破烂烂的衰败摸样,代之而起的是一栋二层楼房,还有一个树木环绕的大操场。
父亲告诉我,如今不像从前了,百业兴旺,日子越过越红火,庄稼也长得比往年争气,打下的粮食交够政府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乡亲们越干越有劲头。
村里的会计扳着指头跟我算了几笔账:咱村还是从前那300多亩地,过去一年最多不过收六七万斤粮,现在一般能收三十万斤左右,还不算芝麻、棉花、花生、油菜籽等经济作物。年人均收入从100来块钱增加到2000元左右。现在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集体家底也厚实了。办点公益事情也便当多了。
红毡帽大哥也已经旧貌换新颜了。穿着新了,人也显得健康许多,精神许多。他邀我到他的新居去看看。
那是一排9间大瓦房。室内清洁明亮,家具也算齐整。红毡帽大哥自豪地告诉我,这几年他们全家除了干好庄稼活,还大搞家庭篾编,农活、副业两不误。赚钱盖了这些房子,还娶了两房儿媳妇。大嫂一旁喜滋滋的插话告诉我,大儿媳已经为她生了一个长孙,响应政府号召,不再生了。二儿媳也怀了一个,推算着产期就在正月里头,正好赶上我回来,想请我给这孩子预先起好名子。
这小小的要求着实使我有点作难。首先是肚里的孩子,不知是男是女, 这名字要起得男女适用为好。其次是叫我起名大概是红毡帽老两口认真商量好的,抬举咱啦,这名字不能太平淡,太没水平,太没意境。要响亮、有格调,还要有点意义为高。
正自犯难,忽然看到大门上的一副对联,眼睛为之一亮。
上联是“党有富民政策”,下联是“民有爱国之心”,横批是“饮水思源”。
于是我决定给起个名字叫周源。取义饮水思源,不忘国恩。
我深深的感到国家的富民政策好。我打心眼里为乡亲们摆脱穷困而高兴。
是啊,这才是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才是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农民的新生活。
可惜我没有一副好的歌喉,否则,我一定高歌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歌词最能代表我当时的心声。
那次探亲我特地去到小河边走了走。说不清是寻找儿时的旧梦,还是感受小河的温情。我觉得在小河欢快的流水声中,更能体验出今天生活的美好与温馨。
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信步来到了小河边。
春寒料峭,河岸边的槐树冬眠初醒,正在积蓄力量,准备发芽。小河两岸的冬小麦,在微风吹拂下摆动着墨绿色的叶儿,急于拔节起身,追赶春天的步伐。一片片绿油油的油菜,嫩生生、娇俏俏,正在孕育着一片片金黄。庄稼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怎能不心醉?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们继从地主老财手中夺回土地之后。又一次极大地唤起了对土地的热忱。丢荒土地的现象已经荡然无存,现在就连磨盘大的空荒地也难找到了。
往日野菜丛生的河坎坎已经被乡亲们分隔开垦为良田。小河显得更小、更窄了,同时也显得更清秀、更妩媚了。清粼粼的河水还是静静的、一如既往的流淌着。小河目睹了身边这个小村落,几度枯荣,几度兴衰。它义无反顾地和乡亲们一道承受了生活的重负,也当之无愧地和乡亲们一起分享了生活的欢乐。小河不畏险阻,奋勇向前,它总是充满活力,充满信心……
转眼间我又有几年没有回过故乡了。父母最近来信说,村里已经有几户人家起了楼房,今天发大水,由于我们村水利办得好,又有小河泄洪,损失不大。
我遥祝家乡的亲人们,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以下,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遥祝故乡的那条小河,绿水长流,把乡亲们的希望与追求带向广阔的大海。
千条江河归大海,我想故乡的这条无名小河也应该是流向大海吧。
后记
这篇散文是三十多年前的旧作,每每重拾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就是所谓的乡愁吧。
乡愁似水,无色无味却饱含着生命的万种滋味和张力。
乡愁如酒,浓烈如火却蕴藏着生活的千般浪漫与憧憬。
乡愁不是愁,而是一种普遍的思乡情感。
乡愁因人而异,或浓或淡,或远或近,烟尘袅袅,你总能够闻得见。
乡愁无言,但它一定会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流露、宣泄。
我写《弯弯的小河静静地流》及其后记,都是乡愁的宣泄吧。
1991年9月,省里组织国庆征文,主题是迎国庆歌颂改革开放十周年。记得收到征文通知的时候因为牙痛请假在家。广州虽已入秋依然炎热。当时空调还没有进入家庭,赤膊、短裤、光脚,席地而坐。思考少顷,一气呵成。第一个读者是爱人,虽为外行,评价中肯:真实、感人,看得出你对家乡的热爱和深情。后来该文受到专家评委的一致好评,荣获一等奖,奖状一张,毛巾被一床。那个时候这个奖励已经很不错了,都知道《十五的月亮》十六元,拙作如斯,可以满足。巧在评委会评语是:行文自然,语言流畅,感情真挚,感染力强。大意诚如夫人所言。后来听说有评委建议把拙作纳入中小学语文课本,本人也没有当回事,且无下文,权当闲谈。
多年以来,我对散文的兴趣一直未减,终以散文结缘,由素有文坛伯乐之称的周明先生把我引进中国散文学会的殿堂,渡我成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2023年清明节,我提前几天回到家乡为父母扫墓。我们村和隔壁的两条村一起集体搬迁,整村房屋已被全部推平。村里人家各自投亲靠友或者在附近租房,和小河相伴的小村庄已经空无一人。奇怪的是,房屋推平一年多了,新村建设却毫无进展,听说新村地点都还没能最后确定下来。
进村已经没有像样的路,记忆中炊烟袅袅、生机勃勃的小村庄被葱翠一片的冬小麦所取代。宅基地上的小麦格外旺盛,一眼望去,阡陌难分。在我的心里,小河和村庄就像是一对不可分割的伴侣。我甚至有些担心,担心失去伴侣的小河会不会感到孤单。事实上是我过虑了。小河依旧静静地流淌着,潺潺的流水声,像是思念乡亲们的喃喃细语,更像是迎接新生活的抒情欢歌。
小河是有生命的。
衷心希望,家乡的这条无名小河不要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
是为后记。
作者补记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
周邦文
2023年10月17日于东莞

周邦文简介:安徽合肥人,大学本科学历,在职研究生肄业。现年69岁,1972年冬入伍,历任航空兵某师歼击机机械师,全军夏北浩式机械师,师机务处参谋,武汉军区空军司令部参谋,1982年初转业到广州市公安局,后随建制转入广东省某保密单位,历任科长、处长,全国内部发行某杂志副总编辑,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退休后创立东莞市瑞邦企业服务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公司作为中国对外服务工作行业协会理事,先后为近千家外企提供综合服务,为东莞地区的外企发展、和谐用工作出了积极贡献,诚信、专业受到中外企业的广泛好评。多年来,在工作之余,系统学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并在实践中领会精髓,感悟人生,体察社会,勤奋笔耕,陆续发表了散文、诗歌、小说、报告文学近百万字。其中散文《弯弯的小河静静的流》获省一等奖,一批报告文学作品获某杂志全国评比一等奖。1998年10月被吸收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1999年1月被吸收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周邦文在文学创作中注重有感而发,不事雕凿,尽力使用细腻的笔触,质朴的语言,自然传递真情挚感,让人读起来容易产生共鸣,自然有一种亲和力。
周邦文虽已年近七十,却时时关注着国家的前途命运,特别是每每看到军队建设、国防力量取得新的进步,他都会像孩子一样欣喜如狂。他常说,曾为军人,生命中军魂长存,爱国报国,不改初心。

散文:弯弯的小河静静地流|作者:周邦文

发布人:尹玉峰。曾任《三希堂石渠宝笈集萃》丛书主编、《中国商界焦点》《艺术与收藏》杂志主编。现任中民文化产业集团副总经理、慈善中国书画院、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两院副院长、Ⅰ0—WGCA国际组织世界绿色气候机构东北亚—东盟(中国)总部国际书画鉴定评估委员会副主席、Ⅰ0—WGCA国际书画鉴定评估研究院副院长、Ⅰ0—WGCA国际书画首席鉴定专家、京港澳台世界头条总社长、总编辑、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
都市头条 北京头条 天津头条
上海头条 重庆头条 雄安头条
深圳头条 广州头条 东莞头条
佛山头条 湛江头条 茂名头条
惠州头条 江门头条 沈阳头条
抚顺头条 大连头条 锦州头条
鞍山头条 本溪头条 辽阳头条
海城头条 盘锦头条 福州头条
厦门头条 圃田头条 三明头条
泉州头条 漳州头条 南平头条
龙岩头条 成都头条 绵阳头条
杭州头条 宁波头条 温州头条
廊坊头条 嘉兴头条 台州头条
金华头条 丽水头条 舟山头条
济南头条 青岛头条 枣庄头条
合肥头条 长沙头条 株州头条
湘潭头条 岳阳头条 衡阳头条
邵阳头条 常德头条 益阳头条
娄底头条 永州头条 武汉头条
南昌头条 九江头条 赣州头条
吉安头条 上饶头条 萍乡头条
新余头条 鹰潭头条 宜春头条
抚州头条 南宁头条 昆明头条
太原头条 大同头条 长治头条
阳泉头条 晋中头条 晋城头条
成都头条 雅安头条 乐山头条
资阳头条 绵阳头条 南充头条
临汾头条 运城头条 吕梁头条
朔州头条 呼市头条 包头头条
京港澳台世界头条总社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