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华 | 孔子求职于齐(历史小说)


孔子求职于齐(历史小说)上
王玉华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一
公元前517年9月,也就是孔子35岁的时候,鲁国的叔孙、孟孙勾结季孙把不得民心的鲁昭公驱逐出国境,把持了朝政,走投无路的鲁昭公只好逃到了齐国。
孔子此时正为季桓子家臣(孔子一向与季、孟、叔三家关系不睦,)鲁昭公被逐后孔子一直在观察齐、鲁两国形势的变化。当他听说齐国不但以很高的礼仪接待了前去投奔的鲁昭公,而且齐景公还亲自与重臣高昭子、国子一同到野井(今齐河县东)之地探望慰问鲁昭公。隆重的探望仪式上,先是由高昭子执箪食,国子执壶浆,替齐景公慰问昭公及左右;接着,景公亲自出面,送上礼服和礼器,高规格的礼节和谦逊的欢迎词让昭公很是感动,失去故土无家可归的鲁国君臣一行人个个无不热泪盈眶。
孔子不禁暗暗称赞齐景公的大国君子风范。他想,齐国能以完备的国家礼仪平等对待鲁国这样的亡国君臣,哪还有什么收拢不了的贤才良将呢?人生若能遇到齐景公这样知礼的国君并为之效命那是多么万幸的事啊,于是,孔子立即起程也来到了齐国。

孔子到齐国后,先是带着精美的礼品(丝织品--鲁缟)去拜访齐国的监国重臣高昭子,希望通过高昭子的引荐见到齐景公。高昭子知道齐景公非常赏识孔子的才华,何况一旦孔子在齐国站稳脚跟,他高昭子也就多了一份在朝廷与其他势力抗衡的力量。于是热情招待、滿口答应,把饮食起居安排的让孔子满意舒心。
半个月来,孔子一直住在高氏家族富丽堂皇的庄园里,在这幢南临风景秀丽公园的二层阁楼上,虽然天天赏景、日日美食,也有诗书乐曲相伴,但孔子心里那颗急切盼望见到齐候的心却怎么也静不下来。今夜孔子一觉醒来已是天亮,他从齐纨做成的锦被里慵懒地伸出双臂用力挥了两下,打了一个舒展。
孔子和高昭子是故交,所以在昨晚为他特意安排的周宴上两人又都喝了不少,夜里酒意阑珊,难以入寐,多年前他与高昭子交往的往事又浮现在眼前......
记得五年前(公元前522年),齐景公和晏婴、高昭子去鲁国访问,因仰慕他孔子的才学,便派人把他请去咨询安邦治国良策。那时他虽然刚满30岁,但在鲁国已是小有名气了。特别是在令人耳目一新的欢迎齐国君臣来访的盛大仪式上,他为太庙演出设计安排的两个文艺演出节目,一个是以歌颂周文王为主题,鼓乐齐鸣、将士威武、气壮山河的大型音乐史诗舞蹈剧《周王操》,一个是以颂扬“寻求朋友、重视友情”为主题的诗歌舞剧《伐木之诗》,让齐景公君臣一行和鲁国上下大呼精彩、赞不绝口,他孔丘也因此一炮走红,让齐鲁两国君臣刮目相看、惊为天人。于是鲁昭公一个“请”字就让他堂堂正正的出现在太庙之上。
记得在太庙大殿,当着齐景公和鲁昭公及两国众大臣的面,齐景公说在齐国时就听说他孔丘博学多才、精通礼乐,问他师从何人?他回答说:自已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齐国上卿晏婴也连连称赞道:好极了,学无常师会博采众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那时,齐景公当场问政于他:礼乐对社稷安危兴衰有何作用?他侃侃而谈道:“先君治理,是为了建立天下的秩序,让臣民习贯于有秩序的生活,从而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为了使快乐不受压制,及时通过动作、声音表达出来,因此,礼乐之中贯通着人情。礼仪虽有不同,但目的都是为了人们相敬相安;歌舞乐曲虽有不同,其目的是为了人们相爱相助;礼的性能在于区别,乐的性能在于融合;学礼能够明辨君臣之分、长幼之位,能够区别父子兄弟、男女之亲;学乐可使人的性情和谐愉快,使人的性格宽厚刚韧;臣民百姓若都能接受礼仪之教化,陶冶各自的行为,自然会遵守规范。政令赏罚才能真正起到统一民心、惩恶扬善的作用。所以,礼乐不兴,则政令刑罚不重;政令刑罚不重,则社稷的安危兴衰就无法保证。因此,礼乐于社稷的安危兴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庙堂之上,景公又问起秦国原是偏僻小邦,秦穆公为何能称霸西方时,他孔丘鞭辟入里、掷地有声地分析道:秦国虽小但志向运大,疆土偏僻却能以中正之策治国,选贤举能,重才善任,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故而能够称霸。选贤举能,重才善任是周文王的主张,周公制礼作乐是为了维护文王之道。秦国之为,遵循礼乐而行事,礼乐、政令、刑罚四位一体俱皆发力而不相互冲突,做到宽猛相济而不偏离,礼乐可以帮助执政者恰到好处地把握分寸,这就是秦国治国理政之策。现在秦国因此而强盛,照这样发展下去,秦国统一天下也是有可能的。
五年前他的一番雄辩大略无不令在场的齐国君臣敬佩不一,自此,齐景公就让高昭子多和孔子往来,这样高昭子和孔子就成了知己。这次来齐,他是奔着施展抱负和雄心壮志而来的,通过高昭子的关系向齐景公讨一个公卿之位,扶佐齐王再次称霸天下按理说应该不成问题。但令人不解的是,半月之久了,不知为何高昭子一言不提齐景公招见之事。
二
躺在床上胡思乱想的孔子不觉心里有点郁闷,他轻叹一声,穿好衣服,弯腰套上脱放在榻前的靴子,下意识地来到窗前把窗帘轻轻拉开,打开窗扇,一阵秋风凉意使他心里轻松了许多。
此时,只听的楼梯上似有人来,随即便是高昭子的招呼声:
“孔夫子,您的好事来了!”
不等他问,高昭子推门进来就一五一十的把昨日如何将他推荐给齐景公,齐景公如何久慕他的道德才学,已定好过段时间招见他的好消息。孔子还没来的及说声谢谢,高昭子又说今天可是双喜临门了:
“夫子啊,还有呢,齐侯念及您客居寂寞,特派宫廷乐队前来为夫子演出,早餐过后即到。”
孔子一听大喜过望,果然是双喜临门了,赶忙虔诚的拱起双手,慢慢高举过头,对着高昭子深深一揖,抑扬顿挫地说道:“孔丘深感齐候厚恩,深谢高将军厚爱!”
三
从孔子居住的两层阁楼向东不远就是高昭子家族宏阔的乐舞大厅,大厅里只见编钟编磬成排悬列,琴瑟笙簧等各种乐器有序放置,彤管在手、钟锤在握的乐手们各就各位。一场阵容庞大的演出即将开始。
孔子在高昭子陪同下曲腿席地而坐,大厅里寂静无声。
孔子微微闭上眼睛,脑海里浮现出27年前吴国公子季札给他讲述过的故事。
那一年,吴公子季札出访鲁国,鲁乐师为季扎举行的音乐会上,宫廷乐队先是演奏声乐《十五国风》,后是古乐舞《文王之舞》《武王之舞》《汤王之舞》、《禹王之舞》,特别是对于其中号称“虞舜之歌”的《韶乐》,吴公子告诉他说是美妙绝伦、世无所有。那么,今天的节目中会有他梦寐以求的《韶乐》曲目吗?
高昭子轻声告诉他演出即将开始,孔子正了一下衣襟,垂下双手,复又微微闭上双眼。
少顷,便只听彤管笙竽次第响起,其声宛如鸾凤和鸣,随之钟鼓敲响、琴瑟谐合,恰似和畅熏风掠过,又似一片柔漫的潮水缓缓涌来,恍惚间,孔子似乎既弥漫在三月春风之中,又好象被柔柔的熏风和潮水轻轻地带走……
乐声编织的画面里,一个圆圆的大火球从大海的那边一跃而起,辽阔无边的大海烧了起来,天空烧了起来,茫茫的原野和原野上的树林都烧了起来。红光自东而西、一泻万里,照射在白雪皑皑的牛山之巅和淄河两岸,笼罩了鳞次栉比的临淄城……

钟声响起,宏亮的声音回荡不息,余音悠远又空旷。
城门开处,大队车马驰出城外,旋风般向旷野驰逐。车轮碾过白雪覆盖的原野,鹰犬飞过皑皑的山岗直奔牛山之上……
旋风中心,是一位英俊的翩翩少年王子正在冬猎……
孔子感觉自已的坐席也急骤地旋转起来,整个人也随同加入冬猎的队伍一同奔向牛山驰逐猎物……
孔子未及回过神来,耳畔又传来五弦琴和二十三弦瑟弹奏出的清风流水曲调,一队舞女犹如五彩云霞从空中飘飘而来,音乐把他带入远古时代:
五彩云霞映罩着一座高台,高台之上落着两只五彩之鸟(凤凰)。一阵和煦的春风吹过,凤凰从高台翩然而下……
凤凰和鸣中,一声男婴坠地的啼哭--一个新的生命延生了。
水气氤氲处,一幅母婴洗浴图。
乐声悠扬里,父亲鼓瑟在庆祝。
吉庆祥和的音乐中,传来有人自弹自唱的歌声:
南风吹来暖洋洋啊,
可以解除百姓的灾殃啊,
南风吹来正宜时啊,
可以增添百姓的衣和食啊,
……
孔子想起来了,这是舜帝唱着著名的《南风歌》在四方巡狩。春分到东方,同百姓一起播种;夏至到南方,与百姓一起耕耘;秋分到西方,同百姓一起收获;冬至到北方,同百姓一起抵御风雪严寒。孔夫子猛然惊醒,对啊,这就是《韶乐》,这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舜帝和四方百姓同甘共苦的《韶乐》啊!五彩云霞缭绕处,美妙的韶乐回荡着缓缓飘向东海、汇入大海的波涛声中,金色的朝阳里,海浪音乐起起伏伏、浩浩荡荡、银波万里、雄浑壮丽……
当乐队停止了演奏,只留下那袅袅余音还在耳畔萦绕,孔子终于回过神来,不知是面向高昭子询问的神情,还是仍然沉浸其中的自言自语:“尽善尽美!尽善尽美啊!
于是,孔子自此迷上了《韶乐》,高昭子便专门给他请来乐师指导他……(未完待续)。
高府花园中花木复萌,迎春花伸展着金灿灿的枝条,楼阁画栋间春燕呢喃。时光匆匆,转眼已是仲春二月。
此时,高府特地为齐王和孔子举行的家宴正在进行。齐景公向来不计君臣规矩,高昭子一边频频敬酒,一边劝孔子不要拘束。
宴席上,齐景公与孔子探讨起了为政治国良策。景公询问孔子为君治理国家之道最重要的是什么?孔子回答说:最重要的一条是君王要有君王的样子,对老百姓要讲仁爱之心;二是臣子要有臣子的样子,要对君王忠心不二;三是父亲要有父亲的样子,要对子女慈善;四是子女要有子女的样子,要尽孝道。这样,上下和谐,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就能做到国泰民安了。
齐景公问政孔子
齐景公听后感慨地说:夫子说的很对啊,臣民如果不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一个个都不安分,就是国家年年丰收粮食充足也没有我这个国君吃的份啊!你说的好,说的好啊。于是,为了稳住孔子,齐景公心里拿定主意准备把泥谿那个地方送给孔子作为封地,适当时机再对孔子委以重任。
齐景公想了一下,又说:夫子去见见晏相如何?
孔子迟疑了一会说:在下还是不去见的好,我想那晏婴侍奉了三代齐王,而且都得到了重用,想必他有三种心思啊!(言外之意是说晏婴是个善于逢迎、不讲原则的人。)
景公沉默不语,一会又问:夫子在高子家中平时都做些什么呢?孔子回答齐景公说:管管文书、迎送往来,弹琴吟诗罢了……
送走齐景公,孔子回到寝室,子贡早已在等候,子贡问起孔子和齐景公谈与晏婴见面的内容,子贡说:这个事老师处理的不妥当啊!孔子说:管他呢,我还要练习《韶乐》呢!
齐景公回宫后立即召见了晏婴,询问如何安排孔子的职位,晏婴问:孔子和您都谈了些什么呢?齐景公说:孔子讲的是周礼,“君君、臣臣、夫夫、子子啊,”我觉得他讲的很有道理。对了,孔子还说你侍候三代齐王,想法多,我让他见你一面,可他不肯啊。晏婴郁闷地回道:齐侯啊,孔夫子对我晏婴并不了解啊,我侍奉三代齐王不错,三代齐王一代有一代的具体情况啊,我要是按一个办法处理三代人的事,那不明摆着坑害齐王吗?这个孔夫子愚蠢啊,初来齐国就说这样的话,这不就是搬弄是非、诽谤我、挑拨我和齐王您的关系吗?齐景公想了一会说:那就以后再议吧
五
这日天气晴和,中午的阳光从窗纸斜射进来,把孔子客居的二层阁楼照得明亮亮、暖洋洋。
吃过午饭,孔子洗了把手,用手巾擦手时感觉指尖微微作疼,他翻转来看,十个指尖个个红肿,右手食指和中指竟然出现了脱皮。
拜师学《韶乐》快三个月了,中午吃饭时,他感觉今天的红烧肉格外的香,还埋怨厨师平时不给他做红绕肉,高昭子教训厨师,厨师满腹委屈地诉苦,说天天顿顿都有肉,可孔夫子吃饭象没啥感觉一样,吃完饭一言不发就弹琴去了。
高昭子说,夫子痴迷《韶乐》,三个月都不知肉是啥味道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
午饭时,高昭子告诉孔子,齐景公对他的治国策略很是欣赏,表示要重用他,还要赏赐给他一个良田肥沃的封地。昨天乐师也夸奖他了,说他的奏乐技法已进入胜境,但孔子要求自己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是,便又回屋喜滋滋滋地抱起五弦琴练了起来。
弟子子贡这段时间见老师只顾练琴,一言不提在齐国以后怎么办的事,便主动找上门来提醒孔子。
“老师,我们到齐国来是谋求长久之计的,晏相是个极有影响的人,我看你还是去拜见一下吧,人们都说晏相为人真诚啊?”子贡对老师这样劝说。
“子贡,我不是告诉过你吗?晏婴这人老奸巨滑,他能侍奉三代齐王说明了什么?说明他对人最少也有三种心思,这样的人见之无益啊!”

孔子与爱徒子路、子贡
子贡刚要接话,乐师就带领一群宫廷乐手进门来听孔子弹琴来了,子贡只好告别退场,再找熟人探听晏相那边的信息去了。
乐师和众乐手一边听孔子弹奏,一边夸奖孔子的技艺出神入化并创新出自己特有的风格,一群人共同热热闹闹地切磋起奏乐技艺来……
这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孔子和子贡议论晏婴的话,不知怎么很快又传到晏婴耳朵里。晏婴在对孔子有点失望同时也有点生气了。就对家臣说:孔丘不了解我,却在指责我。以前我还挺佩服儒者的,现在我真有点怀疑他了。
子贡闻听晏婴此言后慌忙赶回来,再次劝说老师赶紧去拜访晏相解释一下才好,孔子想想也有点后悔说了失言冒失的话,刚想换好衣服准备去向晏相倒歉,晏婴派来请他去府上的人已捷足先登了。
六
孔子来到晏婴府邸,两位哲人互拜致礼后,晏婴引领孔子来到了临淄城东边的盐场。
孔子不解地问道:晏卿,你带我到这里来,不会是教我怎么学晒盐的吧?
晏婴笑了笑问道:你来到齐国有什么想法呢?
孔子说;齐国街市繁华、人口众多,处处透出泱泱大国的气派,但是国人不乏奢侈狡诈,重利而轻义。
晏婴轻笑反问;天下之人,有谁不图私利?就说那些盐民吧,他们夏烤烈日,冬冒风寒,终年劳作,为了什么?为了利。管仲曾说过,商人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怕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下海,顶波逆流,风浪险恶而不惧者,利在水也。所以,利之所在,虽千仞高山不避其大,万丈深渊不避其险。因此,对于利,为政者应该引势利导。奢侈狡诈确实令人厌恶,而重利轻义也是有其道理的。
孔子又问:如果人人都轻义重利,便不能忠诚为国,灾难来临时也不能挺身而出。我在街市上见到齐国有许多卖假脚的,可见齐国犯罪者之多。
晏婴说:从古至今,犯罪之人其手段虽有所不同,但大多是因为过分地贪求私利而走险。由此可见,人即可为利而劳作,也会为利而走险。
孔子接过晏婴的话说道:走险者既有害于他人,也有害于国家,因此,不能过分地崇尚重利而轻义。反之,应该极力地教化臣民重义而轻利,这样做是合乎周礼的。而齐国缺少的恰恰是周礼。
晏婴哈哈一笑问道:衣食足而知荣辱,人如果衣无所衣、食无所食,如何言礼讲义呢?重利虽然不合周礼,但齐桓公却赖此九合诸候、一匡天下。
孔子强调说:重利轻义只能强盛一时,却不能永远强盛,齐国已经不如过去了,这是为什么?另外,大夫的富有已经超过了齐君,这又是为什么?正是因为缺少周礼的缘故。听人说,上卿大夫曾讲过,齐国之政将要归于他人了。
晏婴好心提醒孔子:齐国内政的事情,无论你听到什么,只当从来没有听说过罢了。如果君上任用了你,你将如何治理齐国呢?
孔子坚定地回答说:恢复周礼,唯有这样国人才能不会如此重利轻义,大夫才不会负于君上,君上才不会挥霍奢侈,君臣父子才能各依名分,国家才会出现长久的安定。
晏婴听完孔子这段话,长久沉默不语。
良久,孔子小心移移地轻声问晏婴:上卿大夫,我自幼非常敬佩你的学问与为人,适才所言如果有何不妥,还请您直言不讳的指出才是。
晏婴思索着对孔子说:你想的太好了,齐国之所以强盛,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得海盐之利啊……

宴婴与孔子对话
七
光阴荏苒,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又是一个深秋。
俗语道,锣鼓长了没有好戏。孔子来齐国已时过一年,赠地封卿的事高昭子那里没了音讯,齐景公更是没了动静,孔子心里象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一天,齐景公让高昭子传话给孔子说:齐国给不了孔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愿意在齐国留下的话,可以安排他做象鲁国季氏之下、叔子之上那样的职位。
高昭子告诉孔子后问:夫子,我如何向齐王回话?
孔子沉默了一会:不急,不急,过几天再说。
齐景公知道了孔子的心思,就招见晏婴再一次提出重用孔子的想法。
晏婴说:齐王啊,周朝那一套繁文褥节早就过时了,要是管用的话,周王室为什么衰弱致此呢?况且各国还有各国的具体情况啊。周朝礼制本就不适合齐国,先王桓公和管仲革故鼎新才有了齐国的强盛,今日孔丘又来倡导君臣父子和节财之说,这是与时事不符啊!
依我看来,孔子倡导的这套礼制一是过于繁琐,几辈子学都学不完。孔子只是个书生,想法太理想化,是个天真之人。二是礼义那一套只在嘴上说说可以,如果拿来治理国家不会有实用价值了。儒者之说夸夸真谈、虚言妄语,不是治国安邦之道啊。
齐景公听了晏婴这一番话,思谋良久,还是觉的晏婴说的更有道理。于是就又让高昭子传话给孔子说:“齐王说他已经老了,不能任用你了。”
高昭子把消息告诉了孔子,孔子长叹一口气说,也罢也罢,看来齐国不适合我啊。天下之大不信没有我孔丘施展抱负的地方,高子啊,谢谢你让我在齐国欣赏学会了《韶乐》,这样也不枉我来齐国一游啊,以后我可以用它来内以修心养性、外以教化万民了……孔子子言毕,振奋了一下精神,嘱咐弟子收抬行囊,准备离开齐国。
第二天清晨,一辆马车载着孔夫子弟子一行出了临淄城西门,一路巅簸在黄土大路上,这条大路很直,直到天地相接的地方才被朦胧的绿色淹没。

孔孔子带领门生周游列国
孔子望着绿色铺就的远方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他从驭手手里抓过鞭子,照着那辕马狠狠地加了一鞭,车铃便叮叮当当紧着响了起来。
他听着听着,那叮当作响的铃声依稀变成了钟磬之声,琴瑟之声,美妙的《韶乐》之声……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军旅大校书法家书法宋忠厚独家销售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