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节的风俗诗话
长安,金沙河
重阳节,又称登高节,重九节,老年节,祭祖节,双九节,晒秋节,敬老节,九九重阳节。
节日风俗话动:插茱萸,赏秋,赏菊,登高,踏秋。
起源:祭祀,天象,祟拜,丰收祭天。
重阳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每年九月初九日。
“九”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逢九,故称“重九”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久久重阳是吉祥的日子。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前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福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活动的两大主题。同时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重阳馍,糍粑重阳高,菊花酒,菊花汤,菊花菜的饮食习俗。

重阳节始于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普及于西汉,鼎于唐代后。重阳节发端于古祭祀活动;春秋时己有在九日农作物丰收之时祭天帝的活动;汉朝时,汉高祖刘邦的爱妃伺女被赶出皇宫,流落民间,将皇宫重阳节的饮宴,赏菊等风赏传入民间。受道教思想影响,至汉代起,重阳节有了求寿,追求长生的习惯,魏晋时,重阳日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唐代重被正式定为节日;明代愈发风行,重阳,皇宫上下须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亲登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直到清代。
随重阳节在民间的普及,文人骚客也争相涌入,文学诗词也融合于重阳节,都以个人不同感受来吟咏赋怀,诗词歌文,风格絮繁。
如唐王维巜九月九日忆山东弟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诗描写作者异土他乡生活的孤独凄然。表现作者重阳节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健康吉祥生活的思念渴望。诗意反复跳跃,含蒿深沉,扑素自然,曲折有致。
隨,江总《与长安归回杨州九月九日微山亭赋韵》心随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乡篱下菊,今日几花开。
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回故乡时路过微山亭时作,它通过南云北雁寄托自己对家乡的思恋,又自昫问故乡篱笆下的菊花,抒发诗人思乡欲归的迫切心情,全诗即景赋情,感情真挚含蓄。

唐,崔曙《九日登望乡台呈刘明府客》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豋临曙色开。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至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云翁去不回。且与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花怀。
此诗写诗人重九登高邀友人痛饮,写的不落常套,独惧持色,在抒写怀念友人的情思中隐含着知音难遇的感叹。全诗溶写景,怀古,抒情于一炉,气势雄浑,酣畅淋漓,转承自然,一气呵成。
北宋,李清照巜行香子,天与秋光》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那堪永夜,明月空床。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词上半部分写大环境,通过重阳时节,秋风,秋雨,秋凉来描写主人公所处的悲凉之境。下半部分写由大及小,通过主人公所处的院落,夕阳,长夜,明月等事物和砧(捶布)声蟋蟀声,漏声等声音,来烘托主人翁落寂的心情。前后结句均用排比,加浓了悲凉后的气氛,增强了词的节奏感,音律美。
又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回恨落晖。古往今事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李白巜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王勃《蜀中九日》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怀。人情己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白居易《重阳席上赋白菊》,满园花菊郁金黄,中有孤丛色似霜。还是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入少年场。
再如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杜甫的巜九日,李白《宣卅九日,闻崔四,侍御与文太守,游亭山,余时登响山,不同此费,醉后寄崔侍御二首》,苏轼的古排巜九月九日,黄楼作》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露成霜》李清照的《薄雾浓云愁永昼》……………
这些文人学士的雅诗香词,或豪放,或婉约,或凄切,或悱测,或清丽,或哀怨,或伤愁,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与层面写出诗人词人重阳登高怀远,把酒赏菊思念亲友的凄切情怀,读来另人思绪荡涌,被诗人真挚倾情深深感染,由衷仰叹中国古诗词的深沉魅力。

重阳节的起源,风俗,发展,盛行,传说,谚语,及其历代在民间所产生的影响和文学诗词的融入,无不渗透凝聚着传统历史文化的结晶,风俗感染着诗人,诗人又创作诗词表现风俗美,两者相互融入,在民间产生了深远,古扑,厚重的历史传统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感动,陶醉,又为它传承。
2023.10.22午夜农历九月初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