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自驱幸福成长型党支部” 推进乡村振兴“四雁”工程
把“失落”的乡村优势找回来
文/ 任振国
(临沂日报报业集团驻沂河新区大墩村第一书记)
驻村第一书记怎么当?我们派驻沂河新区大墩村第一书记工作组自2021年10月驻村以来,围绕市委提出的“四雁”工程,提出“党建引领自驱成长”工作思路。

第一书记工作组 提出自驱原则,由出钱、出物、办具体事为主的传统帮扶思路转向培养人才、创建“自驱幸福成长型党支部”转变;运用党支部领办农村合作社,

把“失落”的乡村优势重新找了回来,着力增加村集体性收入,使得这个村从负债10万元到收入100万元,找到了一条“帮扶头雁、借用外雁、培养鸿雁、形成雁阵”,为乡村振兴中第一书记帮扶后进村开辟了新的工作思路。

不搞“两张皮”“一边倒”,抓好 “头雁”“归雁”
大墩村属于沂河新区梅家埠街道,位于三县区交界处。先后隶属于郯城、临沭、临沂经开区、河东区、沂河新区,无论怎么变更,她都位于“边陲”地带。

2021年10月份以来,市派临沂日报报业集团和区派河东融媒体中心第一书记工作组进驻调研后发现,这里的土地肥沃、交通便利,优势明显,

但奇怪的是,优势成了劣势,资源难以利用,村里亏损欠账10万元,群众信心低落。特别是人才外流严重,党支部软弱。村子里“半身不遂”的残疾人特别多。

大墩村在分沂入沭扩大工程中,清淤、运土、筑坝几乎全靠人工。当年修河道、整土地出苦力造成37人办理了残疾证。

我们又摸排出70多位残疾人,这些人情绪特别大,具有“失落型”乡村的典型特征,我们决心为这类村庄的“翻身”进行查问题、找出路。

我们发现该村有难得的区位优势:距离临沂市南外环3公里,距离东外环3公里,距离岚菏高速出口2公里。

望着偌大的城市,有着便捷的交通,大墩村并没有变成临沂城的“后花园”、“农业供应基地”。

相反,城市吸走了仅有的资金与劳动力,把大墩变成了“空壳村”。眼前是“老人、老街、老农田”,50岁以下的人,没有会种地的;45岁以下的人,没有住在村里的;20年来,村里没建新房;50%左右的房屋为危房、空置房……

最重要的是,往届村“两委”班子常年软弱,发展无门路、治理无思路。

驻村帮扶千头万绪,如何开始、怎样起步,在众多纷繁复杂的头绪面前,找到了工作开局着力点:党建+自驱,育强领头雁。

我们发现村里从外地回来的能人王善正刚刚担任大墩村党支部书记,他热情高,但是缺的是办法和思路。这是“四雁工程”中的“头雁”和“归雁”。

为抓好“头雁”、“归雁”,我们提出“外拓支援,内生动力”的思路。一是从党建入手,扶持好、帮助好新任党支部书记王善正,让领头雁有信心飞起来;

二是从资源入手,把人才、土地与靠城近的资源发掘出来,成立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让领头雁有能力飞起来;

三是从改变自身形象入手,帮助“头雁”、“归雁”飞得更高更漂亮。

第一书记自身观念更新、定位与形象创新,是基层党的建议一项变革。

如何避免过去许多村庄出现的第一书记工作组和村两委之间“两张皮”或者是“一边倒”现象,使之快速形成合力,在抓工作上不内耗,是第一书记工作组自身的变革,也是党建工作的创新,做好了,便能使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

我们做了两件有影响的事情。第一件事情,经过一段时间的村情调研和召集老党员老干部谈话、征求意见,并报集团党委批准后,第一书记工作组倡导村党支部首先下发了同心协力振兴乡村的致全体村民的公开信,赢得群众的支持。

第二件事情,以“打造自驱幸福成长型农村党支部”为目标,推出“正向不反向、建议不决定、参与不干预、靠近不亲近、看紧不盯紧、放手不撒手、推力不压力、自控不掌控、自律不死律、内驱不焦虑”等十项自驱原则。

在这同时,通过实施了大墩村“123456”党员干部工作纪律准则,有效地约束了党员干部行为,调动了工作的自律性,形成人人干事、事事争先的局面,最大限度激发四雁人才的奋斗精神和创新创造活力。

从黑土地的潜力释放开始
大墩村位于沂沭河之间,在分沂入沭河道北岸。从临沭经河东到郯城,有一条宽约2公里的黑土带,大墩村就坐落在稀有的黑土之上,约3000亩,土层肥沃,有的厚度2米还多,全村人均耕地达1.5亩,土地资源丰富。大墩村是“外雁不进,内雁不出”的衰落的土地。怎样让大墩村振兴,从土地入手?

我们以创建“自驱幸福成长型党支部”为引领围绕农业种植,我们很快砍开三板斧:一是从黑土地的潜力释放开始,搞土地流传,把潜在的优势发掘出来;

二是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把人才积聚起来,形成农业种植的产业链;三是推出了“水电立农、科技兴农、农机强农、种子富农、进城新农”的“五农强村”战略,购置抗旱设备、兴修水渠、平修土地,并跨县区协调东、西、南湖农田供电项目,赋能土地,有效改善了种植手段,做到增产增收。

第一步,响应区委区政府号召,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有30多人,大墩村党支部领办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成功流转2450多亩黑土地。

带起8个专业合作社。这九个合作社是由散户从外面归来的农民当合作社社长。还有六户是村里面的人,其中有个叫杨大金的他是从外面回村的。杨大金进村后成立了农机合作社,负责全村的收割。

第一书记工作组帮助杨大金思考他们要做的事情。很快的把全村2000多亩数土地的收割都承包下来了。接着其他的人成立了种子合作社,农业合作社,运输合作社,围绕全村的土地形成了产业种植一条龙。

第二步,成功流转土地2450多亩,走在全区前列。我们提出的“让土地流转起来、托管起来、赋能起来、保险起来和让农民解放出来”的“五让工程”。

把土地进行托管供销社和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进行连片种植有机结合。在村合作社成功流转和统一种植模式的有效带动下,去年村民崔广春等6户群众主动把手里的100多亩地交给合作社来种。

土地流转让该村解放劳动力近300人,群众转身进城打工成为新农人,仅此全村年增收1000多万元。

第三步,架电到田间,解决“旱不能浇”的难点。村里近3000亩的庄稼地没有农业用电,有水也引不过来。我们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跨县区协调东、西、南湖农田供电项目,在国家电网临沭供电公司的大力帮扶下共架设电线杆66根,电缆11000多米,争取资金总投入230多万元,结束了该村亘古田野历史上没有供电的历史。

解决了旱涝问题,我们顺势推出“水电立农、科技兴农、农机强农、种子富农和进城新农”的“五农强村”战略。先后争取投资60多万元购置机械4台,投资15万元购置抗旱设备4套,投资40万元兴修水渠12000多米,有效改善了种植手段,做到农田旱涝保收。

全村土地合作社,第一年就收入了40万元,目前村集体收入突破了100万元。同时通过清理往来集体资产合同,今年可集体增收30多万元。同时我们推出“首粮尾食”思路,成功引入朱老大食品、天成面粉等农字号企业拓展产业链条,充盈村集体“钱袋子”,鼓起农民腰包。 
一个欠账10万元的村庄变成年收入100万元,村集体有了收入,干事的劲头又拧在一起,“等靠要、转磨拐”现象消失了,“我想干好,我能干好”成为村工作的主基调。

我们赋能土地资源,通过头雁、归雁、领办创办的土地合作社、鸿雁人才形成农业产业链等实体合作社。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实现资源联调联动、平台共建共享。以“四雁工程”助推大墩村示范带动更多农户抱团发展,着力增加村集体收入,使得冷落村变成兴旺村。

围绕“四雁工程”下了五步棋
我们围绕人才振兴,围绕四雁工程走了五步。
第一步,培育好、帮助好领头雁。王善正从外面回来后,缺少与政府部门打交道的经验,市场经营经验不足,多少有些急躁情绪。我们首先商量好全村的发展蓝图,提出了抓党的建设,用党支部领办合作性的方式把人才聚集起来,有一帮人跟着干。中间他曾经动摇过,觉得难度太大。我们和他多次谈心,提出先改变村庄面貌,办几件实事。进村不久,正好快要到中秋节,王善正用自己的钱买来面粉与油,我们又配上了点心和月饼,我们不出面,由王善正出面。王善正说,既出路子又帮方法又出钱,还不出面,群众把好话都说到我身上,帮我树立了威信。

第二步,引好外雁来助阵。村里靠城近,我们联系临沂三院、恒仁耳鼻喉医院、山东天成、临沂朱老大、安众电力、宏仁医药、绿通蔬菜、日照特康、临沂兴泰建筑、盛世酒行、沃尔锡商贸、贵人道集团、卫康集团等30多家爱心单位和企业到大墩村开展走访慰问、义诊、捐资助学等助力乡村振兴活动20多批次2000多人受益,捐款捐物献爱心折合人民币110多万元。极大地增加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三步,让土地增值,让雁归来。现在,土地还是那些土地,但是每年能够增收。让外面归来的人看到好处。王玉山夫妇就是看到了家乡的变化,离开家乡又回来种植400多亩地。根本条件的改变,使得成群“大雁”归来,空穴成为凤巢,使得大墩村成了群雁集聚的地方。

第四步,通过为民办实事带好队伍,实现鸿雁齐飞。村里在农业农村领域从事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社会化服务、文艺、非物质文化等行业的“土专家”“田秀才”。让村里的新成长的雁能够快速成长,出现众雁齐鸣的景象。村里办起了食堂,为8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供应,为70多名残疾人办了残疾证,修建了党群服务中心。在办这一件件实事的过程中,村里的年轻人成长起来,成立了“墩实帮”服务志愿队,并获得金牌服务队称号。村中志愿者服务队近百人,在疫情防控和重大节会活动党中起到很好的作用。两年来,发展了4名新党员和6名积极分子。使得乡村振兴出现一批新带头人,人才在干实事中成长起来。

第五步,形成机制,为雁阵齐鸣创造条件。我们全力打造“自驱幸福成长型党支部”,制定《党支部议事决策制度》《村规民约》等规章制度,改造提升村党建场所。
为党支部、团支部、妇联等建立了30多项制度,形成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结合,全民参与的状况。风气改变了,人心上来了。

推进“自驱幸福成长型党支部”的六个体会
创建“自驱幸福成长型党支部”,是大墩村第一书记工作组在基层党建遇到的新问题。关键是从传统的做好人好事思维中走出来,围绕乡村振兴四雁工程来当好“第一书记”。

体会之一:第一书记和书记明确“外拓支援,内生动力”两条工作主线。在打造“自驱幸福成长型农村党支部”的理想目标的鼓动下,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做事到位不越位,重点负责外拓寻求扶持和支援;村党支部书记负责内生动力,当好主力军,带领村内党员干部、入党及分子和年轻的志愿者成立“墩实帮”公益服务大队,扑下身子为群众多办好事办实事。

体会之二:第一书记工作组定好思路,做好规划,为乡村振兴长期发展打好谱气。自驱幸福型成长模式要鼓励成员设定个人和整体目标,并制定实际可行的规划来实现这些目标。第一书记工作组要着眼长远,不计较本批次眼前利益,以增加工作的延续性为重,结合村两委干部刚换届当选,想干事、干成事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第一书记走了也让群众感到按照这条路走下去更有希望。我们探索形成的“党建引领做龙头、土地源头产出作支撑、农业公司化运营闯市场、群众共治共享成果”的发展模式,带领大墩村驶入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体会之三:第一书记工作组和党支部书记互相尊重、支持。不争权,不抢权,让村党支部书记自己成长起来,帮助他们形成自我发展的驱动力,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力量。我们制定推出“正向不反向、建议不决定、参与不干预、靠近不亲近、看紧不盯紧、放手不撒手、推力不压力、自控不掌控、自律不死律、内驱不焦虑”等十项自驱原则,制定出来了,也做到了。

体会之四:第一书记工作组把做实事与带队伍结合起来。我们在打通村里难点堵点时,与支部书记和村干部一起干,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激活村里活力,让新生的队伍快速成长起来。

体会之五:第一书记工作组沟通和协商机制。良好的沟通和协商是第一书记与村两委员之间建立有效合作关系的关键。第一书记能够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并寻求共同的解决方案。

体会之六:第一书记工作组自律与责任。第一书记工作组帮助建立“自驱幸福成长型”党支部需要双方具备自律和责任心。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第一书记不做“面子工程”,两年来,村中反映个人工作的一块展板也没做。

两年来,“党建引领、自驱成长”工作思路的推进,促进了“自驱幸福成长型党支部”的形成,第一书记工作组和村“两委”之间形成工作合力,一心一意为乡亲们办实事,在村里掀起民生项目建设热潮。村里正式通上公交车,完成300平米党建场所改造提升,建设村北入村迎面墙,安装覆盖全村包括东南西北农田的摄像头52个。

走访慰问老党员、困难党员群众200余人次,协调组织新办残疾人证件74本,协调建设希望小屋4处,联系救助孤困学生14名……完善户户通工程、亮化工程、安保监控工程、农田供电工程,完善村内健身小广场、麦田文化节等重点项目和活动得以顺利实施,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切实得到增强。我们在实践中也找到了“帮扶头雁、借用外雁、培养鸿雁、形成雁阵”的新思路。

两年来,大墩村被评为省级卫生村、全市党支部领办农村合作社示范社、“代村式”好支部、“百千工程”示范村、区级五星党支部、区级志愿金牌服务队、齐鲁之星、市级红十字会最美救护员、市级奋斗之星、全区十佳道德模范、区级优秀共产党员等集体和个人荣誉紛至落户,花开大墩。国家和省市及媒体对大墩村乡村振兴的稿件刊发60多篇,大墩村成了沂河新区一颗亮丽的新星。

两年来,我们为大墩村争取和筹集了多个项目和资金,累计达到1200多万元(其中各级政府扶持700多万,工作组拓展社会扶持近500万),乡亲们一一列举,诉说感激之情。

这一桩桩、一件件都凝结着我们付出的心血和汗水。重要的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聚焦破解乡村人才短缺、产业竞争力弱、乡村发展活力不足等问题,使得深化“四雁工程”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大推动力量,促使大墩村走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大墩村的变化,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有老教师把这里的旧民谣改为了新民谣——

旧:大墩村,实在难,老人老街老农田,六十年代老容颜,村中活泼可爱很少见,群众脸挂沧桑感。
房屋旧危多空闲,农田只准粮油棉,旱涝不保靠天饭,三盏路灯夜无眠,何时近城不兴叹!

新:土地流转集体种管,群众解放坐家数钱,党群中心事事能办,农田供电产能看见,兴修沟渠旱涝保险,农机轰鸣收种不难,进城新农年入千万,集体增收突破百万,夜同白昼村居靓变,节会文化村名传远,逢年过节福利很全,幸福食堂天天过年。


京都书画艺术网
山东书画周刊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