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蓼花糖叫糖,其实是一种糕点,是我们家乡三原的特产。虽然现在许多地方有做,但最出名的还是三原蓼花糖。
三原蓼花糖形似莲藕,蓬松个大,金黄色外皮裹有熟芝麻。手握轻若无物,咬之清脆有声。断开外壳,中心是雪白细腻的蜂窝状冰网。香、酥、脆、甜,入口即化,余味留香。
一方水土养一方物。三原蓼花糖成为陕西名点,一是用料考究,二是制作精细,再有就是三原的地下水了。如同茅台酒酿造须用赤水河之水,三原蓼花糖也必用三原之地下水,方能做到糖心酥脆。因为这个缘故,2015年,三原蓼花糖被国家质检总局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因为是名点,蓼花糖成为三原的一个文化符号,一张响亮的名片。这些年我走南闯北,到外地出差,对方一听说我是陕西三原人,就像他乡遇故知,“噢”的一声,“你们三原的蓼花糖很有名!”外地的朋友到陕西来,回程总要带几盒三原的蓼花糖,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
蓼花糖出在三原,自然是和三原的历史文化有关。三原地处关中平原,古来为京畿之地,米粮之乡,商贸向来繁盛,是西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也是南北文化交流的中转站,食品工业尤其发达。唐宋时期,县城、鲁桥镇已有糕点作坊。明清时期,更是“市廛极盛,集四方商贾重赀,昏晓贸易”,中原和南方一带所产糕点,接踵流传过来。“扬州、湖州、苏州、徽州、常州等江南诸地糕点,如寸金糖、牛皮糖、麻酥、藕丝、浇切糖、花生蘸、脆松条等名点先后被引进在三原生产”(据姚正民《三原糕点》)。南北食品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催生了三原什锦南糖、南式点心的生产。到民国时期,三原经营糕点糖货的字号已发展有南茂号、义源恒、德生荣、同发祥、大丰隆等多家,糕点品类一度发展到50多个品种。
三原蓼花糖的生产始于明代,距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相传明正德年间,南方一带的小贩,每值腊月,将当地糯米制成的年糕,运到三原、泾阳一带售卖。临到年关,没卖完的年糕不便带回,寄存在当地友人家中。过完年来后,将其捣碎成粉,加少许面搓成棒状,用油炸后再卖。这种隔年的陈年糕,经过一个春节的“饧面”,粉碎后再成棒状,热油一炸,瞬间蓬发胀大,吃起来酥脆香甜,别有一番风味。当时人们称其为棉花糖。
棉花糖成为蓼花糖,还得说到南方的一种糕点“蓼花”。蓼花产于明代惠州府兴宁县,即现今的广东省兴宁市。此蓼花融入客家糕点的用料和制作方法,用糯米、芋头、芝麻、砂糖等原料做坯,经油炸,制作出一种色泽金黄、剖面洁白、口感酥脆的糕点。因表皮碎花形似蓼花,被时任知县祝允明命名为“蓼花”。南方这种糕点当时也传到三原,三原师傅吸收融合南方糕点的制作方法加以摸索,形成自己的一套做法:冬季或早春,选上好的糯米研粉,上笼屉蒸熟,充分搅拌后,掺入黄豆浆制成坯条,放入通风干燥的晾坯室数月,让米粉的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这是蓼花糖形成蜂窝状糖心的关键所在)。制作时,将阴干的坯条先放入温油锅中膨发成型,再置入滚油锅炸成金黄色。最后再挂上糖稀,滚上炒熟的芝麻,即为成品。其加工工序,经选料、淘洗、浸泡、磨粉、蒸料,和面、搓条、制坯、阴干、发坯、炸制、浇浆、挂皮等24道工序方算完成。因其产品脱胎于南方糕点蓼花,故取名南蓼花糖。又因明代称岭南一带的少数民族为僚人,蓼花糖也写作南僚花糖。
三原蓼花糖问世后,即受到各地客商的青睐。赞其“心如冰网,晶莹洁白;手掰有清脆之声,入口则韧中有脆”。清康熙进士温仪《纪堂遗稿》中记其“生性冰雪姿,胸怀若旷谷。” 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到西安。陕西巡抚将三原蓼花糖作为地方名贵食品贡奉慈禧,慈禧品尝后大加赞赏。从此蓼花糖成为贡品进入宫廷,扬名海内。
如今,当年作为贡品的蓼花糖,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曾经的小作坊生产走向规模化,已成长为富民强县的大产业;传统的蓼花糖制作技艺得到重视和传承,产品在发展中更加精致,又添新品……
三原蓼花糖,赶上了一个发展的新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