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王海小说集 《鬼山》
——阎 纲
君住咸阳肖河岸,我在礼泉西北城, 相去五十里,都是黄土地。 你有写不完的肖河故事, 我象骏马注坡驾着屈原的车子, 蜷扃顾而行,不尽游子思乡梦。
“美不美, 家乡水; 亲不亲, 故乡人”。 我和王海非亲非故, 连长得什么样也不知道 ,然而,很谈得来, ----文字之交也。 王海让我更加喜爱家乡父老, 更加恋土思乡, 象过电影一样。文学之功也。
为创办《中国热点文学》, 一九八八年底, 我特意向西北大学作家班凭乡党的面子索求佳作。(家乡观念河其重也)。在刘建勋、魏秀琴二位班主任的撮合下,青年作家马利、 赞许、 商子秦、奕晓明、诺晗、陈静、 刘辉、 薄厚等相继赐稿, 以光篇幅,其中就有王海的《 鬼山》。
《 鬼山》原名《 无字碑》, 《 中国热点文学》 89年4期发 时, 我改为《 鬼山传 奇》, 好事的发行者竟在目录下写下这样的文字:一 个年轻 的游击队员,负伤醒来后, 怎么会躺 在一个年轻寡妇怀里?几十年的生生死死 ,女儿怎么会恋上了父亲?确有些奇处, “无奇不传”,故 称 “传奇”。传奇的背后,包藏着一个被注入“关中楞(冷)娃” 执拗犟牛脾气的高尚的灵魂 ,联缀着从战争时期到文化革命到现实世界的社会心态,是一幅悲壮的风情画图。有个电影厂曾写信要求将它改编电影。
当他的第二篇稿子寄来时 ,我震悚了。 这个名叫《 坐牢也是军人》的中篇, 说它“黄 ”不假, 由人而及动物, 说它有损军人形象,似乎也有道理, 他死得光荣, 但犯了多不光彩的错误啊! 意味深长的是那位女记者,对所深受侮辱的不以为然。 噫吁乎哉, “关中楞冷娃”何其于此! 王海写这部中篇是很动感情的, 我边读边感到作者热血沸腾 。
扫黄开始了 , 终以“涉及性 ,不敢用” 而作罢; 王海自己也 “ 觉得内容不对劲”,未收入这本集子。 他的第三篇来稿是 《丧情》,写家乡的接生婆的一生, 由接生牵动家家户户, 艾艾怨怨, 林林总总, 角度很特殊, 充满乡音乡情 。不料报刊整顿 ,,《中国热点文学》 九0年停刊,完璧归赵。《丧情》 返归故里。
这部小说集的大部分作品, 包括《礼摸》 等小小说读来饶有兴味。 这位不大修边幅, 不善精工不露斧痕, 痴心于浑然天成, 敢于放纵笔墨,多少带有自然主义琐碎陋习的作家, 却以直面人生的,无拘无束的, 狂放不羁的村风俚语的描写, 透露了商品经济到来后农村变化的消息 ,同时衬托以城乡小民新时期文化心态 的反差。
正由于此, 这本集子中有关乡下姑娘在城里当保姆的描写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山情》里的杨花背负着乡村妇女传统的苦难, ,踏进现代城市的家庭, 相形见绌, 自惭形秽, 不期竟在人格上赢得胜利。 然而她终究逃不出农 村 一一对于她是落后 、苦难的象征 。
《 感情》里玲玲的形象十分可爱, 一个在城里主人眼里贬值的农村姑娘, 人 在不断升值, 反使享用物质文明, 自以为高人一 头 ,实则未可免俗, 小市民 一 个的女主人玉 芳黯然失 色。 在王海眼里, 乡里厚土的传统美德神圣不可侮的,乡下人比城里人未必低下, 王海在城乡道德评价上显然是有偏爱的。 在这本集子里,《感情》 是压卷之作 。而在《 感情》里, 有关玲玲的第三章完全可以独立成篇,抽下来是个相当不错的短篇小说 。真遗憾 ,“感情的题目很不理想。
我喜欢秦腔。秦腔是百年来 家乡人自己为自己创造的艺术娱乐形式 , 唱将起来 , 演将起来, 繁音激越 ,热耳酸心 ,雅俗共赏 ,老少咸宜 ,一声“ 实可怜” 两泪共沾襟 。我尤为 喜欢草台子上的桄桄乱弹和寥天地里的秦腔野唱 ,那情景,那胸襟 ,真叫痛快 。
我也喜欢羊肉泡 。我们礼泉县城的羊肉泡馍遐迩闻名。那又浑又素、 又软又硬、 又干又汤、 又香又辣、又雅又俗 、又贵又贱 、又有嚼头 、又好嚼、 油而不腻,,不管年老年 少有牙没牙的一概如食甘饴的, 吃一顿饱一 天的地方优秀传统饮食文化,自小滋润,培养着我的艺术审美胃口 … … 尽管现在的羊肉泡 一言难尽, (特别是北京城几家所谓的陕西风味餐馆)。 我读《鬼山》, 如同听秦腔 ,如吃羊肉泡 。
一 九 九二 年 十 一 月 十 四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