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214》「飘舞的剑」(4481辑)

晨间寄语
老话说,性急吃不得热豆腐,自然有他的道理,不仅如此,很多事情性急了都办不好,事与愿违,弄巧成拙。我们这里有种食物,以前要逢年过节才吃,现在条件好了,想吃就做来吃。它和汤圆同类,就是做起来程序有点烦琐,因为不太入眼,还少有人做来卖,它有个俗名,叫“牛滚塘”,也叫“牛滚团”。
通常,爱吃汤圆的人都喜欢吃它,只是汤圆的馅是包在里面,而“牛滚塘”则是“包”在外面,做料基本一致。同是糯米粉面,将其揉成比乒乓球稍小的坨,煮熟。所谓包在外面的馅,以裁种在山地的黄豆(大豆,肥土种出来的粒大而香味次)炒熟磨成粉面,加上白糖,再以本地特有的酥麻(色黑,油菜籽状)炒熟碾碎,比例少些和在黄豆白糖粉里,大盘装,然后将煮熟的糯米坨捞出放到盘子里,两手拿着盘子摇晃摇晃,形似水牛在泥塘里打滚,顾名思义取形而得名“牛滚塘”。当你用筷子夹着这“牛滚塘”,一口吃不完,两口又少了点,十分玩味,口感蛮好的。这种馅“包”在外面实际上是裹在外面的吃法,由来已久,很有乡土气息。
农村有句俗语:“管他有钱无钱,娶个媳妇回家来过年”。有个很久远的故事,说有个新媳妇过门后,临近过年的日子,家人出去干活了,很想表现表现给公婆看看。一个人在家开始做“牛滚塘”,心想待他们干活回来,进门就能吃上香喷喷的“牛滚塘”。做好了,一大盘圆滚滚的,心里十分得意口水来。可是左等右等不见他们回来,又不知这次做的味道怎么样,干脆尝尝?当她将一个“牛滚塘”正往嘴里送时,突然门响了,新娘慌不跌地把整个“牛滚塘”全部吞了下去…。家人进门后四下看都没人。明明说好她在家看家做饭的,这是去了哪里呢?老婆婆朝着厨房走去,进门就看到新媳妇横躺在地上,眼睛睁得大大的,但是说不出话来。再看桌上的一大盘“牛滚塘”,有经验的婆婆似乎明白了什么,把媳妇支起朝后背拍了几大巴常,媳妇“啵”一声,将卡在喉咙里的“牛滚塘”吐了出来,眼泪汪汪地扑到婆婆怀里哭起来。老婆婆非常善良明事理,没有半点责备,只有哄着安慰的分。虽然没有酿成大的祸,但是,说明情急之中,是容易生变的。
故事平淡,但其中所折射出来的道理,不言而喻[OK]。
新的一天,早安!
2023.1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