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束光
文/舟自横渡

因为黑暗而生
却为光明而死
一束光
在寻找另一束光
我
在寻找
我自己
吴仲友读诗:
《一束光》:存在困境中的自我追寻辩证法
舟自横渡的《一束光》以极简的语言构建了一个充满哲学张力的诗意空间。这首短诗通过"光"的意象演绎,完成了从物理现象到存在隐喻的多重转换,展现出个体在宇宙秩序中的永恒追寻。
诗歌开篇即以悖论式陈述确立光的本体论矛盾:"因为黑暗而生/却为光明而死"。这十四字浓缩了光的宿命辩证法——其存在既依赖对立面(黑暗)的衬托,又注定要在实现本质(光明)时自我消解。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隐喻着所有存在者的根本处境:我们的意义既来自困境,又在超越困境时失去原有形态。
"一束光/在寻找另一束光"的意象递进,将物理现象转化为精神象征。光的"寻找"行为拟人化地暗示了宇宙间的基本渴望——从量子纠缠到人类情感,万物都在寻求共鸣与完整。这个寻找过程本身构成了存在的证明,正如萨特所言"人注定是自由的",我们注定要寻找。
诗歌后半段突然转入第一人称"我/在寻找/我自己",实现了从普遍到个别的哲学跳跃。这种人称转换揭示出一个深刻的认知:对外在光明的追寻本质上是对内在自我的探索。诗人巧妙利用光线的物理特性(既是被观察者又是观察媒介)隐喻人的主体性困境——我们既是寻找的主体,又是被寻找的客体。
在结构上,全诗呈现出精确的镜像对称:前两行关于生死的宏观论述,中间二行具象化的寻找叙事,最后三行回归微观的自我指涉。这种结构安排暗示了宇宙规律与个体命运的同构性。
《一束光》的独特价值在于其用最经济的语言承载最丰富的哲学思考。当诗人将光的物理属性与人的存在状态并置时,实际上在邀请读者思考:每个生命的追寻不都是一束在宇宙中短暂划过的光吗?我们寻找他者时的光芒,或许正是照亮自我的途径。这种诗性智慧使这首短诗超越了简单的意象抒情,成为关于存在本质的隽永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