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萧锋
图/网络
随着岁月的流逝,不知不觉华仔兄弟俩已经在封开拼搏了十多年,家中的父母也渐渐变老。
那年春末,六十岁的父亲中了风,村里的好心人在深夜里打了个电话给华仔兄弟,兄弟俩接到电话时心急如焚,次日一大早,华仔便骑着新买的金田125摩托车搭着八十公斤重的弟和简单行李,连夜赶回600多公里外的老家。
通往老家的207国道大部分是泥沙路,非常难走。晚上七点才到达永州市的冷水滩区,此时的天公并没有被兄弟俩的孝心而感动。相反,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摩托车和人几乎被吹走。
华仔接连十几个小时的长途驾驶,本来就已经非常疲劳,加上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手脚早已僵硬麻木…
他很想休息一下,但是路边根本就没有遮风挡雨的建筑物。
“我顶不住了。”
他隔着头盔大声对坐在后面的弟高声说道。
“哥,坚持住,我们不能停在这里的…”
弟也大声的为哥打气,并且暗自埋怨自己为什么不学会开车。
对父亲的担忧就是兄弟二人的动力,他们在暴风雨中互相鼓励着…
半个小时后,终于离开了雨区,此时此刻,天空已经伸手不见五指,还好,车灯争气。
晚上十点多,兄弟俩终于到了老家门口。弟是个细心人,在离开雨区时就提前打了个电话给老娘烧好热水,做好饭。
在家门口停好摩托车,兄弟俩便急急忙忙的去看望躺在床上的父亲。眼前这位曾经力大无穷、帅气的父亲,如今成了口眼歪邪,四肢无力的“废人”,兄弟俩顿时百感交集…
除去雨衣,兄弟俩去各自房间洗了个热水澡,换了全身是水的衣服后,坐在堂屋的桌子上吃饭。他们确实饿了、累了。
自兄弟俩一进屋,老娘就一直喊着“崽啊,崽啊…”的,和此时的父亲一样,心中感谢儿子们在最关键的时刻赶了回来。当然,他们不知道两兄弟在路上经历过什么。
第二天一大早,兄弟俩匆忙吃完早餐,便赶紧陪着父亲去市人民医院就医。由于治疗及时,父亲并没有瘫痪在床,只留下视力和下肢无力的后遗症…
父母已经进入了老年,身体问题便是最大的难题。兄弟俩在饭桌上商量,决定将父母接去自己工作的地方,安置在华仔家里。华仔还将女儿带过来读初中。
女儿和爷爷奶奶住一间房,平时就在二十公里外的大洲中学读书,诊所在县城到学校的中间位置。每逢星期五下午,华仔就会按时骑摩托车接她回诊所,下班后又带回县城的家里。
那时的县城没有电梯房,九楼十八梯确实难爬,两个老人坚持半年就不干了。华仔只好每月支付六十元的房租费在楼下租了一间原航运公司的宿舍房。
父母租的房是四楼顶层,一到三伏天就会非常的焖热。华仔便和主管杨姐商量,换了一间二楼靠街道江边的房,租金不变。父母很开心,平时还可以去街上走走。
女儿从小一直没离开过奶奶,见爷爷奶奶搬到楼下住,她也将家里的私人物品搬到了爷爷奶奶的房间,说要陪着爷爷奶奶。做爸的肯定支持,亲人之间,跟谁住都一样。
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住了差不多一年,女儿突然说想回老家妈妈那个城市读医专学助产专业。华仔很清楚她回去的原因,肯定和前妻有关。
孙女回家后,父母总是发脾气,也吵着要回老家,说自己还年轻,不想累着两个儿子。其实,他们说的并不是真心话。
娘吵得最厉害,说的话又很难听,兄弟俩没办法,只好协商由华仔带父母回去。
华仔在梧州汽车站安排两个老人在候车室的椅子上坐下,自己去看了班车的路线图,一个市级车站竟然没有去老家湖南邵阳的车。他看了看临近傍晚的天色,又看了看坐在椅子上体弱多病的父母,心想:他们根本就经不起舟车劳顿。
在没征得胞弟同意的情况下,他果断的叫了一部出租车,出价八百元专车送父母回家。
一路上,看到父母的开心样,他也开心,但更多的是无限的惆怅…
华仔心想:随着父母年纪的增长,病痛也会越来越多,他们不愿意留在儿子身边,兄弟俩以后的路怎么走?他们的孙子们正在读高校,学费和伙食费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假如回老家照顾父母的话,孩子们读书的钱又从哪里来?
华仔永远记得母亲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回来耕田咯,健生不是也在家种田吗?一样有呷有穿。”…
“娘啊,你真希望儿子们回老家耕田?”
在车上,华仔问娘。
“耕田又怎样?现在种田产量高,没有人饿着啊。”
娘回答得好干脆。
“现在老家到处建房子,院子里的健生平时去做泥水也有三四百元一天。”
娘接着说道。
“那你们的孙子孙女学费又从哪里来?”
华仔开玩笑的问坐在身边的娘。
“哎…如果生一个没有用的崽就好了,起码有个陪在我们身边。”
娘没有直接回答儿子的话,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
父亲始终保持沉默,或者他知道儿子的苦衷,终究他十六岁时就成为中共党员加农村合作社的社长,常常去参加学习,看问题比较全面、深刻 。不过,华仔想不明白,为什么连懂道理的父亲也强烈要求回老家呢?是母亲的执着而是其他原因?最起码也说句公道话吧。
夏利车的灯光划破漆黑的夜空向前飞驶,前面两位司机将车载音响的声音开得很小,车轮声,车辆和风的撞击声,歌声混合成一部烦躁的交响曲,骚扰着本来宁静的荒野…
第二天早上八点,红色夏利终于将父母送回老家前面的晒谷场,车一停稳,父亲便争着挑自己的行李。由于长时间在狭窄的车内坐着,加上中风后腿脚不灵活,父亲走到自己的屋侧边时差点摔了一跤。幸好闻声来接的邻居方生哥眼疾手快,一把拉住父亲…
常言道:忠孝不能两全,这话用在华仔兄弟俩身上是最贴切的。自己的事业不在家乡,如果守在父母身边的话,家庭经济肯定会出现断链。
其实,他也想过在老家耕田种地陪伴父母到老,但是,三个孩子的学费又怎么解决?
广东有句俗话说得好:“少年随父,老来随子”。老人老了,应该听从儿子的安排。为什么父母偏偏不理解儿子的心情?
面对父母的坚持,华仔无可奈何,只好行一步算一步,随机应变。
将父母送回老家后,一种无形的压力便压在华仔的肩膀上…
他要赚钱,在父母还能照顾好自己的前提下赚到孩子们的学费和父母日后不可预见的费用……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为子女,谁不希望自己的父母过得开心?但是,做为父母也应该理解孩子们的苦衷,到老了就应该为子女着想。谁不想一代更比一代强?如果按照华仔父母的思维,岂不是“龙生龙凤生凤,生出老鼠打地洞”的价值观?
人与人之间,谁都有私心,谁都希望自己在老年时如自己所愿。不过,顾全大局才能够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