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韵律中的情感表现说
简介词调的起源
再次说明,我对诗词学知识知之甚少,当年是为了要做好戏曲评论工作而逼迫自己补上古典诗词这一课的,当时找来二十多种诗词理论方面的书籍来恶补。到2000年时,中华书局以“诗词常识名家谈四种”出版了《诗词格律》、《读词常识》、《词学概说》、《诗文声律论稿》,我又反复阅读,进一步明晰和提高了诸多认识,但对其中有关词的起源论述却产生了一些不同的想法。
限于篇幅,现将最有代表性的《词学概说》中相关内容摘要抄录如下:
关于词的起源,过去就有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自有诗就存在长短句形式,……
第二种说法是词起源于《诗经》。……
第三种说法是词起源于乐府。……
第四种说法是词导源于梁武帝萧衍。……
第五种说法,认为词出于唐代的近体诗,经过增加散声、泛声与和声而形成。
但不能忽视的是,词不仅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还和音乐有密切联系,而且是先有曲谱,然后根据曲谱填上歌词,也就是以曲为主,以词为辅,歌词服从曲谱。从这一点上来考察,那么上述五种关于词的起源的说法,只能说明由诗到词的演变过程,却不能说明词是怎样产生的。因为不论是《诗经》作品、乐府、六朝杂诗(包括梁武帝的《江南弄》),以及唐人入乐的近体诗,都是先有词然后配曲演唱,与以后的“倚声填词”的做法毕竟不相同。
要了解词是怎样产生的,先得从音乐谈起。……
——愚以为,这一段前面所列举的五种起源说,都各有一定的道理。可惜的是,他没有去综合性的考察,却又和别的诸多词学论著一样,一下子跳到了另一本《读词常识》上的相关论述去了,可见《读词常识》这本书上的观点对词学界影响之大。其观点就是“词是配合燕乐而产生”,“词是配合燕乐乐曲创作”的。
愚以为呢,太过强调“燕乐”的作用,太过强调词是根据“燕乐”乐曲填制出来的说法,就会让想学习的人望而生畏,就会觉得词调太过深奥,要是不懂音乐还就学不了啦。不少朋友反映:《读词常识》说的是“常识”,但看了几遍都看不懂。我呢,也有这样的感觉。
可当我以《读词常识》一书中前半部分从理论上强调的 “词就是配合燕乐乐曲创作的”说法,与其后半部分所列举的词例做比较,却极少有相符的!
诸如书中列举了隋代的《纪辽东》《斗百草》《泛龙舟》《河传》《杨柳枝》等,可都是当时的民歌啊!并不是“燕乐”音乐。
再如主要产生于唐代民间的《敦煌曲子词》,唐代崔令钦《教坊记》中的曲目,以及初盛唐、中晚唐、五代的文人词作等,都不是以“燕乐”为主啊!特别是《读词常识》中还有单独一节论述词调音乐曲谱来自六个方面,我以为是客观而全面的,可是,可是以此来对照该书“词就是配合燕乐乐曲而创作的”,“词所配合的音乐主要是西域音乐”的说法,却又是不相吻合的呀。——书中所列举的词调音乐来源的六个方面,绝大多数与“燕乐”无关(限于篇幅不去展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到《读词常识》检验)。难怪不懂音乐的人,和懂得一些音乐知识的人,看了书中的说法和实例,都是一头雾水。
诚然,这本书中除“词调起源”以外其他方面的知识内容还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后来,也算是巧合,我在《中国音乐》增刊《古乐索源录》(中国音乐史学会编辑、中国音乐出版社1985年10月出版)里看到《敦煌曲谱研究》一文,其中用于配唱的词乐也都是雅乐、清商乐、燕乐三音阶都有的,——这可是音乐家们研究出来的,这就从唐代当时的实际状况来证明“词就是配合燕乐而创作的”说法,是片面的。
愚以为,世间众多事物的起源和发展,往往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词体的起源也应是多方面的,诚如上面提到的五个方面。
隋唐时期的音乐,比前朝的清商乐以及雅乐有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新兴乐种——燕乐,对词体的形成肯定有着较大的影响。这是因为,词在初起之时,名子就叫“曲子词”,它伴随着音乐兴起,伴随着音乐流传,当时的词毕竟是要合乐歌唱的么!
但是,如从词的本质上来考察,它毕竟是汉民族语言构成的诗歌,它的本身是由文字构成的。那么,音乐对文字词体形成的影响,不管有多大,都只能是外因,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作为抒情诗歌体的词,其形成的原因只能是汉民族语言文字学、汉语诗文学发展到了隋唐时期的必然。
那么,在词产生之前,中国的诗歌已经经过了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乐府等发展阶段,诗句的句式从二、三、四言到五言、七言、杂言都已具备;押韵也是平声韵、仄声韵及转换韵都有;就连骈体律赋、优美的散文也都为词在修辞、章法布局等方面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经验;特别是南北朝时期“声律说”的产生,更是为近体格律诗和格律词的孕育和形成,在字声平仄组合方面起到催化、催生的作用。
总之,词是古典诗歌里产生较晚的一种形式,它就有可能、有条件吸收它以前的所有文体中的优长,来丰富发展自己。词调在文字形式上的特点,正是在它以前的诗、文、赋等各类文体的基础上,加以综合而产生的。由此,我大胆提出了“综合此前所有文体之优长而产生的”这一新的观点。
借用周汝昌先生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序言》中的一句话来说:“词乃是汉语文诗文学的最高形式”。
在词这一文学样式里,可以展示文人们各式各样的文学才能,可以有古文的格调和章法、律赋的典雅或华美、诗人的旨趣和寄托,可言志、可抒情。
而就词体所表现的形式来说,能够将汉语汉字所特有的字声平仄抑扬、韵类明暗和位置,以及句式长短配合等要素所能够形成的情感韵律,发挥到极致。
——为了便于学习和传承,我在学习中把这些归纳编写成顺口溜为:
平声悠长或上扬,多表现平和或甜愉;上声向下再上转,多表现委婉与软款;去声下降力度大,多表现性定或立断;入声读来声短促,强念之时表激烈,弱读之时可洽惬。
平声韵欢愉、上声韵委婉、去声韵坚定、入声韵可嗲可悲壮;u、e韵显苦暗,a、o韵显甜亮,齐齿i韵处中央;连续用韵情顺畅,多换韵脚显激荡;要想效果更突出,杂言句式配短长。
长句长于叙述,短句长于激情,长短句相配合更能表现曲折、复杂、激动之声情。
——总体起名为:“诗词韵律中的情感表现说”。
以上就是我对诗词韵律中所具有的情感表现特质的认识,仅供参考,敬请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