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云溪之秀,甲于郡中;水木清华,为一郡名胜。云溪两岸,人文荟萃,人杰地灵。”书海浩瀚,开卷有益,再次拜读《红色云溪》,我感受颇深。
“白云溪”是江苏常州历史上一个文化地标与文化符号,《红色云溪》是为青少年编写的一部以“白云溪”革命英雄人物故事为主的“补充教材”。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江南第一燕”瞿秋白,他立志为黑暗的中国“衔来春色”、带来光明。

本文作者
读书使人明智,我的心情跟着瞿秋白的境遇时起时落。瞿秋白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写得一手好字,13岁便作《咏菊》。1915年冬,瞿秋白的母亲不堪贫苦服毒自杀。无资安葬母亲、不能使其入土为安使瞿秋白痛苦万分,加速了他的成长。17岁的瞿秋白从觅渡桥出发,去寻觅一条人生和社会的光明之路。他北上求学,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成为旅俄特派记者。1921年,瞿秋白加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后主持中央工作。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高唱《国际歌》,从容就义,年仅36岁。
读过秋白,想念秋白,不忘秋白。为了进一步了解他,我走进瞿秋白纪念馆,触摸那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走进瞿秋白故居,映入眼帘的是茅盾先生所题“瞿秋白同志故居”的牌匾。一个典型的旧时江南院落,黑瓦白墙相互映衬,如同一幅江南水墨画。大堂前立着瞿秋白雕像,内堂里悬挂着各式风格的书画,为故居增添了文化灵气。从大堂隔壁侧门直入就是内室了。一张雕花床、几把椅子和桌子就是全部的家具,摆设处处透着简约的别致、实用的朴素,显示出瞿秋白的简朴。
故居的旁边,是瞿秋白纪念馆大厅,石膏像背景上镶嵌着瞿秋白1924年写的一首代表诗作中的两句:“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自信、何等的抱负!一副眼镜,一卷书文,书生气质的他,何以抛弃自己的文学理想,毅然决然地投入政治革命?可见,他有着满腔爱国救国的热情,有着为国报国的豪情,是铮铮铁骨的革命家。瞿秋白为了国家,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沿河畔漫步,与秋白对话。我想告诉他,祖国在飞速发展,如您所愿,山河无恙,国泰民安。作为新时代的少先队员,可能不再需要像先烈们一样抛头颅、洒热血,但是那种为了伟大事业奋斗终身的奉献精神应该被继承并坚持。这更需要我们努力学习、努力奋斗,树立远大理想,研思不辍,蓄力赋能,唯有勤行,不负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