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二一五)
杨浩然 偶然著
二一五、好大一棵树
老干部是共和国的基石,是革命事业的领头羊,是集体智慧的化身,是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更是人民的公仆。
新老交替政策制定后,这些公仆们率先垂范,一个个将手中的接力棒交给了下一代,而壮怀激烈的人又闲不住,便纷纷当起顾问来了。
然而,正如马三一样,当顾问很尴尬,便主动顾而不问了。这不,一听马三扯大旗,几个老伙计便摇旗呐喊起来了。武林高手们虽制定不出整体规划,也拿不出营销方案,但出个点子还是手拿把掐的。
转业后的羊二,一直在军校工作,对教育情有独钟。提出了教育兴乡战略,并提出了借鉴少林武校经验,利用马家军优势办武术学校的点子。
范青是从化工行业退下来的,反对化肥企业一味地造碳氨、尿素等氮肥,建议上复合肥生产线。
刘六是农村政策改革的倡导制定者,建议整合后的土地向高效农业进军,山地以林果为主,平地以生姜为主。
宋子良是旅游局退居二线的,建议景点建设尽量不与周边景点雷同,要创新,最好建成红色基地。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便吸人眼球。
肖侠在老龄委工作过,建议养老多样化,自主、互助、公助相结合。即:有伴者可自主,单身者可互助,失去自理能力的一律公助。
张克侠在部队负责基建多年,参与过好多景点建设。他建议:景点建设要因地制宜,鉴于莲花山地理、历史方位优越,古迹多、溶洞多、传说多、红色基因多、人口基数大、工业基础雄厚等特点,要重点突出古、新、战、玩、教、休、养等,真正体现大而全、富而美。
俗话说:“一个点子能改变命运,一个点子能挽救国家。”这话一点儿不假,龙大听了各位的发言后,就率先鼓起了掌。
马三沉吟了一下,发话道:“这么的吧,咱分一下工,景点建设由宋子良和张克侠负责;肖侠抓养老事业;刘六抓农业;范青抓工业;羊二办武校,齐头并进。”
“齐头并进,投资可不小啊。”羊二说“一口吃不成胖子,先急后缓为佳。”
“不行,胡耀邦同志马上就来视察了,咱得做出点样子来。”马三说“实际上,咱们的景点现成的、办学有校舍、工厂有厂房、土地现成的、景点现成的,也就像给马子披马鞍似的侍弄一下就行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也花不了多少钱。”
“董事长说的对,钱的事你甭管,只管干就行了。”龙大说。
“是。”羊二及五虎上将齐声应毕,立马行动起来了。
不干不知道,一干吓一跳。才一个月呢,复合肥生产线就启动了,姜种也买了,学校开始招生了,溶洞被收拾干净了,红色基地也初具规模了……
“好样的,答卷不错。”胡耀邦风尘仆仆的一来,就竖起了大拇指“怪不得全省学马三呢,我看,全国都得学。”
“一群老头子,这是最后为国家发光发热了。”马三说“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也奋蹄呀。”
“越是近黄昏,夕阳才更红!”胡耀邦打趣道“我也快退二线了,到时也来凑热闹。”
一股暖流涌遍了全身,马三的手被握的出汗了:“报告首长,战役刚开打,没什么看头,我保证,明年的今天将会胜利,请首长届时检阅!”
“好好,我会送你面大大的锦旗的。”首长一边说,一边与各位一一握手,给予了大伙儿极高评价,尤其对龙大的义举专门进行了表扬。
得到国家领导人的认可,龙大还是第一次,他无比激动:“哎呀,没想到啊,中国有这样的好领袖。我坚信,四个现代化肯定会实现。”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一年过去了。马家峪合作社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伴随着中日、中韩关系的破冰,旅游业火了,工业火了,还引进了几家日资企业呢。
韩企虽没入驻,但韩商没少来逛荡,有个韩国泡菜厂就把合作社的生姜全包了。要知道,三千亩姜,每亩产一万斤,那就是三千万斤哪,每斤五元,一下就卖了一点五亿,仅此一项就超过了前五年的总收入。
马三很兴奋,正盼着老首长来验收呢,老首长则激流勇退了。但退了的老首长仍在政治局,很忙,没来。
又一年过去了,老首长还没来,马三便有些怅然若失了。正当他日思夜盼地等消息时,却等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胡耀邦逝世了。
不久,一首歌传遍了大江南北:
欢乐你不笑,/痛苦你不哭,/撒给大地多少绿荫,/那是爱的音符。/好大一棵树,/绿色的祝福,/你的胸怀在蓝天,/深情藏沃土。
马三对着电视一遍遍听,听着听着潸然泪下了。 是啊,好大一棵树,怎么说倒就倒了呢?他的眼睛模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