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嘉兴南湖
作者井明新
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风景,感受不同地方的人文气息和历史文化。到嘉兴,进南湖,寻找南湖久远的记忆,感受红船精神,接受红色教育。
在举国欢庆建国74周年之际,我们一行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走进了近代史上最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嘉兴南湖。
嘉兴南湖是浙江三大名湖之一,以其烟雨迷蒙的秀丽景色而成为嘉兴的城市名片。而今天的南湖闻名于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南湖发生了现代史上的重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921年8月初,由于租界巡捕的袭扰,原在上海秘密举行的“一大”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条游船上,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王尽美等13位代表完成了“一大”最后的议程,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第一个决议,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条小船上,诞生了一个大党。从此,中国共产党从这里扬帆远航,引领革命的航船,披波斩浪,开天辟地,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是下午到达的嘉兴南湖边的游船码头,国庆期间,正值人流高峰,远远看去,准备坐船到湖心岛的队伍排了足足一二百米。要想亲眼目睹红船的风采和烟雨楼的风姿而不留下遗憾,必须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坐船。我们有这个耐心。
等待考验完了我们的耐心之后,终于坐上游船,用了也就是5分钟时间,便来到了湖心岛。湖心岛占地大约十余亩,岛上是古园林建筑群,亭台楼阁,古树碑刻,错落有致,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在湖心岛烟雨楼下的堤岸旁边,停泊着一艘不寻常的精致游船,这就是人们想要见到的南湖红船。南湖红船向人们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场景。当我们第一次见到这艘红船时,大家都赞叹不已,心想又有多少双眼睛曾经在这里深深凝望,重温党的光辉岁月,升华对党的忠诚与热爱。

观看完红船,在刻有《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的石碑旁合影留念之后,举目远眺,便看到了有千年历史的烟雨楼置身于绿荫之中。烟雨楼的名字乃唐代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之意。当我们看到充满诗情画意的烟雨楼时,想起了1964年4月5日,董必武重访南湖红船时题下诗句:“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蒙访旧踪”。正是有了无数革命先烈的坚持与牺牲,我们的党才能坚定的走到今天。沿湖走了大半圈,风景如画,真是太美了。像杭州西湖,还是像济宁的太白湖,反正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南湖风光四季宜人,春有湖畔柔柳飘香,夏有映日荷花满塘,秋有绿菱四海飘香,冬有飞雪素裹楼廊。水中的鱼儿,湖岸边上摆放的许多形态各异的奇石,来来往往的游客,无不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本人在光荣在党50年之际,有幸瞻仰嘉兴南湖这片神圣的革命土地,并亲眼目睹了这艘中国共产党员的“母亲船”,对我而言是一种光荣,我为能有这样的机会感到骄傲。同时也深切地感受到作为一名党员,应负的那份责任,党的光荣传统必须在我们这一代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参观完中共一大会址,并环岛一圈欣赏完南湖美景返回码头之后,步行几百米又来到了南湖革命纪念馆。
纪念馆展示了从马克思主义到十月革命,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到1921年,以及1927年到1949年的革命历史,陈列了革命领导人的文献、照片、书信等,展示了开国大典到当今。参观纪念馆,可以让后人更加深入的了解当时的历史,对新时代新征程充满希望。同时,让我们更深切地体会到一句名言,那就是: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随后,我们驱车赶往上海,圆满结束了在嘉兴的旅程。

走进嘉祥
金秋时节,农历的九月初九,空气新鲜,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一天,我和老伴参加“人文济宁游学号"第十期游学,与30多位书友一起,走进曾子故里——嘉祥县,着汉服,行古礼,诵《孝经》,登高望远,赏菊吟秋,过了一次传统意义上的重阳节。
嘉祥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邻京杭大运河,因是麒麟发祥之地,取其嘉美祥瑞之意而得名,隶属"孔孟之乡"的济宁市管辖。嘉祥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孝文化的发源地、中国石雕之乡、中国唢呐之乡和中国鲁锦之乡。
当我和老伴乘坐大巴包车来到嘉祥,跟随大家慕名来到春秋源鲁锦博物馆参观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早就着汉服在门口迎接我们。在春秋源鲁锦博物馆里面,陈列整齐、风格独特、色彩艳丽的各式鲁锦,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大家一个展室一个展室的看,目不暇接。据了解,曾子故里鲁锦俗称老粗布,其织造工艺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可以说是历史悠久。2008年国务院发文认定为“鲁锦织造工艺"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春秋源博物馆巧女工作室里,当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纺车上纺线时,我的老伴也忍不住去体验了一把,她说又找回了小时候帮助大人纺线的感觉。
大家在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穿上了那种宽袍长袖的衣裳——汉服。汉服,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汉民族传统服饰,以前仅仅见过我的小孙子上童学馆学国学时穿过,那宽大的袖口、醒目的腰带、非常好看的衣领与衣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次游学,当我第一次将汉服穿在身上时,与平时穿着西装革履相比,感觉这才是自己的衣裳。大家都很兴奋,也都觉得新鲜。穿上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似乎有点穿越时空的感觉。也别管像不像,先照个像,合个影,留作做纪念。有意思,大家身穿汉服过重阳节,实际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竟然成为了此次游学的一大亮点。
"正衣冠。拊手--拱手,一拜……再拜……"在春秋源鲁锦博物馆院子里,在郭伟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学习拱手礼节,恭敬地向宗圣曾子像行礼。人人屏息凝神,气氛庄严肃穆。向曾子像行礼毕,济宁市朗读协会主席晓方老师,带领大家全文诵读先贤曾子的《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合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之?……声声诵读,饱含深情,一字一句,穿越时空,催人自省。曾子的话在耳边响起,倍感亲切,让人铭记于心。大家亲身体验、参与这一充满特色的孝德文化,享受了一次有益的精神洗礼。是啊,百善孝为先,这是古人早就告诉我们的道理,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愿天下老年人健康快乐。

来嘉祥之前,在济宁看过菊花展了,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咱们嘉祥九月九有菊花啊。参观完春秋源博物馆,大家乘车来到位于嘉祥县纸坊镇南山的朵云清千亩菊花园。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大面积的被称作嘉菊和祥菊的菊花。据介绍,这里种植的菊花具有花小色白、香气浓烈、药效极佳的鲜明特点;具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的功效。因此,这里的菊花不仅仅是供人观赏,而且种植的是一种药用菊花。“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在这里,大家穿梭在多姿多彩的菊花之中,或拍照,或饮菊花茶,尽情享受秋高气爽中这极为壮观的视觉盛宴。悠扬的古琴声中,书友们诵读与重阳节有关的古诗词。不仅年青的书友争相诵读,年纪大点的书友也以高昂的热情,诵读古诗词,获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赏菊、品菊花茶、朗诵、争相拍照,气氛十分活跃,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氛围,成为此次游学的又一亮点。
登高处,诗文曲词,是此次游学的又一亮点。大家穿着汉服登上附近的丹凤山之后,看到了金秋时节美不胜收的景色,令人心旷神贻。在这里,书友们大声诵读郭伟老师精心准备的古代诗人有关九月九登高的诗词。被郭伟老师称为诗词捷才的青年诗人李同宁,诗情满怀,创作出《重阳节嘉祥行》现代新诗一首,并现场诵读,赢得了书友们的阵阵掌声。古人说:"重阳,士夫相携酒登高。"原以为郭伟老师也会携酒登高,供大家饮用,没有想到给准备了那么多有关登高的诗词。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月永远年青。呵,过完今年的重阳节,我和老伴也就都过了65周岁的生日了。我想,我们还能与志同道合的年青书友们一起穿着汉服去游学,还能把游学的感知心得用文字记录下来,觉到挺有意义。我老伴说,出去游学轻松愉快,非常开心。这不,等待下一期组织游学,仍然愿意报名参加呢。
井明新,笔名老井,山东省泗水县人。中国散文网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济宁市散文学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