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的“功勋”缝纫机》
文/郭洪涛
我家厅堂的一角,摆放着一台老式缝纫机。你可别小瞧了它,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可是响当当的名牌儿。
它是爸妈省吃俭用,积攒了小半年的钱,才购得的。在当时,那也是全小区的第一台缝纫机,把邻居们都羡慕得不得了。
那时,这台缝纫机也是我家的第一件现代化设备,足见老爸对老妈的爱护和重视了。
我的老妈心灵手巧,最好做缝纫活计。记得当时,我和姐姐妹妹从头到脚的穿戴,几乎都出自老妈的巧手。
为了系统掌握裁缝的知识和技巧,老妈报考了离家近二十里地的裁缝技术培训学校。
听姥姥说,我老妈上裁缝培训课时很是辛苦,往返要倒好几趟公交车,还要走一段不短的路程。偏巧老妈那时还正怀着我,却要起早趟黑地赶车跑路去上课,其艰辛可想而知。
为了赶车,有一次在跑动中摔了一大跤,差点造成流产,妈妈强忍疼痛自己偷偷去了医院保胎,都没敢声张,怕我老爸知道了不再让她上课了……
就这样,妈妈顶着严寒酷暑往返奔波,终于以优异的成绩学完了全部裁缝课程。
本来是应该直接到服装厂等单位工作的,可妈妈怀着我,不便上班,就这样,工作的事就给耽搁下了。
但是妈妈的那台缝纫机并没有因此而闲着。
当时,正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最激烈的时刻。
妈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前线的战士们制做鞋垫、棉手套、慰问袋等军需用品,所以这台缝纫机就派上了大用场。
妈妈做起活来本就是个快手,又有缝纫机帮忙,制做的数量往往超过别人的几倍,总是受到上级和街道办的表扬和奖励。
妈妈说,那些日子里,过得很充实。每当坐在心爱的缝纫机前,开始工作,那有节奏的机声就像一曲美妙的音乐让自己陶醉。机声一响,立马心情也随之格外的舒畅起来了。 想到自己做的那些活儿计,能送往前线支援志愿军打美国鬼子,就是再累也觉着浑身有劲儿。
表彰大会后,妈妈说她到家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把胸前的大红花挂在她的缝纫机头上。因为她觉着,这光荣一多半都要归功于它,这个自己心爱的好伙伴。
妈妈说,打那以后,只要一坐在心爱的缝纫机前,就油然升起一种自豪感,心里像抹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但是也有例外的时候。
妈妈说,她曾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用缝纫机扎制过一百多条臂戴的黑纱。那是在上甘岭战疫以后,黄继光、邱少云、孙占元等一些英雄的遗体安葬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时,为安葬仪式所制做的悼念物品。
妈妈是街委里的基层干部,参加了为英雄们遗体安葬的仪式。她说,当把悼念的黑纱,发给大家时,人们都默默无语,万分难过,纷纷流下了悲愤的眼泪。
妈妈说,那是唯一一次在心爱的缝纫机前,心情沉痛的时刻……
妈妈常对我们讲,咱们可都要好好爱护这台缝纫机,它可是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它还是咱们小区支援抗美援朝的“功臣”呢!
打那以后,妈妈对她的缝纫机,就更是呵护有加了。上油、保养那叫一个精心,不许它有半点的污渍和灰尘……
学着妈妈的样子,我们也都是对这台了不起的缝纫机,倍加敬重和爱护,认真地擦拭保养着它。
在妈妈的熏陶下,我的姐姐妹妹还都能在缝纫机前亮上两手好活儿计。而手艺最高的就要数小妹了,她能做得一手漂亮的缝纫活,且独具创意。
那时,每逢年节,我们几家孩子的新衣服都由小妹“承包”了,而且款式新颖制作精良。所以,咱的孩子们走在大街上,就经常遇到有人追着打听:这衣服是打哪儿买的……
妈妈说,小妹天生就是裁缝的料。后来小妹真的去了服装厂工作,还当上了设计师。
当年,妈妈用这台缝纫机还培养了好多弟子,连左邻右舍的姐妹们好多也都是妈妈的高徒呢。
老妈的缝纫机陪伴了她多半辈子,是老人家最亲近的无言伙伴,有了这台缝纫机,我们全家人几乎都很少去商店买衣服穿了。
妈妈还常常帮着邻居们做这做那,对其是有求必应,从不耽搁。因此她也是小区里出了名的好人缘儿,受到大家的拥戴。
后来,妈妈老了,干不动缝纫活儿了。可她还总是闲来无事就到缝纫机前坐坐,看看它,摸摸她,口中还窃窃有词。就像在唠叨着自己心爱的孩子和老朋友。这时老人家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笑得很甜很甜的。
老妈,离开我们有十个年头了。可那台缝纫机还完好无损的摆在那里,它一直被我们擦拭得光亮如新。我也常对着它向晚辈们讲起老妈,讲起老人家和缝纫机的光荣历史。每当这时,心中总是油然升起一种温馨、一种感动和深深的怀恋。
现在,我也常常独坐在我家的这台“功勋”缝纫机前,默默地注视着它,感知着它,抚慰着它……
每当这时,我冥冥之中总是感觉,自己正在和老妈对着话,说着甜美温馨的心里话;老妈也就好像还坐在这个她心爱的老伙伴跟前,和它共同合奏着一曲迷人的交响乐……
作者简介:
郭洪涛 网名 红土,大专学历。
做过工,做过美术设计、文字和法律工作。
诗歌、散文、小说和美术作品发表于多家报纸刊物和网络平台。
在《诗词天地》“中秋诗赛”中获优秀作品奖,在《全国首届玉兰杯新创文学网络电视大赛》中获铜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