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乡土诗人文库-张庆和文学创作50年纪念集》
许庆胜/文

或许是特别痴迷的缘故,我对从事各种文化文字记录的社会个体一直长年充满最大量的尊重和敬仰,对六十岁以上还能文本出版的作家的这种尊重与敬仰更是超量的!因为人生梦一样经历一场,如果不留下自己生命直接与间接的记录,那太可惜、太浪费了;说的崇高一点,我们华夏的文化辉煌与丰厚不就是一代代文化人自觉记录留存才具体实现的吗?更重要的是这种记录肯定能为后来的文化人继续文化创造提供一些真切的参照与参考。比如考古意义,现在的历史学家们一旦发现一百年之前的文字留存,那是真的激动万分啊,因为历史考古研究太需要这种亲历式珍贵资料了!已是70多岁高龄的张庆和先生到了晚年经典著作不断出版,当收到《中国乡土诗人文库.张庆和文学创作50年纪念集》之后,我的这种文化激动就开始蔓延,至今不歇。
这显然又是一本再次淘选的诗文作品集。但要不断从以往自己众多作品里优中选优,更体现整体打量与创造本领,就像自己的孩子基本上都不舍得丢失,这就看作家“选择”眼光与特殊功力了,既要显示整体风格,还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同样需要激情“艺术永远存在于激情当中,头上戴着上帝的华冠,比皇冕和帝王都伟大。”(福楼拜,《致余法利耶书》)“谁佩受创造者的称号?唯有上帝与诗人。”。《祷祝》一诗曾在单行本诗集中出现过,在诗文选本出现过,现在又在《中国乡土诗人文库-张庆和文学创作50年纪念集》被作家选中,可见作家一直偏爱“祷祝”他人平安幸福的谦虚人格:“让我们一起去蔑视痛苦”“只要你在呼唤真诚”。幼童诗选了 《春雨滴滴》《打雪仗》《滑滑梯》《我给太阳化个妆》 一个善良正直幽默“老小孩”的形象呼之欲出,使人童心焕发,净化灵魂。历史反思又选了《梁山好汉》等仍在启示后人们不忘惨痛历史。杂文部分的《打招呼问题》阐发的做人难与现代社会人际关系难处的尴尬境地。《奴才对话》(貌似小说)《“吃活动饭”者》对跑官弊端仍在谆谆教诲,《贪官求升三窍》等对腐败的不妥协,观察细密,思考深邃,表达犀利锐利!真正达到了列夫·托尔斯泰“必须使艺术作品锐利化,这样才能使它深入人心。所谓锐利化,也就是说使它艺术上达到完美”(列夫·托尔斯泰语,《托尔斯泰论集》),爱情诗《索链》等仍是爱情诗的上品, 诗道中的《诗之三“道”》中的尤其“气道”这次又读到,感到既有理论上的新,更有实践上的可行性。后面的诗评选文阿红、张同吾、大卫、邢海珍等等仍然给人多方位启悟。刘秀华《<峭壁上那棵酸枣树>说课》以及王冉的评说、吴志实《文盗的无耻》等等关于剽窃的往事仍然冲击我们的善良心灵。前面选择的照片记载了作家的人生与文学成长的经历,后面的《全家福》照片具有幸福记录和展望未来的审美魅力,具有多方位文学和历史的参考价值,其文学史料当是丰富《新文学史料》刊物的珍贵文字。

另外透过《中国乡土诗人文库-张庆和文学创作50年纪念集》我还读到了张庆和先生的从容淡定。从容淡定作为一种优秀的人格境界,说的其实是两种人生观、价值观。从容主要面对的是人生中的逆境、困难,是解决困难时的态度。不从容,导致的可能是惧怕、慌乱、心思不齐,“人慌无智”,无法集中精力深入思考,以致不能想出解决难题的最好的办法,从而错过了最佳时机,最终导致的可能就是失败的结局。相反,面对困难若能从容,首先从气势上就蔑视了困难,比如在阵地上,一旦从容面对,敌人可能就害怕了,溃逃了,那不就胜利了吗?!淡定主要指的是面对荣誉、金钱、财富、幸福时的态度,面对荣誉、金钱、财富、幸福等不淡定,导致的可能就是或骄傲自满,或忘乎所以,没有了原则,严重脱离群众,贪心不足蛇吞象,以致于触犯刑律沦为人民的罪人!相反,面对荣誉、金钱、财富、幸福等,一直保持淡定的心态,继续坚持原则,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那就不会滋生自私自利之心,活得愉快,活得舒心,活得崇高,一生平稳。通读《中国乡土诗人文库-张庆和文学创作50年纪念集》我们的确感到了一颗从容淡定的崇高心灵,令人倍受鼓舞。

说到这里我还联想到了先锋文学的某些悲剧:先锋文学群体在狂热引进西方话语,击溃传统桎梏的前沿的确立下了汗马功劳,其创造本质无论内涵的延展,还是外延的扩充都曾丰满地呈现过。但在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转换中,往昔的那种积极斗志已变得软弱无力,味道不纯。众多的“不屑”导致的他们几乎全部淹没尽了“个人化”、“私人化”的狂欢与无赖之中,为艺术而艺术,远离“崇高”“红庙广场”最终使他们丧失了一切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变得极端自私自利,甚至达到了自我漠视生命、自行了断,以致漠视剥夺他人生命的歧途,比如海子、比如顾城、比如阿橹等。关于此种后现代悲剧,其同道尽管可以找出若干貌似充分的客观外因,但仔细观之又不免牵强,也就是说,除可能的客观之外,他们的主观上肯定也出了问题!“个人化”、“私人化”作为美学拓展的有效构成,不能否认其合理性,但过了度走向极端自私,全然“不屑”作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责任使命意识,灾难悲剧的丛生一定是不可避免!与他们相比,许多的中老年作家们这种悲剧就极少发生,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在处理“个人化”“私人化”时特别有分寸,而不至于在“个人化”“私人化”的路途上走火入魔,趋向极端,因为他们还知道无论怎么“个人化”“私人化”,你都生存在社会群体之中,都应该合乎社会群体存活的一般规范和标准,而且必须维护整个群体的和谐以及对家庭、父母子女的责任感,所以我对中老年作家们的这种“崇高”素来敬仰不已,因此对贺敬之、石祥、张永健、张庆和、唐德亮等群体发起筹办的“中国乡土诗人文库”感到这是利于当代文化,更是丰富未来文化的不朽“文库”,其多方位价值将会蓬勃的体现,《中国乡土诗人文库-张庆和文学创作50年纪念集》的众多读者们将会或正在感知到。

张庆和简介
共和国同龄人,原籍山东肥城,部队转业后定居北京。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第三届中国诗歌学会常务理事。多年来一直从事业余文学创作,其诗文与儿童诗等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艺术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纪检监察报》《检察日报》《人民武警报》《北京晚报》《新民晚报》《诗刊》《中国作家》《北京文学》《中华英才》《中国校园文学》《东方少年》《作家文摘》《散文选刊》等国内百余家报刊发表或转载。《峭壁上那棵酸枣树》《海边,望着浪花》《起点》《面对草地》《坝上月》《关于“水的职称”说明书》《好诗三“道”》《走向崇高》等多篇散文作品入选中考、高考语文试卷和模拟试卷,以及“年选”、教辅、课外阅读等不同版本图书300余种。出版诗集、散文集《好人总在心里》《哄哄自己》《山是青青花是红》《漂泊的心灵》《灵笛》《娃娃成长歌谣》等20余部。
(来源:文学世界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