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桂林
柯扬

桂林市,简称“桂”,古称桂州、静江、始安,广西壮族自治区辖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地处中国华南,湘桂走廊南端,位于南岭山系西南部、桂林—阳朔岩溶盆地北端中部,处在“湘桂夹道”中,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2.78万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5月,全市辖6个市辖区、8个县、2个自治县,代管1个县级市。截至2022年末,桂林市常住人口为495.63万人。

“桂林”之名,始于秦代,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桂林郡因当地盛产玉桂而成名,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65]桂林市是世界著名风景游览城市、万年智慧圣地、全国重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中国老工业基地,是Ⅱ型大城市、三线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对外开放国际旅游城市、全国旅游创新发展先行区和国际旅游综合交通枢纽,是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交汇的重要节点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是以新型工业为主的国际旅游胜地。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秦始皇统一岭南后属桂林郡。桂林是广西重要高校集聚区,拥有广西师范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桂林医学院、陆军特种作战学院等16所高校。
2022年,桂林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35.75亿元。

桂林市森林资源丰富,树种资源种类繁多,全市共有维管束植物249科,1103属,区域内已知高等植物有2000多种。树种资源有用材林、经济林、竹类、防护林(含水源林)、绿化树种和石山树种等,其中银杉、桫椤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林副产品资源有松脂、烤胶原料、干果、香菇、木耳、棕皮、罗汉果等。

动物资源
桂林市野生动物繁多,陆栖脊椎野生动物约545种,其中两栖类36种,爬行类58种,鸟类375种,兽类76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69种,包括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金雕、蟒蛇、豹、云豹、林麝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

多民族融合的地域民族文化构成了桂林城市文化一个重要特征。淳朴的民风、独特的地域文化,诸如农耕、游牧、节庆、服饰、饮食起居、婚丧、建筑、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

地名来源
考诸典籍,“桂林”之名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其《海内南经》有“桂林八树,在番隅东”的记载。“桂林”之名,始于秦代,桂林郡因当地盛产玉桂而成名。
桂林是具有万年历史的人类智慧圣地,甑皮岩文化是史前中国多元一体进程的文化源流之一,代表了距今12000—7000年间古人类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的一种最佳适应方式,承载了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史前文化交流发展的重要历史信息。
广西自古属于中国汉地十八省之一,桂林是原广西省省会,自广西建省800年以来为广西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中心,桂林在民国新桂系统治时期是全国模范省的省会,抗战时期作为中国抗战文化中心,被誉为文化城。

文化遗产
桂林市区范围内有文物古迹共552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17处,其中国家级5处、自治区级23处、市(县)级89处。其中,甑皮岩洞穴遗址,与古运河、都江堰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著名水利工程的兴安灵渠,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靖江王府和靖江王墓群,中国四大孔庙之一的恭城文庙,集历代摩岩石刻之大成的桂海碑林,历史悠久、具有“楚南第一名刹”的全州湘山寺,近代的八路军办事处、李宗仁故居等文物古迹。

智慧圣地
桂林是具有万年历史的人类智慧圣地,是世界上具有三处万年古陶遗址(甑皮岩、大岩、庙岩)的城市,也是中国发现洞穴遗址最丰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甑皮岩发现的“陶雏器”填补世界陶器起源空白点。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考古学术机构誉桂林为“万年智慧圣地”。
甑皮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桂林市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万年智慧”的历史文化名片。
桂林市辖区共发现史前遗址169处,是中国发现史前文化遗址点最丰富、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大岩、螺蛳岩、新岩、象鼻岩、父子岩、塔山等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建构了桂林史前文化基本序列,填补桂林史前文化多项空白,彰显了万年来桂林先民开发桂林山水胜地的智慧,建立了岭南岭北史前文化交流融合的新坐标,为研究桂林融入“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进程提供了最新的考古证据。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处湘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间,桂林文化总体来说更接近长江流域文化。桂林不仅山水风光、人文景观令人神往,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令人迷恋。桂林方言属北方方言中西南官话桂柳片,口音与湖北、四川、贵州等地相似。桂林的建筑风格也与长江流域相似,只可惜由于上个世纪国内战乱,加上日本鬼子轰炸桂林,老式桂林传统建筑几乎全毁。
桂林市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从远古以来,历代都在这里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其中以甄皮岩为代表的史前文化,以宋代、明代古城池格局为代表的古代城市建设文化,以灵渠、相思棣为代表的古代水利科技文化,以名山胜迹、历代摩岩石刻为代表的山水文化,以靖江王城、王陵墓群为代表的明代藩王文化,以近、现代革命遗迹、历史纪念地为代表的近现代文化是桂林历史文化的精髓。市区范围内有文物古迹共552处,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117处,其中国家级5处、自治区级23处、市(县)级89处。其中,甑皮岩洞穴遗址,与古运河、都江堰齐名的中国古代三大著名水利工程的兴安灵渠,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靖江王府和靖江王墓群,中国四大孔庙之一的恭城文庙,集历代摩岩石刻之大成的桂海碑林,历史悠久、具有“楚南第一名刹”的全州湘山寺,近代的八路军办事处、李宗仁故居等文物古迹。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桂林共有A级景区60家,其中5A级景区4家,分别是桂林漓江景区、桂林乐满地休闲世界、桂林独秀峰—王城景区、桂林两江四湖·象山景区,4A级景区25家,3A级景区31家。
桂林城地处漓江河谷冲积平原。唐代筑桂州府(桂林)城,因借漓江与阳江(今称桃花江)交汇之处筑成城廓,东西以漓江与阳江河道构成了城防水系,北借叠彩山、宝积山等山构筑陆上城防,拱卫夹城、子城,客观上形成了山水环抱的城市格局。宋代依山傍水凿池筑城,兴建街市,形成了现有的城市内湖水系(宋护城河)和核心区用地格局。明代以叠彩山、象鼻山为城市轴线,以独秀峰为核心,建靖江王城,城景交融的城市形态基本形成。桂林城市道路与城区中的各座山之间往往都有对景关系,形成的道路线形曲折而有致;沿江湖道路与水道皆成顺应关系,使得临水的街区亦变化有趣。山光、水色与田园、城郭巧妙融汇,空间格局与结构形态独具特色,城在景中,景在城中,形成了桂林“山—水—城”和谐的城市形态。

(待续)
柯扬于长城
2023.10.15~12: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