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老板的发财梦
杨老板来自甘南,初来临河和老公打点零工维持生计,虽然每天累的半死,可日子过的还是捉襟见肘,眼看那些大腹便便的老板们每天灯红酒绿的,杨老板就给老公吹耳边风,怂恿老公也包点活当几天老板,无奈老公属于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响屁的主,让当老板,无异于赶鸭子上架。眼看老公指望不上,于是杨老板就废寝忘食的做着发财梦。
俗话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久则灵”。
经过冥思苦想,杨老板终于为自己量身打造了一条发家致富的康庄大道。
当时恰逢巴彦淖尔市大拆大建,市区内每天机器轰鸣,人声鼎沸,建筑工地上严重缺乏农民工,可杨老板的老家人多地少,十年九旱一年涝,加之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村民们想外出打工也没有个渠道,每天除了熬罐罐茶就是蜷缩在南墙湾谝闲传。
这面是农民工短缺,那面是劳动力过剩,杨老板发现了商机,于是就开始着手实施她的计划。

每天打扮的花枝招展,开始出入各个工地,专找包工头,表示自己可以给介绍工人,经过仔细的筛选,杨老板认定了一个定西的工头,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达成了合作意向。
春节回家,杨老板去金川市场置办了几件像样的行头,也算是衣锦还乡了,回到家乡,她马不停蹄地东奔西走,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大力宣传巴彦淖尔市优异的就业环境,让久居深山的村民们猛然间就打通了任督二脉,纷纷表示唯她马首是瞻。必须要跟着她吃香地喝辣地,就这样,杨老板的麾下一下子就聚集了一大群人。
过罢年,杨老板联系好那个工头,带领着三四十号人浩浩荡荡的开进了巴彦淖尔市,工头也是求之不得,喜出望外,答应每个工人每天给她抽5元钱,另外再发一份不菲的报酬,而且给她发了一顶红色的安全帽,可以随意出入工地,杨老板一下子就步入了领导的行列,妥妥的高薪阶层。

杨老板白天在工地上不时的呵斥几句工人,夜晚则陪工头参加各种应酬,怎么看都是个成功人士,虽然内增高和外增高弥补不了短小精悍的个头,但是身份和地位可是提升了一大截,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每次笙歌燕舞后回到出租屋,看见丈夫就反胃,就这么一个唯唯诺诺的榆木疙瘩,怎么就能拱上我这人见人爱的大白菜呢?
辗转反侧,杨老板一边为自己光鲜亮丽的成就沾沾自喜,一边为平淡无奇的爱情耿耿于怀,看到身边呼呼大睡,满身汗味的死猪丈夫,不禁感叹命运的不公。好在丈夫对她百依百顺,从来都是言听计从,这也是她能放飞自我的有利条件。
想明白看清楚了,杨老板每天坦然的游走在各色人等之间,很是享受众星捧月般的日子,尤其是时不时有男人为了自己争风吃醋,这让她自豪感爆棚。
当然,她可不是简单的吃喝玩乐,除了精神和生理上的满足,如何让钱包鼓起来这才是王道。
“燕雀安知鸿鹄志”。经过几年的奋斗,杨老板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和资金,她已经不满足抽点中介费,再说现在队伍也不好带了,聪明一点的村民已经跳槽了,剩下的那些脑子不太灵光的也拿不出手,至于工头们顺手给的那几个三瓜两枣,她更加不屑一顾。俗话说:“爹有娘有,不如怀揣自有,丈夫有,还隔着一道手”,“宁为鸡头,也不做凤尾”,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当个工头那是水到渠成的事,当然,小打小闹不是杨老板的处事风格,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要干就干个大买卖。
经过激烈的公关,杨老板终于如愿拿下了“十个全覆盖”南园新村的一个标段,挂靠了一家建筑公司,自己坐上了老板的交椅。

第一次主持工程例会,看着底下一众小工头,杨老板飘飘欲仙,风光无限,回首过往,感慨万千,唏嘘不已,为了今天,不知道喝了多少花酒,不知道陪了多少笑脸,更加不知道上了多少床,三十年的媳妇终于熬成了婆,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心不足蛇吞象,杨老板筹措满志,一边享受着小工头们众星捧月般的虚荣,一边马力全开和甲方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她坚信,再发展几年,自己绝对是这个行业的大姐大。

为了扩大规模,杨老板不但把这几年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投了个精光,甲方的工程款迟迟到不了位,为了维持工地的正常运转,她又借下了不少外债,当家才知柴米价,十几万块钱投到这工程上连个水花花都溅不起来,由于当时的预算和实际的开支相差巨大,就像是杨修说的“鸡肋”,能不能挣钱还两说的了。
到过年的时候,她已经拿不出半个钢镚了,材料款、工人工资、机械租赁费等等,哪一笔钱都是迫在眉梢的,实在没办法,她只好学习甲方玩起了躲猫猫。

躲在临时租住的小屋里,杨老板恶梦连连,后悔不迭,这一个买卖还没干完就把裤衩子都赔光了,一夜之间又回到了解放前,真是“青苔子”给“老孺牛”攒的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杨登福 2023年10月10日作于鄂尔多斯市棋盘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