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背景音乐:挑担茶叶上北京
听上去惊悚喝上去舒坦的好茶:虫茶!
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虫茶”和一般的红茶、绿茶不一样,它是米缟螟和三叶海棠共同创造的一种饮料。自2009年,央视《走进科学》栏目报道虫茶之后,才慢慢走入大众视野。
早在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此茶装笼内,蛀虫也,取其屎用。”说明三叶虫茶最早出现在明代初期。清光绪《城步乡土志》载:“茶有八峒茶,略可采用。亦有茶虽粗恶,置之旧笼,一二年或数年,茶悉化为虫,余名为虫茶,收藏耐久,大能消痰顺气等。”
名叫茶却非茶
虫茶叫茶却非茶,这种茶的制茶师是虫子,这种茶的源头在原始森林中,这就是虫茶。那么一片树叶是怎样经过虫子的转换,变成一颗虫茶的呢?今天青山铺子就以虫茶的起源开始,带大家一起认识虫茶,了解虫茶,熟悉虫茶。
虫茶在我国的生产和饮用有悠久的历史,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茶蛀虫,此装茶笼内蛀虫也,取其屎用"、"蛀屑+ 主治, 耳出汁⋯⋯"等文。

虫茶又叫"茶精",虫茶并不是茶,而是由一种名叫"米缟螟"的幼虫,采食茶叶后留下的粪便干制而成,冲泡之后色如茶水,故有"茶"名。
虫茶泡出茶来,香气四溢,喝上几口,味道醇香甘甜,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虫茶经多年陈化后,口味更醇和,药性更温和。虫茶是昆虫食叶后排泄的虫粪粒泡制的奇特饮料,入口清香凉爽,余味怡思,润喉益腑,其味甚佳,且具保健功能,是闻名国内外的特种饮用佳茶。
虫茶的制作方法
清代《城步县乡土志》卷五:"茶虽粗恶,置之旧笼一二年或数年,茶悉化为虫,余名'虫茶'。”相传,清朝乾隆年间,城步苗民起义,朝廷下令出兵镇压,被赶入深山中的起义军把野菜吃完了,只好采摘茶叶充饥。谁知,一段时间后储存竹篓中的茶叶被虫吃光了,剩下的只是虫屎渣滓。人们发现,虫屎掉进水中,泡出一缕缕像血丝般的茶汁,试着一喝,感到味道香郁甘美,回味无穷。从此,各家各户便如法泡制出“虫茶”。经过长期探索,逐步掌握了虫茶的制作方法。

虫茶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茶农在春夏之交,以“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的比例采摘三叶海棠叶,把这些三叶海棠叶子放在竹篓或木桶里置于木阁楼之上,让它自然发酵,散发出特有的气味,以吸引一种叫米缟螟的昆虫来生育繁衍。它的幼虫喜食那些干燥发黑的三叶海棠树叶,排出一粒粒比菜籽还细小的虫屎,到了第二年的四五月份,茶农便把虫屎收集起来晒干,这便是闻名遐迩的虫茶。
有益健康的茶饮
虫茶是昆虫食茶叶后排泄的虫粪颗粒物,经过神奇的民间工艺处理后泡制成奇特饮料,类似于咖啡贵族“猫屎咖啡”。具有清热、祛暑、解毒、健胃、助消化等功效,尤其对胃病患者有很强大的修复疗效。
虫茶含有相当数量的粗蛋白、粗脂肪、糖类、单宁、维生素、咖啡因、止血的活性物质等营养成分和微量元素,具有清热解毒、止渴提神、降血压、健脾胃、助消化、利尿、顺气解表,对高血压、冠心病有一定防治作用,对鼻出血、牙龈出血、痔出血、腹泻等病均有一定疗效。

大山里古老的苗族、瑶族、侗族人民,他们靠刀耕火种和打猎狩兽为生,奔波于山野之间,出汗如雨,饥渴非常,还要忍受蚊叮虫咬、生疔生疮的威胁,唯一能够给他们减轻痛苦的就是虫茶。
他们用虫茶泡一碗开水,喝上虫茶水,半天不渴,把剩下的茶渣敷在蚊叮虫咬的患处,立刻散瘀止痛、解毒消肿。他们劳累过度或者夏季闷热,饮食不进,一碗虫茶水下去,立刻消除疲劳、胃口大开、明目清心,这神奇的效力给荒蛮之中的人们赋予神力和生命,让他们不再害怕大山。

走向世界的“茶宝”
据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中医药大学多年临床研究发现,虫茶的营养价值高于普通茶叶,含有18至19种氨基酸,含量较高的粗蛋白、粗脂肪、糖类、单宁、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
保质期久远,越陈越香。五年以上陈年虫茶汤色晶莹剔透,香气馥郁,口感清甜,回甘好,陈年虫茶保健功效更明显。
城步虫茶从明代开始就流传于湘西南山区民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虫茶既可作饮料当茶喝,又可以作药用,长期饮用可以降血脂血糖,有预防各类中老年疾病的良好功效。
早先地方官员将这种乌黑的虫“屎”作为向清廷进贡的最佳贡品,受到清廷太医们的青睐,一直延续了170年,使这种“虫屎”茶从此身价百倍。

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南省茶叶专家经过化验后将“虫屎茶”改名为“三叶虫茶”,这种三叶虫茶具有化积食、降“三高”、清热解毒等多种功效,是热带、亚热带地区高温作业者的最佳清凉饮料。
如今这种虫茶成为重要的旅游特产,商人们将这种虫“屎”精包装后销往东南亚各国,东南亚各国称之为“茶宝”,在当地零售价相当可观,产品供不应求。
(本文内容转自:湖南城步融媒体中心、青山铺子2018 、壹叶成茗、醉美长安营、贾子健康。)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肖殿群《先河》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