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英雄传(小说连载之二一一)
杨浩然 偶然著
二一一、城邦争霸乡野损
城邦是古希腊的一种政治共同体,即以城市为单位形成的自治国家。它与帝国的统治形式不同,帝国一般是专制统治,有专制的国家最高元首或皇帝;而城邦国家是民主的政治制度载体。
一般情况下,帝国通常疆域辽阔,领土广大,人口众多,消费能力强;而城邦是由一个或几个单独的城市结合而成,面积较小,人口有限,消费能力也有限。
欧洲的许多国家,就是这种民主城邦式的组合。我们之所以将英法等国家定性为帝国主义国家,是因为他们在世界各地统治着许多殖民地。
自古至今,城一直是邦的灵魂,是国家的中枢神经。早在春秋以前,中国就存在邦国了,只不过是帝王分封给自己的儿子及特等功臣的,称之为诸侯国。
各诸侯国均有国号,也建有城池,但听命于王。城市的大小,标志着国家的兴衰;城池的坚固与否,决定着国家命运。
形容城市的名词很多,如:铜墙铁壁、深壁固垒、固若金汤、高城深池、金城汤池等。单从词面看,无不体现出城墙的坚固和护城河的壮观!
当年,毛主席为什么选择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因为城市掌握在日本人和蒋介石手里,不好打。
后来,新中国成立了,为什么还要钻山沟呢?因为中苏交恶,苏军大兵压境,有动用原子弹的可能,就只能将城市人口分散到农村、将军工企业迁入大山,深挖洞、广积粮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制造业注入了强心剂。伴随着民营企业的纷纷崛起,就业压力得到了缓解。加之高考的恢复、大量老干部职工的退休,腾出了不少就业岗位,于是知青返城的梦想便成了真。
历史的车轮滚至八四年,改革的步伐开始加快了。金融改革、城市改革、企业改革齐头并进。改革重点一下从农村转向了城市。
国营企业多如牛毛,从何抓起呢?大的不好抓,先抓小的吧。反正摸着石头过河,弄坏了小的不至于伤筋动骨。于是,国营理发店、照像馆、粮店、饭店等首当其冲,被放权让利后率先步入了市场。
一试不错,不仅国企摔了包袱,地方政府也得到了实惠,皆大欢喜。于是,便向着深水去摸了。后来,干脆抓大放小,将国家包袱全摔了,甚至连三线厂也受到了冲击。
三线厂的国防工业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进行调整的。
整个三线建设,历经三个五年计划,涵盖十三个省、自治区,共投入两千余亿元资金,几百万人力,安排了数千个建设项目,初步改变了中国内地基础工业薄弱、交通落后、资源开发水平低下的工业布局不合理状况。至七十年代末,共形成固定资产原值一千四百亿元,约占当时全国的三分之一。
十二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成为了重点,企业改革成了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于是,两权分离、转换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便成了重中之重。尤其侧重权利管理的调整,力求企业逐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由于战争阴霾的烟消云散,大三线开始由计划经济向民品转移,小三线便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也转型生产民用产品了。
但没过多久,由于受交通不便,资金短缺等因素影响,便一古脑的纷纷搬离了大山,到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发展去了。
辉煌时的马家峪号称“莲花小香港”,绕山一周净是兵工厂,鼎盛时职工达上万人,厂部结构齐全,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有学校、医院、电影院、大礼堂、银行、邮局、职工食堂、职工澡堂等配套设施。
每到周末,厂里都会为职工和家属放电影,有时一周放两场。前来观看的周边村民人来熙往,好不热闹,孩子们更是早早就会搬上板凳坐在银幕前等候。
八一放映队很忙,有新片子都会在厂里先放,然后再去其他三线厂放。厂里还经常举行篮球友谊赛,各地球队都来参加,热闹非凡。
有年,中央文工团来厂慰问演出。给厂里带来了一缕阳光和春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受到了极大影响,甚至影响了整个马家峪。难怪人们都说马家峪人思想先进、风气开化,是地道的“小香港”了,筒裤、喇叭裤、牛仔裤、西服等就是那时候兴起的。
莲花山周边的几家兵工厂主要生产五四式十二点七毫米机枪弹和五六式十四点五毫米机枪弹、穿甲弹,各类枪管、炮弹、手榴弹、电讯设备等,辉煌时,生产的高射机枪弹不但大量武装军队,还援助了不少友好国家。
可随着国际形势的转变,这些厂的生产设备就跟不上时代发展了,转型又没转好,加之地处偏僻、远离市场,又加上管理落后、产品成本太高、不具市场竞争力等,便走向了衰落。于是,一个轰轰烈烈的军工时代就此落下了帷幕。
厂子一搬,来自五湖四海的那些军工精英们便全飞走了,马三心里空落落的。
哎,这就是市场经济的无情!当年豪情万丈的人怎么一个个夹着尾巴都走了呢?虽然企业搬迁后,未动厂房一草一木,可这么多厂区空着不是个事儿呀。经过一番思考,他决计出山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游说,乡镇企业局将青岛双星引进了前进厂,旅游局将民丰厂利用起来了,教育局把一处中学搬进了电讯厂。
恰在这时,王大松突然冒了出来,马三大喜,立马和他研究起如何利用莲花山的资源来了。
自打离开浙江后,马三还是头一次与王大松见面。平时虽有书信往来,但他不相信王大松这么快就发达了,可一番交谈后,马三不仅信了,还真正碰上了财神爷呢。
事情是这样的。当年解放浙江后,王大松便被安排到宁波辖下的一个岛上干公安局长了。
浙江人思想开放,七九年邓小平第一次南下考察后,就有大量干部下海经商了,恰好王大松也到了退休年龄,便身不由己的跟着一帮朋友开始试水了。
结果首单开门红,一下从港商那里赚了上千元,便一发不可收了。起初经营的是东南亚水果生意,后来就往香港倒腾西服、皮鞋、领带,直接赚了个盆满钵满,几年下来,已积累了上百万资产呢。
“若开发咱们的大本营,区区百万杯水车薪。搞就大搞,不行拉个港商入股,再不行找银行借点儿。”王大松说“随着计划生育的实施,不久中国将进入老龄化,好多港商早就瞅准这个机会了,正在南方布局康养事业,咱们天时地利均占,应该提前布局,最好连旅游一起搞。岱崮地貌是一大奇观,莲花山位在其中,旅游、康养同步,肯定会吸引不少人打卡。光我们马家军这些老家伙吧,退休的和即将退休的也过万了,年轻时并肩战斗,老来互助养老,其不美哉!”
马三一听,突地蹦了个高:“哎呀王兄,此计甚妙,我举双手赞成!他娘的,不是城市化吗?咱也城市化,去城里买户口花钱,来马家峪一文不花,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