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红色乡村——宿寨
文/周纪安
9月2日,秋高气爽,风和日丽艳阳天。
我受胡大禹老师之约,来到召陵区老窝镇宿寨村。车刚停下,我就看见了宿寨红色文化馆和宿寨村家风家教教育基地的牌子。真是不可思议,一个离漯河市区二十公里的偏僻乡村,竟办起红色文化馆和家风家教教宵基地。我怀着好奇心走进一个农舍庭院——红色文化馆和家风家教教育基地融为一体的农家庭院。
一位四十出头的帅哥接待了我们。还没听他介绍,我就先进去浏览一遍。庭院不大,弯弯的小路曲径通幽。花木掩映之下,六角凉亭和孔子塑像格外优雅庄重。我不禁暗自赞叹,边看边拍照,向主人竖起大拇指。
这个场馆的主人名叫何凯,四十出头,英俊洒萧,是个地地道道的农家小伙子。我在交谈中了解到,他是大专毕业生,没有工作,没有工资。出自爱党爱国爱人民的热心,他在自己家办起红色文化馆,馆内展出红色文物近千件。展品内容比较全面,从建党初期、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岗山会师,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各个时期的图片、书藉等红色文物应有尽有,马恩列斯毛著作、历史文献等摆放在展示柜里,还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刀枪等武器。我惊奇地发现,这里展出的物品中,还有从前的农具、酒器和各种证券等,让人看了赞不绝口。我兴致勃勃地翻阅了这里展出的《毛主席语录》《毛泽东选集》等,感到非常亲切。
据了解,宿寨是个很古老、很有名气的村子,村名就与孔子周游列国有关。当年,孔子带领一干弟子周游列国,在一个冬天路过一个不显眼的小饭铺。天已过午,他们饥饿难忍,走进这个小饭铺,店家却说只剩下冷饭。无奈之下,他们吃了一顿冷饭。行走不远,众人闹肚子,刚到归村头就大便拉稀。孔子带领弟子继续向西继续赶路,人生路不熟,天快黑时走到一个不知名的小村,在此借宿一夜后继续西行。
后来,孔子被诸侯尊称为“孔圣人”,孔子周游列国路过的地方就有了名气,人们就肥他和弟子吃过冷饭的小店叫“冷饭店",把他们归来经过的村叫“归村“,把他们借宿一夜的小村叫“宿寨”。
我觉得,我们应该抓住漯河食品城市的杭遇,把冷饭店,宿寨等历史文化品牌宣传到全中国,形成足够大的名牌效应,大力推动乡镇实体经济发展。
我曾经把老窝人和龙城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平顶山修建昭平台、白龟山修水库时结下的深厚友谊编写成巜骂玩艺木传奇》,献给老窝镇,龙城镇的父老乡亲,以激励勤劳朴实的老窝人、龙城人在共同富裕道路上阔步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