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需要遵循心理学的相关规律,思政教师更要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尤其是要多读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我正在读的一本书是刘儒德教授主编的《教育中的心理效应》,接下来我从以下三个方面分享我的读书心得。
整体感知
这是让我勇敢、连续、快速阅读的一本书,我是一个常常对枯燥的、抽象的心理定律望而生畏的人,所以对心理学有点发怵,但是读完了此书,反倒觉得心理学中的现象非常有趣,因为刘教授用浅白的语言、生动的故事、鲜活的案例来介绍和演绎抽象的、科学的心理学规律,同时也让我对心理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这是一本给予我们教育智慧的辞典,这是一本将教育学与心理学相结合的书籍,这本书看完之后的感触很多,可以用如获至宝、爱不释手、相见恨晚、情感共鸣等词语来形容,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更真切地感受到心理效应对教育的重要性。心理学是描述规律的科学,教育学自然要遵循科学,但是应用好心理学的相关规律则是一门艺术,刘教授的这本书让我们艺术地处理教学中的问题,是特别适合我们的一线老师尤其是会给班主任工作带来更多启发的书。一个个经典的生活化案例将我们轻松带入理论的高度,和我们的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对实践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这是一本系统性的书籍,全书包括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教育中的心理效应和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三个板块,教学、教育和管理三个部分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和闭环,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经典的实验、故事或问题,然后再介绍此规律或者效应的心理学本质,接着举例说明其在教育、教学或管理中的应用。每个心理效应都能引发我们不同的思考,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教学中的心理效应,有很多策略是跟学习方法有关的,比如关于记忆的规律有:U形记忆、超限效应、头脑风暴效应等,掌握这些规律可以让我们在学习上事半功倍。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方便使用的方法策略,比如:暗示效应、安慰剂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第十名现象等。管理中的心理效应,也为我们教师在教学尤其是班级管理上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作用。
观点详析
例如“系列位置效应”,它告诉我们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部分。就是说如果学习材料中各部分的位置不同,学习效果就不同。比如识记一篇文章,开头部分和结尾部分的识记效果就比中间部分要好。此效应告诉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安排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了解了这一效应后,书上又给了我们如下的建议:每次学习的时间不宜过长,时间长了,中间部分就相应增多,学习效率就会下降;合理安排学习材料的顺序;当我们了解到系列位置效应后我们就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和分配好课堂45分钟,把一节课中最重要的部分安排在课程的开头和结尾。
例如“超限效应”,每一个人都有接受心理打击的承受度,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超过这个度,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起到反作用,“超限效应”就是青少年在受到不恰当的批评时出现“顶牛”的原因。这也使我想到了以前学生犯错误时自己的一贯做法,就是批评教育,孩子犯了错误是要批评教育,但是要将批评教育做到最好的效果还得遵循超限效应,学习上也是这样,下课了,老师仍讲解再三,此时你是不是有冲出教室的冲动,这也是因为超限效应的原因。所以当向学生或孩子讲授知识、布置作业时,在时间以及数量上要注意不要超过孩子可接受的限度,否则不仅达不到教育的初衷,而且会适得其反。超限效应提醒作为教师的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好一个度,只有恰到好处才能避免物极必反。
还有一个“第十名现象”也让我记忆深刻。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实际上学习尖子不一定都能在社会上、工作上、事业上表现出色。反而第十名前后的学生却在后来的学业工作中出乎意料地表现出色,并成为有用之才。事实上人的潜能是多方面的,如人际沟通能力、领导管理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社交能力,这些都难以在考试中体现出来,但这些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我们的教育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如何,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智力成长,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多元化评价,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孩子们的成功不只在于瞬间的爆发,更在于中途的坚持,只要孩子们一直走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就一定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复盘再出发
其实书中很多效应所提及的现象都是我们平时遇到的,由于我们的认识水平还处于相对较模糊的状态,当时并没有实施更有效的教学行为。这本书却给了我们心理科学层面的支持,让我们以科学的视角来对照我们平时的教育举措。本书不但对我的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与点拨,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一种想法,那就是更好地进行教学工作:除了通透教材掌握业务知识之外,还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的技巧,运用教学中的各种心理效应,引导孩子们主动参与学习,愉快学习、健康成长。教学是一门艺术活,我们作为教师也可以成为艺术家,愿我们一道在追求卓越的路上共成长、互启发、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