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浅谈近体诗的格律知识:一、律诗平仄的基本格式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例:水 仙 花詹俊韩绿叶抽花蕊,清香出自然。风来微步舞,疑是水中仙。(五言、七言共有十六种)所谓的平声、是普通话里的阳平、和阴阳平字:仄声大体是普通话的上声字和去声字。当然目前我们依照平水韵。二、“对”和“粘”从基本格式可以看出,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相反,叫对。第三句和第四句也相反。也是对。而笫二句第三句从首两个字看,平仄相同,这叫"粘”。如不符合这种要求,就叫失"对”,失"对”失"沾”这是格律诗的大忌。按照诗律学的术语,从一首诗的开始算起,每两句叫做一“联”,每联中的上句叫“出句”,一下句现叫“对”句;每一联的出句必须“对”,上一联的出句和下一联的出句必须粒,可以从一句诗诗的首两个字做出判断,由于笫一个字可平可仄,所以主要以第二个字来衡量“对”和“粘”。按偶句押平声韵的要求及"对”和"粘”的规则,我们就可以从基本格式推出其他格式,了解了上面有关知识以后,我就按五绝的四个基本格式讲述:第一种格式:(仄起首句不入韵)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芙蓉花江畔芙蓉发,枝头硕果香。药材能济世,绰约动葵阳。这个格式中的每一句,皆可作为一首诗的首句。每换一种首句,就是一种格式,例如说第二句(平平仄仄平)作首句,那么,下一句必须与之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押韵,就只能选“仄仄仄平平”。第三句必须与第二句相"粘",又必须以仄声收尾,笫四句要与第三句相"对”,又必须以平声字结尾,就多只能选“平平仄仄平”。第二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中仄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仄,平平中不平。迎春花黄花系绿枝,一树小蜂儿。雾化春江暖,君先报我知。第三种格式:(平起首句不入韵)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荷花莲池摇绿叶,花绽小舟来。(二)

荷角蜻蜓立,清香绕佛台。第四种格式(仄起首句入韵)中仄仄平平,平平中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石榴花多子又多孙,花开笑语喧。一枝盈喜气,祥瑞满家门。以上是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三、五言绝句的其他格式:绝句和律诗的要求偶句必须押韵,单句不用押韵的(首句除外,押韵或不押韵的都可以),押韵的字必须是平声字。四、五言律诗五言律诗,就平仄句式而言,把五言绝句按照"对”和"粘”的规则继续往后延伸四句,定为八句,即成五言律诗,也是四种格式:策一种格式(仄起首句不入韵)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春雨春尽无情绪,秋思谁可扛?数天烟笺树,几阵雨敲窗。荷绿魚斗食,冰融水满江。且看田野上,燕子戏成双。

第二种格式;(平起首句入韵)。平平中仄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晚归岸风吹柳枝,草色映荷池。墨客描山水,花丛鸣子规。不知天色晚,顿感腹中饥。弯月枝头上,回家好读诗。第三种格式(平起首句不入韵。)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垂钓晨风吹绿舞,鸟雀树间啼。海上潮波艳,山中野草萋。轻云遮旭日,钓得坐魚溪。莫论收成否,平生已不迷。第四种格式;(仄起首句入韵)中仄仄平平,平平中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雨润可挥锄,瓜旁种菜蔬。门前除杂草,案上理残书。

(三)
不羡高楼住,随求陋家居。此生无大志,何必自唏嘘。
(四)
人生感悟朱和光闲暇有感忆流年,名利沉浮抛一边。伏案潜心寻李杜,三更枕月抱诗眠。此作品见2020《中华诗词》第9期第55页。漁家傲·龙山湖畔(晏殊体)朱和光遍野霞光连碧树。云头转动化仙雾。绿影芳姿惊白鹭。春风舞。魚欢鯉跃龙门渡。岸柳莺鸣欢曲谱。一栏画图真心赋。情涌似潮佳篇抒。痕印步。千花生在瑶池处。此作品刊发在2023、第8期《中华诗词》第19页上。感 怀刘家亮不慕钱财不慕仙,斯如流水作云烟。人间最是时光贵,但愿儿孙学俊贤。此作品在2020年刊发在《中华诗词》第7期第44页。刘会长这首小诗写的是他人生的感悟,所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但他比一般人体悟的更深刻。诗的前两句是“破”,否定了“慕钱财”和“慕仙”的做法,因为钱财富贵只是一时的“云烟”,神仙的逍遥只是虚幻的想象。诗的后两句是“立”,作者认为只有时光才是最珍贵的。古人也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所以,他希望儿孙们要学习古今那些惜时如金的俊彦圣贤。他是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据说刘会长的儿子才三十出头,就已是信阳市某银行行长,孙子学习也非常优秀,这是多少钱财也买不到的。刘会长这首绝句,在起承转合上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第一句起,指出错误作法并予以否定,第二句承上句分析否定的理由,第三句转,提出正确作法,第四句结,希望子孙按正确方法去做。这四句分工明确,每句一层意思,环环相扣,浑然一体。诗虽小,包含的哲理却非常深刻。西江月·学诗刘家亮遥忆那年梅雪,迎来一度春阳。闲抛烦恼借灵光,来把心灯点亮。词是终生挚友,诗成今世新娘。书山韵海觅芬芳,闻苑琼花绽放。这首作品刊发在《中华诗词》2023年第8期第29页。这首作品传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风雅、大气!那年的梅

(五)
、那年的雪、给人生倾注着……年轻时代的刚劲与力量,唤发着无限的激情,燃烧着永久不息的火焰!在当今这个时代,学诗似乎成了一些人眼中的异类,董卿说:“为什么要学诗,因为诗词就在那里,生生不息就在哪里!被诗词养大的孩子,一开口就赢了。”本人以为,这首“西江月”一起拍,作者也赢了。“遥忆那年梅雪”给人以温馨与力量,作者此处所指无论是不是伟人那首《卜算子·咏梅》,此作本身就给人以类同于伟人的雄心壮志,给世人留下了一笔很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迎来春阳,心灯点亮”,得窥此中一斑。过片把诗词比作“终生挚友,今世新娘”,这是喜爱诗词的我们都能体会到其中内涵,看似夸张,实则抒情自然、贴切。煞尾以景结情,景中有情,景物衬情,爱诗之情跃然纸上,盖“一切景语皆诗语”是也。回读整首作品,语言流畅,对偶工整,感情真挚,非一般笔力所能及者,是难得的填词佳作。前人云:“词太做,嫌琢。太不做,嫌率。欲求恰如分际,此中消息,正复难言。”许多当代人的此类题材的诗词,往往堆砌了大量华丽的辞藻和风雅的典故,过于雕琢,缺少自然真挚的情感,忸怩作态,无病呻吟,让人读来感觉难受。该词全无此弊,很是值得我们学习。

(六)
中了举的范进,后来怎么样了?“噫!好了!我中了!”这是《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中,范进中举后的喃喃自语。每次看到这句话,我们脑会中会浮现范进披头散发、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疯癫之态。读者往往觉得这个故事里为科举痴狂的范进很可笑,而范进周围的亲友在他中举前后的变脸速度也让人不齿。范进得知中举后晕厥。来源/电视剧《儒林外史》截图《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塑造众生相可谓入木三分,他辛辣犀利的笔锋仿佛是封建制度、炎凉世态的“照妖镜”。前期唯唯诺诺的范进,中举之后跑到大街上,乐得鞋都跑掉了一只,清醒后一改从前怯懦之态,也摆起了架子。而原本凶神恶煞、动辄打骂的胡屠夫,在女婿中举之后,赔笑脸自称“小老”,那只打过范举人的手也在心理作用下疼痛得不能屈伸。其余众人更是放低姿态,连连道贺“范老爷,恭喜”。这人间百态让人啼笑皆非,那么,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范进的失态是因为他太过热衷功名利禄、利欲熏心吗?如此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又是什么造成的?考试考得好,至于这么高兴吗?我们先来看一看范进老爷的身世背景。范进虽然是读书人,但他只能算是一个“穷书生”。家里世代务农,没积累下来多少钱财,而范进本人又不事农桑、不善经营,还有一位老母亲要养,家里只能靠着一点家产紧巴巴地过日子

(七)
胡屠户训斥范进。来源/电视剧《儒林外史》截图吴敬梓对范进夫人胡氏的着墨不多,但从胡屠夫的口中我们知道,胡氏“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还未结亲,这在古代已经是妥妥晚婚了。作者也借佃农何美之浑家之口道出了原因,原来这胡氏“一双红镶边的眼睛,歪腿烂脚,还有一头黄头发”,再加上其父胡屠夫暴躁粗鄙,结果到了三十几岁还没有婚配。而范进娶了胡氏,大概率说明范进年纪与胡氏相仿,也是三十几岁,年轻时的范进很可能也是实在太穷、太没出息,没人愿意与他结亲。吴敬梓五十多年来,范进一直在读书、考科举,他没有为家里挣过什么钱,家里就仅靠着母亲和妻子两个人支撑。妻子要通过针线活、去邻居家做工来补贴家用。而范进作为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的读书人,每年都需要花费大量的银钱去买书、买笔墨,对范家是非常大的负担。范家几十年来缺衣少食,猪油都不曾吃过几次,而范进每逢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都要去参加,这时候情况就更差

八
全家都要挨饿受冻,勒紧裤腰带供他赶路考试。即便这样坚持不懈,范进到了五十多岁还只是个一无所用的“穷秀才”。明代人的平均年龄不过四五十岁,俨然已是“小老头”的范进到五十多才考上秀才,几乎一事无成,这让许多人都看不起他。他的岳父胡屠夫尤其瞧不起他,骂他是“现世宝”,说他“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老岳父吹捧逢迎。来源/电视剧《儒林外史》截图范进一朝中举,这样扬眉吐气的大喜事几乎翻转了他的悲剧人生,他能不高兴吗?范进究竟考得有多好?谈起范进考得有多好、中了举人是什么概念,就要先了解古代科举制度及科举选拔人才的严苛残酷。自隋唐推行“科举制”后,普通人有了稳定的向上通道,平民子弟不必困于出身,和鲍照一样“吞声踯躅不敢言”。所以无数平民学子夜以继日、挑灯苦读,希望通过读书、考试谋得一官半职,改变命运。历经多朝,至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愈加完善,科举制度对社会的影响也深入骨髓。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颁行科举程式,将科举考试分为四级——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此后明清两代基本沿用四级考试作为基本程序。清代沿袭明代科举制度并对其进行了一些调整和补充,制定了中国古代最缜密、完善的科举制度。

九
《观榜图》(局部)。作者/(明)仇英(传)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那么,科举需要考哪些内容呢?首先是小试,也称童试。这是学子们正式进入科举制度的第一关,它并不是一次考试,而是由县试、府试、院试三次考试组成的。依次通过这三门考试的人才能成为生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秀才。范进54岁考中秀才,其实是才摸到科举考试的门槛。正式考试分为三个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每两年或者三年举办一次,这三个考试的规格级别和严格程度逐级递增。士子在通过乡试后成为“举人”。举人由各地方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至北京参加次年的会试。会试及第后则称贡士。贡士再经以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后根据成绩排名分为三甲,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及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终于考完所有科举考试后,三甲之外的学子还要进行一次考试,那就是朝考,这和授官有关。考试程序已经如此繁琐,那名额多不多呢?范进处于明代晚期,他之后的清初刚刚实行科举考试,为笼络人心、巩固统治,各省乡试举人中额颇多。以顺治二年(1645)为例,据记载,朝廷确定各省的乡试定额,顺天中式168名,内直隶生员贝字号115名,北监生皿字号48名,宣化旦字号3名,辽学奉天府学夹字号2名;江南中式163名,内南监生皿字号38名;浙江107名,江西113名,湖广106名,福建105名,河南94名,山东90名,广东86名,四川84名,山西79名;陕西79名,内宁夏丁字号2名,甘肃聿字号2名;广西60名,云南54名,贵州40名。(《清朝文献通考》,清 裕磺等,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影印本。)也就是说,在清代录取举人数量较多的年份,三年一次的考试全国总共只有1638个名额。而随着各地形势的基本稳定,各省乡试举人中额趋势由松转紧,顺治十七年的乡试定额甚至“照旧减半”,至康熙年间,录取的平均人数更少。据统计,康熙朝共举行乡试22科,录取举人总共才17494。那时候,在全省考试中
(十,十一)
考到前几名才能成为举人,按照现在的招生数量计算,考中举人的概率相当于清华北大录取率的1/20。而范进从二十岁开始考试,到五十多岁才考上秀才,却在第一次乡试中就中了第七名亚元,这不能不说是奇迹,也难怪范进如此高兴了。范进中举后生活会变好吗?清代的举人可谓万里挑一,这个身份相当有含金量。秀才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有了一些特殊待遇,但他们不能依靠这个身份糊口,只能在乡间教书,做个私塾先生,再不济是被某些府上请去教书,而举人就不一样了。首先,成为举人就意味着已经可以步入仕途了。按清代科举制度的规定,举人已经是正式的科名,具备做官资格,可以通过拣选、大挑和截取三种途径任官,可以担任的官职有知县、州学学正、县学教谕等州县官学。再者,举人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较上一级的秀才都产生了质变。举人是清代社会绅士阶层的主体,社会地位与知县相当,经济上当地政府也会有补贴。除此之外,清代举人可以免除赋税徭役等,甚至还可以通过买卖额度覆盖日常开销。对于困苦多年的范进来说,这简直是天翻地覆的变化,几十年的寒窗苦读终于得偿所愿,从此以后都不必看人脸色,不必吃不饱穿不暖,他可以带领全家走向美好生活。而范进在中举后继续了他的开挂人生。乡试放榜后没过多久,范进参加会试,又中了贡士,但范进的老母亲因为承受不住这么大的消息竟喜极而死,而范进也为母亲守孝了三年。守孝完之后,范进去参加殿试,又成绩合格,连中进士。之后,范进踏踏实实做事,政绩也被皇帝看在眼中,很快受到赏识,仅仅用了五年就从进士一路高升,做到山东学道,掌管一省的学习政令和统揽当地的考试。最后又升官成为通政使司的通政使,成了直达御前的正三品官员。从五十多岁中秀才到中举人,再到进士,最后成为京官,范进的一生可谓先抑后扬,后来居上。范进中举带给我们的反思吴敬梓所写的故事讽刺的是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而非范进这类“科举狂魔”本身。从范进到周围迅速变脸的亲友,他们呈现出这些滑稽的姿态,是受当时科举制度和社会大环境影响的。科举本是通畅阶级流通渠道、选拔有才之士的有益之举,“学而优则仕”也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核心信条。然而君主专制社会缺乏公平竞争机制,其举办科举选拔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自己的统治。科举制将“学”与“仕”“读书”与“做官”联系在一起,也将科举与读书人的命运紧紧拴缚在一起。迂儒士子们为了通过科举考取功名,严格遵照八股考试的内容“认真学习”,鲜有自己的思考和思想。就这样,清代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这种海市蜃楼般的平等机会却“赚得英雄尽白头”。范进一生忍辱屈卑,执着于功名,中举前受尽世人的调戏与讽刺,也有很多在我们看来十分荒唐的思想和行为。范进一家宁愿饿肚子也要供他考试,五十多岁的人为了科考,竟然从来没有真正做过养家糊口的工作。这样荒唐的人生归根结底是因为封建压迫下,科举制度所给予的人生逆转的诱惑实在太大。浸泡在这种环境中,为考而读的思想早已深深植入他们的灵魂,而他们也甘愿自我禁锢。吴敬梓在对他们进行辛辣讽刺后,笔下抒发更多的是同情和悲哀。参考文献: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120-122.刘海峰.科举学导论.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44.王德昭.清代科举制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1984.程念祺.科举制度废除一百年之回眸(专题讨论),学术月刊,2005(11)

作者简介:朱和光,男,中共党员,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当代文学学会会员,河南省老年诗词研究会会员,信阳市诗词学会理事,光山县老年诗词研究会副会长,司马光诗社副社长,《诗词世界》常务理事,九州诗词研究会会员,西安诗词研究会会员,东坡赤壁诗词学会会员。作品见于《中华诗词》《中华当代好诗词》《诗刊》《诗词之友》《诗词世界》《东坡赤壁诗词》《九州诗词》《心潮诗词》《当代诗人词家作品汇编》《第九届华鼎奖诗词集》《百家诗词杂志社》《人民日报》海外版、《长江诗歌报》《山东晚报》《海南诗歌报》《信阳晚报》等多种报刊杂志。曾在全国诗词大赛中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