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盘山》上高峰(散文)
——我与《六盘山》
作者:火仲舫
客观地说,没有《六盘山》文学期刊,就没有蜚声海内外文坛的“西海固作家群”和“西海固文学”,而我自然也是受益者、建设者。
春潮涌动的“西海固文学”
1983年,我在《六盘山文艺》发表了第一篇短篇小说《山林里的红领巾》,次年接着又发表了第二篇短篇小说《傻丈夫》,后者被当年的《宁夏群众文艺》转载。这两篇文学作品先后发表,标志着我由热衷于新闻写作渐次转向文学创作,我心中文学的春潮在涌动。
1998年6月,我被中共固原地委考察调任为固原地区文联副主席,进而兼任《六盘山》杂志常务副主编。因为当时文联主席由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马吉福兼任,我一上任,他即卸任,实际文联工作和办刊工作都由我主持。其实当时在组织提名考察时,我有两个选择,除了地区文联副主席一职,还有一个《宁夏日报》社驻固原记者站站长职务,两个职务都是副处级。按说后者要比前者条件优越一些,不但可以进入自治区首府银川,还可以分到一套楼房。也许我注定要与文学结缘,所以选择了前者。
我主持固原地区文联工作和《六盘山》办刊工作的时候,原来的《六盘山文艺》已经更名《六盘山》,并由内部刊物升格为黑白印刷的季刊,国内统一刊号CN64-1050/I。进而由季刊发展为56页的黑白印刷双月刊。在我主持刊物的七年中,由56页黑白印刷成为四封彩印,在《六盘山》创刊100期之际的2000年,再次升格为84页国际大开本四封彩印的刊物,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3-3645。那个时候,经费困难,财政每年固定拨款1万元,既要开展各类工作,还有承办刊物,1万元的经费只够办一期刊物,所欠费用,一是向各企业拉赞助,二是年终找主管领导批条子分步解决。大家感觉单位开销就像晾衣服的绳子,总是绷得紧紧的。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仍然想办法,举办了“西部潮——第二届西海固文学研讨会”“西海固诗会”等全国性文学活动,“老龙潭笔会”“火石寨笔会”则是轮流举办,还在银川举办了郭文斌、火会亮、了一容、李方作品研讨会,评选出小说、诗歌“双十星”石舒清、郭文斌、火会亮、古原、了一容、拜学英、李银泮、马存贤、李方、李向荣和王怀凌、单永珍、虎西山、冯雄、郭静、泾河、张嵩、周彦虎、杨建虎、方石,20位作家、诗人榜上有名。上述活动举办之后,《十月》杂志开辟了名为“西海的诗”的专栏,集中发表了王怀凌、单永珍、虎西山、冯雄、郭静、杨建虎的一组诗歌,不久《中国作家》又集中发表了西海固作家石舒清、郭文斌、火会亮、古原、了一容、拜学英、李银泮、李方、李向荣等13人的作品,《绿风》诗刊也集中发表了一组固原诗人的诗歌。这之前,在地委委员、宣传部部长李克强的策划主持下,我们组织征集编辑出版了《西海固文学丛书》(三卷本),首次将本土作家、诗人的作品结集出版,不仅得到了组织领导的赞赏和广大作者的欢迎,而且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2000年7月16日,《文学报》头版头条以《六盘山下崛起一支青年文学队伍》为题,报道了宁夏西海固地区作家群的崛起和西海固文学的繁荣情况,2002年,石舒清获得了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美国的《侨报》和香港《成报》分别以《宁夏西海固乡土作家多》和《西海固作家高产》为题进行了客观报道,西海固文学由此传到了海外。撤地设市之后,我们又编辑出版了第二辑“西海固文学丛书”《生命的重音》,除了延续结集小说、散文、诗歌体裁外,本辑增加了文学评论。2006年7月2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用了一个版面,以《西海固文化现象》为题,报道了固原地区的文学艺术繁荣情况,其中第一节集中报道了长篇小说《花旦》在读者中的良好印象,称“当家‘花旦’刮起西北风”。
这期间,《六盘山》发表的文章,有多篇被《小说选刊》《散文》等国家大刊转载。
敬业高效的编辑团队
“西海固作家群”之所以能够迅速壮大,“西海固文学”之所以势头强劲,原因很多,除了作家努力、组织领导重视之外,就是有一支敬业高效的编辑团队。继创刊者张学彦、米震中、华世欣、王铎、范泰昌、李正声、任光武、马吉福、李云锋、屈文焜、陈彭生、兰茂林、戴凌云等之后,承接前一代编辑工作的有李成福、王漫曦、郭文斌、闻玉霞、单永珍。我调入文联主持《六盘山》刊物工作之时,老编辑调离或者故去,年轻编辑一个个充实,完成了新老交替,后来杨风军和李方加盟,编辑部的团队非常完备,而且编辑人员已经锻炼得非常成熟,凭心而论,那个时候的编辑队伍应该是最为完善最为整齐的。我刚由基层调入,业务生疏,缺少经验,要不是这一帮高素质编辑,要适应刊物迅速发展的趋势,困难一定会不少。可是我这主编当得很轻松。那个时候的各位编辑十分敬业,要求务必阅读完所有的来稿,并且对于来稿无论留用的,还是不过关的,甚至初学写作质量很差的,都要一一作出相应的回复、批注、点评。
李成福虽为副主编,其实他负着主编的责,操着主编的心。有了他,我便很放心地“躲开”办刊工作,投入策划活动和文学创作。身为文联办公室主任的他,除了日常机关工作,他总是埋头看稿、审稿,他具体编辑散文之外,二校非他莫属。一篇我们认为编辑得很到位的稿子,经他二校审核,那些似是而非的语句、词汇、文字都会十分恰切地立足于作品的字里行间,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杀得满纸红堂堂的”。客观地说,直到现在,我认为他是文字功夫最棒的!郭文斌担任编辑部主任,那个认真劲儿真是令人佩服,加上他的思维朝前,无论是内容还是封面,总是有新的创意,使杂志不断创新,他与搭档闻玉霞在编辑刊物方面可谓“珠联璧合”,他们具体编辑小说,兼顾全盘编辑工作,在选择稿子和封面设计等方面,他们总是有很好的共识。编辑诗歌,单永珍可是独当一面,西海固的诗歌本来就有影响力,经过他的选择编辑,更上档次。在编辑两辑四卷《丛书》的时候,这种编辑水平和功力就显示出来了。杨风军和李方在大家的传帮带中迅速成熟,成为骨干,也成为后来居上者。
文艺创作不是孤立的
回忆过往,我们在办刊工作中,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大力支持。固原地区财政局、固原师专是其中最为支持的。别的单位头目在财政局“要钱”都是排队等候,而且小心翼翼、毕恭毕敬,而我则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可以大大咧咧地直闯“衙门”,甚至打电话跟局长论理。有一次我到了局长李守银的办公室,越过众多同样等候争取经费的各部门领导,述说了创办这份杂志的重要性:“我今天来不是为我自己,而是为了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学刊物,说大点,是培育文学人才,为了固原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您将来肯定要升的,而我很快就退了。我们在位时都把办刊这事解决好,将来是会心无遗憾的。”我是准备跟他干仗的,可是守银同志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连连道歉,最后肯定地说:“实在不好意思。您这话分量太重了,主席您先回去,这事我记着,年终我会想办法拨付办刊经费的,请放心。”果然,到年终给文联拨付了8万元的办刊经费。之后,每年的办刊经费都有了保障。
我们搞了那么多活动,每次都是与固原师专合作,师专中文系历届主任一直兼任地区(市)文联副主席或作协主席,从张光全、薛正昌到钟正平(还有固原民族师范的朱世忠),都尽了最大努力,不仅组织师生参与,还提供经费。
高原与高峰
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基层文联、作协等协会,就是联络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纽带,刊物就是培养文艺后续人才的平台。《六盘山》刊物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本土作者,经过多年的努力,像马金莲、倪万军、高丽君、牛红旗、李义、单小花等文学新生代脱颖而出,作品在全国各大报刊频频亮相,继续书写着西海固文学的光辉篇章。我虽然退休了,但我仍在时时关注着他们,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评论工作。 我作为一名老作家,愿意在有生之年,奉献余热!我衷心期待:《六盘山》上高峰!
火仲舫,笔名钟声、中方,宁夏西吉县将台堡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宁夏作家协会副主席兼固原市文联主席,宁夏文学院和《长篇小说》杂志签约作家。创作出版有《花旦》《土堡风云》《柳毅传奇》《浪子吟》《西夏殇》《大河东流》《中国人在美国》《花儿常开》《红军西征记》《红旗漫卷六盘山》《西吉风景线》《飞翔的情绪》《奔放的旅程》《凤凰泉》《黄土情》《花旦论》《诗意人生》《花脸》《超越梦想》《红星照耀将台堡》等文学作品,涉及长篇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纪实文学、舞台剧本和影视剧本等体裁,达500余万字。创作业绩收录于《世界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