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电影结束后,等了好一会儿,没有彩蛋,走出电影院,看到外面灯火辉煌、高楼林立、热闹非凡,想来便是最好的彩蛋。”
2021年电影《长津湖》上映,掀起了一场致敬“最可爱的人”热潮,也吸引了我学习、追忆这段历史。
深夜,我读《血战长津湖》,这场战争过于残酷。

《血战长津湖》用简单朴素的文字描述了70余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九兵团身穿单薄棉衣,在长津湖接近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对阵美国精锐部队第十军,与美国王牌师展开了一场长达28天的大战。战役的残酷程度超出了所有参战人员的想象,武器和战术的较量最终演变成双方意志力的殊死抗争。这场战争,也成为人们永远无法忘怀的惨烈记忆。长津湖之战,也创造了我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北极熊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为了写这本书,作者历时两年,走访全国各地的28名志愿军老兵。老兵们来自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志愿军第九兵团,既有战斗英雄、火线指挥员,也有参与战略决策的高级指挥员,以及军情、后勤人员。
“宋协生跑到山坡上,隐约看见一二百战士都抱着枪在那躺着,以为这些战士都在隐蔽。他和教导员运动到那个阵地上,战士们仍然一动不动,个个脸上似笑非笑。用手一碰,原来他们都被冻硬了。被冻死的人脸上会有笑一样的表情。宋协生不禁要掉下泪来,这些战士没有死在美军炮弹和子弹下,竟被活活冻死了。”当我在开着空调的屋子里看完这本书时,感到特别压抑,尤其是想到志愿军冻肿的手、脚、耳朵。我无法想象那群志愿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吃着结冰的炒面,在极寒天气里遭受了多少痛苦。
以前,我描写英雄人物总会写“不畏牺牲”,直到看了《血战长津湖》,我才真正明白“不畏牺牲”的沉重。
我们今天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一群英雄早已为我们负重前行。
山河岁月,铁骨铮铮,历史不能忘,先烈更不能忘。
中国人民志愿军,你们是最可爱的人!